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透视“侥幸”(原创杂文)

2015-08-14 08:06 作者:唐明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蹲下,张嘴,啊——妈妈爸又抽烟了!”甭说,肯定是某位在外偷着吸烟,以为嚼块口香糖就能蒙混过关的年轻,又被自己孩子抓了个“现行儿”。这肯定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猫鼠游戏”仍将继续。

类似的“侥幸”闹剧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程度大小不同、表现形式差异等区别,它糅杂在人们柴米油盐的生活里,也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打上深刻的烙印。这种侥幸心理和侥幸行为就像混杂在人腹内的阑尾一样,大家都知道它没什么用处,甚至危害极大,但却很难根除。

侥幸是指人在偶然中的意外收获,或者是避免了意外的灾祸。侥幸行为源于侥幸心理。换言之,就是赌徒心理所引发的赌徒行为。

国人最早关于“侥幸”的记述,大概出自《韩非子•五蠹》: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两千多年过去了,“书中的农夫”还待在树桩附近,等着下一只眼神儿不济的兔子故地重游;“书外的农夫们”也怀揣侥幸,等着自己心仪的那只兔子最终投怀送抱。

一部《二十四史》既是各姓王朝的兴衰史,也是王侯将相的侥幸史。“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最早见于战国荀夫子,至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对”,终于确立为治国理政的金科玉律。可又有几个统治者真的把它当回事?最初的时候他们倒也战战兢兢,夙忧叹地或为百姓或为君王打好自己那份工,可时间一长,取得一点小成绩,就不自觉地把尾巴翘起来。这些熟稔帝王心术、擅长兵家诡道的精英们总是觉得:我不会那么倒霉,只有别人才会被抓住。慢慢地从不太顾忌到最后的毫无顾忌,结果事与愿违。几千年了,几乎人人都觉得自己一定是幸运儿,人人又都觉得只有别人才是倒霉蛋儿。前仆后继,不绝于史,典型的记吃不记打!

读读尘封的历史,再琢磨琢磨身边的人和事,倒也能发现“侥幸病”的几个显著特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一,患者基本都是“蹩脚的数学家”。他们过于片面地理解“小概率”的内涵,认为所有不好的小概率事件都不会落到自己头上,同时却又偏执地觉得所有小概率的好事自己都可能有份儿。而“凡是可能出错的事有很大几率会出错”的墨菲定律却经常性地在他们身上得到印证。

其二,患者多数不是“真正的哲学家”。纯粹的哲学家会尊重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弄懂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更不会把一次或几次偶然性的意外事件当成必然的客观规律——无论这些意外事件给自己带来了多少好处。侥幸病患者与之相反,他们判断的依据不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自己的利益得失。他们多数的时候都会有一种顽固性的冲动:不担心悬空的身体坠落深渊,反而却拼命地薅着自己的头发向上,试图抓住头顶不远处那颗若隐若现的“珍珠”——实际不过是个漂亮的肥皂泡儿罢了。

其三,患者在临床上都具有典型的赌徒心理和赌徒行为。因该项特征过于典型、大家又过于熟悉,这个就不再赘言。

其四,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侥幸心理及行为一旦得手,获得成功,不但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而且还会给其他人以强烈的榜样示范影响,成为新的“污染源”。某偏远乡村的张三好逸恶劳,偷邻居家一只鸡得手了,吃完后该懒汉打着饱嗝,再吧嗒吧嗒嘴儿,乐了:偷的鸡就是香,丢鸡的邻居也没来找麻烦——好,改天俺还去偷。乡亲们也看见了,事实胜于雄辩:不偷白不偷,偷了也白偷——俺们也偷!很有可能一个路不拾遗的淳朴乡村就此开始向“职业偷鸡村”蜕变。看似笑话,实际一点也不可笑。

据研究,侥幸心理是人类的本能意识,源于且藏于我们潜意识的深处,它反映在人们的各种思维活动中,通常不足以支配人的行为。侥幸心理能否转化为侥幸行为,决定于人的自控能力。打个比方,好比人的潜意识深处有一对姓“动机”的哥儿俩,一个名为“寻求动机”——渴望通过不正当手段寻求满足的动机,另一个为“抑制动机”——抑制自己不合理需求的动机。哥儿俩不停地“拉大锯”:如果寻求动机占了上风,侥幸心理就会外化为侥幸行为;反之,如果抑制动机“劲儿大”,侥幸心理不但不会演变成侥幸行为,而且这种心理还会逐渐淡化,甚至淡化到可以忽略不计。可见,如何强化人的“抑制动机”是治疗侥幸病的关键。

小病要大治,如伤风感冒,不能发病时用几粒小药片儿对付对付就完事,即使症状消失也要注 意日常保健,避免重复发作,避免致积重难返。“侥幸病”同样应防重于治,以“内扶正、外祛邪”为根本,按时服用“德”、“智”、“法”三味中成药。具体“药方”如下:以“理想信念”5钱、“道德修养”2钱、“脚踏实地”2钱配制“德”药,此为“君药”。其药性温和,补气息、明眼目、固根基,能有效防止方向感偏差、近视、心浮气躁等暗疾,可远离“亚健康”状态。以“基本数学知识”、“摒弃贪欲”、“唯物主义哲学常识”各2钱,配制“智”药,此为“臣药”或“佐药”。其药性偏凉,可有效凉躁血、清浮毒、健头脑,不致为非分之利蒙蔽起码的智商。以“法制观念”3钱、“惩戒”7钱配制“法”药,此为“使药”。 其药性大寒,既可协同“德”药的补气固基作用,又能调和“智”药的凉血清毒作用。这3味中成药中,“惩戒”的份量居首,概因不下此猛药,就无法达到强化患者“抑制动机”的目的。一旦“患者”病情加重,不但危及自己的生命健康,也会传染给更多的人,那时将出现不可逆转的“破窗效应”。

该“药方” 成本低廉,绿色环保、操作简单,相信若能长期坚持服用,必将于己、于人、于国幸甚大焉。(文/唐明)

注释:“君臣佐使”为中医组方的基本理论,就是针对病证的主次选择相应的方药,根据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将其分别称为君、臣、佐、使。“君药”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不可缺少;“臣药”和“佐药”的作用是辅助君药;“使药”的作用是调和方中诸药,四者各司其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76690/

透视“侥幸”(原创杂文)的评论 (共 7 条)

  • 雨袂独舞
  • 雪灵
  • 心静如水
  • 荷塘月色
  • 春暖花开
  • 淡了红颜
  • 虚妄的伊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