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村看电影

2015-10-23 00:49 作者:千里马  | 2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老家在农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但物质生活困苦,而且精神文化生活也极其贫乏,一年看几场电影,听几场戏就算是农村闲暇时最奢望最幸福的事了。对于听戏,小孩子只是听热闹,那是大人们的最,可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最高兴的还是看露天电影。

那时,公社有个电影放映队,会在农闲时下到各大队放电影,算是调剂一下农村长年枯燥单调的精神生活吧。每当放映员用架子车拉着电影放映机来到大队,我们学生最先知道,因为我班就在大队部上课。放晚学后,孩子们不用谁专门通知,都会奔走相告,见人都说,今晚上放电影啊!那个高兴劲儿仿佛像是过节要吃白馍吃肉似的。更有积极的半大孩子,不吃晚饭就从家里携带小板凳、小马夹占放映场地,还帮助放映员找这拿那,争先恐后干自己力所能及的活。 农村放电影都是在露天,场子一般选择在平坦开阔地,起码要容纳下上千人。电影银幕是四边深蓝中间白的幕布,四个角分别留有圆眼好串绳子,绳子牢牢地拴在事先立起的两根木柱子上。等绑好银幕和高音喇叭,摆放试好放映机,天色已近黄昏。孩子们最盼望的是放映打仗的战斗片,不是纪录片,而纪录片如毛主席、周总理接见外国来宾,或者是农业科教片,农村人也很少看到,只要不是太长,大人小孩也都爱看。我是电影迷,不管是啥片,只要放映,我都统统看完,一会儿都不想落下。

到了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吃过晚饭,不分男女老少,都借着月光,或打着手电筒,或摸黑,三五成群,急匆匆从四面八方向电影放映场汇集,有的还随手自带板凳。这时,放映员会提前把发电机启动,放映场顿时电灯泡贼亮贼亮,大喇叭里会反复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或《东方红》《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我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等流行歌曲。歌声响彻在寂寥夜空,回荡在村村落落,更催促看电影的人们心情激荡,加快步伐往灯光明亮的地方跑去。等到场地一看,场子的前半部分已经被孩子们提前占满了座位,来得晚的大人会手打凉棚,寻找自己占位的孩子,朝孩子身边挤,然后坐下。真没带凳子的有的坐纸片,有的干脆坐自己的布鞋,也不嫌地面脏。在电影没放映前,放映员会对着话筒讲话,内容是预告当晚放映的电影片名和看电影注意事项。一般都会放两个片子,一个是新闻纪录片先放映,一个是故事片后放映,为的是好吸引人看到底;或者是两个故事片,时间会把握在夜12点前,不耽误次日早起干活。

有时,大队干部也会趁此机会向社员们讲些事情,搞点宣传教育。比如,治安主任会讲:“社员们,上级领导给咱们送来了电影是好事, 但是,在看电影的同时,要警惕阶级敌人捣乱破坏,一是要家里一定要留人看好门户,防止小偷别门撬锁偷东西;二是要自觉维护放映场纪律,都找个位置坐下,不要在场内乱走动,影响别人看电影;三是要平时注意社会治安,村里不能出现杀人放火、破坏集体财物及反党反毛主席反革命言行,特别是要注意地富反坏右的阶级敌人的动向......”假如是三五分钟,大家还能听下去,再长一点时间,场子里会有人起哄,急等着看电影,没有人有耐心听大队干部说教,这时,也就会事先安排两个身材健壮的小伙子维持秩序,手持长竹竿,看到哪里有一群人站起,就用竹竿往下括,强迫看电影的人群坐下来。当然,这样的场面很少出现,只是真有人捣乱时才使上。

那时的故事片不外乎战斗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上甘岭》《英雄儿女》《洪湖赤卫队》等,也有《鸡毛信》《白毛女》《苦菜花》《红日》《黎明的河边》《东进序曲》《鄂尔多斯风暴》等,我看了这类电影后会激起我对日寇等敌人的无比痛恨,从小就埋下了对日寇和美国鬼子复仇的种子,长大要立志当一名扛枪打敌人的解放军战士,所以,我1977年坚决要求参军保家卫国,身体体检、政审都合格了,只是定兵时把我刷下来了,为此,我苦恼了很长时间,假如不是当年我被恢复高考首届录取,次年我一定会继续参军的,这是我通过看电影从小就抱定的夙愿。后来,八个革命样板戏陆续改编为彩色电影,在农村放映的场次数更多了,我场场不落。不但在本村看,还经常和本村的伙伴抹黑跑十里八乡追赶着放映队看,三遍五遍,十遍八遍,不厌其烦。《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海港》《金光大道》《艳阳天》等戏曲电影里的部分唱腔和台词我都耳熟能详,甚至过后同学之间开玩笑,就模仿《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与杨子荣的对白:“天王盖地虎”、“宝塔震河妖”;“脸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当时,把看电影当成了一种精神兴奋剂,文化生活调味品,也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成长,成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从中受益匪浅。

在乡村看电影,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享受,也是乡亲邻里当面彼此思想交流、感情沟通的好地方,还是男女青年幽会调情的好机会,谈情说爱的好场所,。乡里人思想封建,同村邻村或三里五村的男女青年,到了谈情说爱的年龄段,不像城里人可以自由见面,自由恋爱,单独接触的机会多,只能利用看电影听戏或赶集的机会才能单独见上一面,赵树理创作的戏剧《小二黑结婚》,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农村那个年代的男女之情爱。放映电影前、换片的间隙和放映结束后,都是意中人幽会的好时机,比较时尚、思想解放的恋人,才会趁此机会拉拉手,说些情话,甚至亲亲嘴,楼楼抱抱。假如被人看见,一些爱看热闹的人也会“嗷嗷嗷”地起哄,口口相传,次日就会传遍满村,当父母的会觉得真丢人,当事人也感到很羞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后来到县城上高中,才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读书两年仅进过一次电影院,还是家是县城的同桌请我看的,感到很稀罕,城里人会享受,人人有座位,前后位置凭票确定,环境干净卫生,进场后人人文质彬彬,个个规规矩矩。可是,与乡村电影相比,也有不便之处:首先得买票,没钱是看不成的。那时由于上学吃饭都困难,一角钱一张的电影票也是奢侈,哪有露天的好,免费!再说电影院里不自由,说话不方便,要谈情说爱,哪有野外好啊, 后来才知,城里人谈恋爱电影院、戏院是最好的去处,两人说话亲热最方便,环境气氛好,条件足。可是处于青涩懵懂时期,哪会知晓其中的奥妙呢?等到后来和妻子谈恋爱,才体会到个中滋味。

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乡村放电影已增加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活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欢乐的同时,又有喜庆、祝贺、还愿、炫富的新内容。比如,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可以光宗耀祖要放电影;谁家的孩子结婚生了下代男孩,可以传宗接代要放电影;谁家有临危病人又死里逃生,转危为安,信迷信许愿了要放电影;谁家做生意发大财了富里流油,唯恐乡人不知要放电影。不过,在乡下,现在放电影的人家也越来越少了,因为,平时青壮劳力都外出长年打工,一般到节才回来几天,即使放电影也不像以前那样稀罕,看到人很少很少了。根本的原因是精神文化娱乐的方式呈多样化,几乎家家都有电视机,手机,一些人家也有了电脑互联网,啥样的电影节目看不到啊?打工外出的年轻人,在城里享受电影院里高档场所放映,包厢电影、立体电影、三D电影、圆周电影等大开眼界,露天电影哪能和它同日而语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变迁日新月异。随着经济富裕物质富足,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的享受也日益提高,要求也愈来愈高, 尤其是要求生活的多样化、现代化、时尚化、奢侈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可是,我却认为,过时的东西不见得都是没用的,不科学的,毫无价值的,像乡村的露天电影,那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不可逾越的阶段和骄傲,能唤回我童年的美好记忆,能给我带来少年的无比快乐,能使我青年时期感悟人生的道理,那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呀!

现在,我抚今追昔,在感受今日幸福生活的同时,还非常怀念乡村看电影岁月是多么的难忘啊,它像一坛甘醇尘封的老酒,氲氤在我的记忆里醇香绵长,久久挥之不去......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1489/

乡村看电影的评论 (共 2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