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读《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015-08-28 09:54 作者:煮史问道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道》第二十三章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22、23、24三个章是一组巧妙奇异的组合章节。

22章,老子拿古成语说事,用古语证明早于老子之前的先人们是在努力遵道贵德的;然后给出了一组圣人的行为准则;

23章,老子拿天地之间的自然现象说事,再次不厌其烦地强调着道与德对于人的重要性;

24章,老子将回归22章的内容,再一次竭力重复解释着、强调着22章给出的行为准则的重要性。

在自然科学尚还很不发达的远古时期,古人们非常善于做一件事:观察大自然,理解大自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种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主线是在方方面面可以得到体现的,在深度理解大自然之后,将大自然的一些规律人文化,导引至思想学术体系里面来就是非常显著的一大特点。

当接触这些古典古籍,如果我们真的读懂了,那么一定会对古人这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行为佩服得五体投地。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这一段非常容易懂,用今天我们最熟悉的直白语言一句话可概括为:不要喋喋不休地那么多废话,看看自然,学习天地。

老子列举了两个千万年以来,一直没有发生变化的自然现象。

那种陡然而起的飓风,暴风,从来都不会总早刮到晚,一定是一阵或者几阵飓风一闪而过,事实上脆弱的人类也经不起飓风飙上一整天;

那种暴雨,也一定不会从早下到晚,别说一整天,现在任何城市被暴雨浇灌两个小时,一般都会形成一片汪洋的海景,所有人都会在自媒体上发图上文地直播城市的海景壮观却又无奈的一面。

想想人类也是够脆弱的,甭管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多热闹、多high,如果飓风飙一天,如果暴雨灌一天,啥都没了。

不过也不用担心,《道德经》23章作为最古老的天气预报讲了,飓风和暴雨都不会持续一整天的。

自然现象看完了,回答前文的一个问题(不要喋喋不休地那么多废话,看看自然,学习天地),向天地学点啥?

第一次的学习是在《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学习了天地精神,天地那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不主宰,不为自己的天长地久精神。

23章算是第二次向天地学习了,学什么,两点:1、希言;2、自然。

希言:废话少一点。

自然:行为和语言自然一些,自然一些就是向道靠近一些,遵道。

于是把“希言自然”放在一起就是《道》所倡导的道的基点之一:为无为、无为而行,无为而治、无为而学……,总之就是少一点折腾,让行为更接近道一些,更有效一些,就像22章的古成语那样(我们在前文提醒过22、23、24三个章节是一个组合,依然围绕着古成语在论道,在倡导道行天下)。

”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一段话,我们要重新编辑一下,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而重新编辑一下。

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

故从事於德者,同於德;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

失者,同於失;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

几乎不用翻译了,重新编辑之后,我们念叨几次大概就有点感觉了。

做事、行事符合道,不是背道而驰,那么就能与道保持一条线了,能在道的水平上,那么就容易悟道、得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能符合道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道、悟道、得道,那么德这玩意儿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把道搁置在一边,失于道,失于德,那么很自然地将会失于天、失于地、失于人。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莫名地丢下了道和德的论述,用八个字收了23章。

其实,老子是在讲笑话一般地嘲讽了一下世人。

唠唠叨叨讲了那么多,我们知道世人不一定会相信,这会是实际情况,甚至还会有人压根儿就不信,这也会是实际情况。

【当然,传统学术派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解释为诚信不足的人,人民是不会相信他,我不敢说这样的解释不对,我只是想说,这种解释跟23章的内容完全不吻合,老子的文章没那么跳跃的好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79800/

我读《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评论 (共 8 条)

  • 雪灵
  • 心静如水
  • 雨袂独舞
  • 春暖花开
  • 荷塘月色
  • 海风轻拂你的长发
  • 白草诗人
    白草诗人 审核通过并说 好文,。。。妙!
  • 纤纤柳絮
    纤纤柳絮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并推荐阅读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