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读《道德经》第十四章

2015-08-11 16:17 作者:煮史问道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道》第十四章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的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是比较难的章节的!

为什么读起来会非常困难呢?

因为老子在写这两章的时候就非常困难,写得非常勉强!

我们怎么就知道老子在写这两章的时候困难,写得非常勉强呢?

一方面是我们能再一次感知到语言文字方面巨大的局限性,以至于读这两章时都我们能感知到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语境和语感;另一方面则是老子自己在第十五章中也谈到了这一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结构关系方面来看,十五章是对十四章的进一步阐述说明,而十四章的文字和内容,都是那种飘飘渺渺的,悬在了高空之中的……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第十四章,让我们先来做一个思维实验。

假设我们面前有两个透明的玻璃瓶,其中一个瓶子里装着从我们老家门口水库边采集的空气;另一个瓶子装着从杭州西子湖畔采集的空气。

然后,请试着去分辨一下,哪个瓶子装着家乡空气,哪个瓶子装着西子湖畔的空气?

能分辨吗?

显然是无法分辨的,我们甚至都怀疑科学家们用尖端设备都不一定可以准确地判断。

为什么无法分辨?

因为看不到、触摸不到、听不见、尝不出味觉、闻不出味道。

我们所有的感官都用不上,而我们的绝大部分思维都隐藏在这些感官的后面。于是,我们常常可以听见的口头禅就是:“我才不相信呢!我又没亲眼看见过,又没亲耳听见过,又没有亲手触摸过、体验过。”

老子已经在前十三章用各种比喻和比拟论述了道,但那些论述依然只是比拟式的讲述,于是十四章老子直奔道而来展开论述。

老子在十四章告知世人,道是这样子的:

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没有头、没有尾、没有光亮、没有黑暗、没有形状、没有现象、恍恍惚惚的实在是无法描述(绳绳不可名)。但是,道的确存在,就像空气一样地存在着。

世间一切生命依赖于空气,而世间一切万物却都以遵循道的形式存在,这就是老子所讲的“复归于万物”。

即便道是如此恍惚描述不清的东西,我们也无需失望,因为老子也讲了道的神奇可描述之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如果我们悟到了这种非常非常遥远的远古时期就存在着的道,那么恭喜你,你将可以驾驭、可以理解、可以今天天地之间的一切已经存在着的事物。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能够搞明白一切都是如何产生的,还能弄懂一切的一切在远古时期是如何开始的,还能掌握所有一切的变化规律。

哲学,这已经是典型的哲学境界了,哲学就是解决一切是怎么来的?一切是去往哪儿的?

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就是这样难以理解,难以领悟,说穿了就是难以悟道。

但是难,绝不意味着不存在。

非常典型的例子就像流传至今的中医。

中医治疗方式通常都在帮助患者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去除或者调整体内的各种气(胎生精气、水谷之气、元气、五脏六腑之气、湿气……),历史和事实已经证明这一套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中医直接调整的这些对象都是形而上的范畴,是看不见的。阴阳、经络、各种气,没哪一种可以借助解剖学或者CT、B超这些科技设备能看见的。关于经络,中医的理论是,人死亡的时候,所有的经络都立即关闭了,所以解剖学也见证不了其存在。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76173/

我读《道德经》第十四章的评论 (共 9 条)

  • 雨袂独舞
  • 荷塘月色
  • 淡了红颜
  • 春暖花开
  • 醉成记忆
  • 心静如水
  • 春草葳蕤
  • 冬天的雨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我们所有的感官都用不上,而我们的绝大部分思维都隐藏在这些感官的后面......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