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议康乐县莲花山花儿的源流特征及流派

2015-07-20 13:27 作者:年鉴编辑部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浅议康乐县莲花山花儿的源流特征及流派

自小生活在莲花山下、胭脂山川的我,对花儿非常痴迷莲。欣闻花山花儿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山获国家4A级景区。欣喜之余,翻阅大量有关莲花山花儿的书籍,对莲花山花儿的源流、特征及流派有了初步的认识。

花儿的源流。吐蕃“踏歌”是花儿源头。自唐、宋以来,莲花山地区为吐蕃民族聚居的核心地带,吐蕃民俗文化影响十分深厚。莲花山地区的汉族群众中有一部分是历史上汉化了的吐番人,但其民情、习俗却顽强地廷续下来。

碾场号子是曲调来源。在莲花山地区流行着丰富多彩的劳动号子,其中碾场号子《叫牛莲花山花儿》在宋代吐蕃“踏歌”中孕育,在汉族“牛拉拉”等曲调中完善,在长期渐进演化过程中逐步成型,成为传唱在洮河中、上游地区,汉、藏、回、土等民族群众中的一种汉族山歌。

花儿的特征。莲花山花儿会形成于元朝末年,已有600多年历史,其基本特征为:独特性,莲花山花儿会将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唱词丰富、音调古朴、唱曲独特,且莲花山唱山、礼佛这一习俗为全国独一无二,因而,具有独特性。群体性,莲花山花儿虽然可以一个人单独吟唱,但毕竟单调乏味,不成气候,只有在花儿会时,三五成群组成联唱,唱花儿滩子一个接一个,才能体现花儿会场面之宏大,因而,具有群体性。娱乐性,莲花山花儿不论谁唱,唱什么内容,其目的只是为了娱乐。民俗学家柯杨称其为“诗与歌的狂欢节”。尤其在生产之余唱花儿、逛山场,成为莲花山群众忙里偷闲、解愁消乏的一种最简单、更快乐的事,因而,具有娱乐性。通俗性,莲花山花儿唱词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能充分体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唱曲简单易学,唱词为即兴创作,在花儿会上可以人人当演员、个个是作家,因而,具有通俗性。

莲花山花儿曲调高亢细尖,有11种歌词,丰富多变。一段歌词,3句至6句不等,用方言演唱,大量运用儿化音和方言土语,句句押韵,按韵脚数量分为“单套”“双套”和“三转腔”。歌词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夸张、联想、预计、回环、对仗等修辞手法运用较多。演唱内容除流传经典之作外,一般在演唱中即兴编词,其内容以情和现实生活为主。演唱形式基本上都是由3人至6人组成的两个班子,每个班子由“串班长”(花儿词作者)带领,采用参唱竟唱的方式,在花儿会场对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花儿的流派。莲花山花儿传唱在北至康乐县、临洮县,东至渭源县、岷县,南至卓尼县,西至河县的广大地区。各地所唱调式基本相同,但因人文地理、民情风俗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唱腔唱法又有许多差别,形成了不同歌唱流派。按地域民情分为:北路花儿、东路花儿、西路花儿,其中北路花儿﹝莲花山令﹞是莲花山花儿的主旋律,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两莲叶儿﹞调,传唱在临潭县的甘沟、羊沙以北,卓尼县康多及临潭县冶力关以东、康乐县五户、景古及临洮县西坪、玉井以南,渭源县关堡以西的广大地区。

﹝莲花山令﹞属于双句单段体结构,这与大多数传统山歌大致相同。在演唱时先用一个较长的拖腔“哎”开头,先现音就是这首花儿的结束音。曲调比较单一,但在即兴演唱时随着词语的变化和演唱者的感情跌宕起伏,曲调时而辗转反侧,时而激昂慷慨,旋律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流畅自如。花儿中的起兴句与最后合唱的尾声“花呀,两莲叶儿”,在一曲完美的音乐组合中,显示了双乐句单段体山歌无穷的魅力。“花呀,两莲叶儿”的尾声与起腔时的衬句相呼应,扩充了莲花山花儿较单调的乐句,恰如其分地润饰着花儿的山乡色彩,使花儿的艺术个性显得更加突出。

(马晓

甘肃省康乐县地方史志办公室马晓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71548/

浅议康乐县莲花山花儿的源流特征及流派的评论 (共 8 条)

  • 荷塘月色
  • 春暖花开
  • 雨袂独舞
  • 心静如水
  • 雪灵
  • 林玲英
  • 水墨年花
  • 秋叶秋枫泪
    秋叶秋枫泪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喜欢。问候好友!!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