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探访老屋

2015-08-12 14:34 作者:Mr Lee  | 2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李小烈

星期日,我想起近期江门市政府将“33墟街”打造成为中国侨都文化典范,将江兴里、阜康里一带的“华侨村”和民国建筑民居资源,规划建设民国华侨村,打造民国风格近现代侨文化街区,因而产生探访老屋,寻找童年快乐时光和难忘记忆的想法。

童年记忆里,这建于民国的老屋群,有一幢两层的闸口门楼,楼门门楣正上方镶嵌着一块灰白色麻石匾额,雕刻着“江兴里”3个大字酣畅飘逸。闸口门楼是全里居民进出必经路口,它像一位慈母每天站在家门为将要远行的儿子检查行装,叮嘱儿子平安归来;它又像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严父,守望着家园,保证家人的安全和祥和。

走近原闸口楼的位置,回忆起童年与小伙伴们在闸口门楼前玩耍的情景,就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呈现在眼前。

那时,闸口楼前有一片片鱼塘,绿水悠悠、微波粼粼。鱼塘边杨柳依依、随风摇曳,燕子轻盈、优雅地在鱼塘上空穿梭飞翔,出闸口的小路在两鱼塘中间蜿蜒延至江会路。

闸口楼旁边有拜神位置,供奉多位社公,每天香火不断,余烟袅袅,拜神婆娘们双手合十,两目紧闭,嘴里念念有词,祈求家人出入平安、身体健康。我和小伙伴不会拜神,喜欢在空旷地方放纸鸢,用玻璃线搏杀别人纸鸢,享受紧张、刺激的过程和胜利的喜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微风轻柔地托起鱼塘边丝丝柳絮,吹皱一塘水。我和小伙伴将自制小木船放在鱼塘水面竞争上游,看到那被吹满风帆的小木船到达胜利的彼岸,稚嫩面庞充满幸福的笑容。在鱼塘边拾瓦片铲水漂儿,是我与小伙伴随时可以玩耍的比赛。当瓦片在水面上轻快地漂荡,泛起一长串的水花在水面上不断向外扩散,形成一圈大大小小的涟漪,跳到对面的塘边,小伙伴们为瓦片铲得多水漂儿而欢呼雀跃。用建筑工地红砖高筑防御堡垒,且留有瞭望窗口观察“敌情”,相互投掷石块、泥巴,演绎敌我双方打仗,更是小伙伴喜欢玩耍的游戏。

幕降临,月亮犹如大玉盘一般悬挂在空中, 把那皎洁、温柔的银辉洒向大地,照亮了闸口。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匿藏在黑暗处,牙咬着还亮红光的火柴枝放置口腔内,扮演血口魔鬼恐吓行人;长辈们坐在闸口楼前的混凝土阶梯上,手摇着葵扇消暑乘凉,谈天说地、议古论今。长辈们说,这混凝土阶梯是1938年广州沦陷后,国民政府为防日军利用铁路推进下令拆毁新宁铁路时留下的。

驻足在曾经的闸口楼位置,童年美好回忆就像一阵风,倏地迎面吹来,吹落一地唏嘘感慨。如今,闸口楼被拆去拓宽为道路,我问远去的闸口楼有何感想,闸口楼像饱经沧桑的老人,眼神深邃地望着拓宽的道路,说:“恢复我的原貌,让我为打造民国风格近现代侨文化街区做出贡献吧!”

走近老屋,老屋仿佛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向我露出它经历近百年岁月磨砺而显沧桑的笑容。眼前这些具有民国风格的青砖老屋群,依然散发着它特有的风采和魅力,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老屋基本保留民国华侨村的原貌,它横3幢、竖5幢,整齐划一,古青砖大屋两层统一高度。它似列队欢迎我这外出多年的亲人,又似排队等候与我共忆童年的故事

童年的故事里,以邻里间守望相助、互济互较为深刻。那年,居住闸口楼的黄师傅患胆道疾病在医院动手术,上手术台前还穿木屐行走,不料手术失败,留下5个未成年的子女和没有就业的老婆。那突发的不幸,犹如晴天霹雳,轰得黄家子女哭成一团,那凄厉的喊声使往来于闸口的人为之动容而落泪。那时我家住在老屋,母亲常到黄家嘘寒问暖帮助解决家庭生活困难,自掏要包购买几斤腊肉送黄师傅家属。此事尽管过去50多年,但我依然记忆犹新。母亲关心、体贴他人生活困难的点滴善举,似春风、润物无声,滋润着我的心田,影响着我的人生观。

童年的故事里,不少居民勤劳互助,从事家庭手工业挣钱养家。小伙伴阿娇在家门前摆起工场,今天糊贴火柴盒,明天折利是封,后天编织出口藤器工艺品,似有干不完的家庭手工活。小伙伴们喜欢到阿娇家门前的工场帮忙,三五成群,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老屋居民守望相助、互济互爱蔚然成风。

走近童年居住的老屋,发现老屋两扇厚实的大门敞开,栅栏式的趟栊已关上,透过趟栊木柱的间距,看到屋内空无一人,厅堂依然那样阴森、宽敞。我抚摸着深褐色的趟栊圆木柱,回忆起童年攀爬趟栊的乐趣,很想与屋主人谈论过去,但又不好意思向屋内发话,毕竟离开老屋30多年,屋主人一定不认识,免得费口舌解释。

驻足老屋门前,透过趟栊木柱的间距,仰望二楼阳台呈四方体的天井铁护栏,那是多么亲切、熟悉,那是我们兄弟姐妹常追逐玩游戏的地方,现在仿佛又听到追逐的脚步声和嬉笑声。凝视着、欣赏着门楣墙上的壁画,那些壁画尽管经历岁月的洗礼,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遭受红卫兵“灭资兴无”“破四旧”的破坏,已经斑驳、模糊,但仍然依稀看见中国传统的乡村农舍、农夫、山水和花草虫图案,反映出华侨对家乡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我想,传统民居建筑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中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文脉记忆、艺术创造和生活方式。老屋每一处都凝结着先人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江门市政府将“33墟街”打造中国侨都文化典范,利用江兴里、阜康里一带的“华侨村”和民国建筑民居资源,规划建设民国华侨村,是对中国有较高价值传统村落进行有效保护与发掘,可以为中华民族存留更多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

环顾老屋周围,发现老屋已经被雨后春笋一般的高楼大厦所包围,它像一幅遗落民间的古意盎然的水墨画,又像一位独守寂寞的老人。我问老屋有什么感想,老屋深有感触地说:“近二十多年,我周围具有民国风格的老屋已经拆得差不多了,这对江门市有较高价值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掘十分不利。现在就让我这老朽身躯,在日丽和风沐浴下焕发青春,建设成江门民国华侨村,就像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斯堪森户外民俗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桑斯安斯风车村、丹麦奥胡斯‘老城’露天博物馆、俄罗斯苏兹达里的老木屋博物馆、中国开平自力村碉楼群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吧!”

绕老屋行走了一圈,感觉老屋及小巷冷冷清清,缺少童年时的喧哗与热闹。在小巷里,遇见老杨夫妇在家门前乘凉。老杨夫妇已经是90多岁的人了,他对我说:“老屋年轻一代人早已住上新屋了,现在老屋只有些老人居住或空置或出租。”闻之,我有所感悟:二十年代新会县崖西京背黄冲乡归侨在此置业建屋,取名为黄家庄,后改名为江兴里,其意为江门镇兴旺发达之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现在年轻一代人迁离老屋,住上电梯楼房新居,同样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是政府的奋斗目标。江门市政府将“33墟街”打造成为中国侨都文化典范,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设想:在江兴里民国华侨村竣工庆典之时,相约童年小伙伴们重临老屋,欢聚一堂,抚今追昔,共享中国侨都“33墟街”的文化大餐,那将是一件十分有趣、有意义的事情。那时,相信游人如织,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争相一睹民国老屋的风采,老屋再不会是冷冷清清,而是热闹非凡了。我十分期待那一天快些到来。

联系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76302/

探访老屋的评论 (共 2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