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走近兴凯湖

2015-07-10 09:42 作者:孤舟簔立翁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或许是少了诗人的垂青,或许是少了名人的光顾,兴凯湖,这个中俄边界烟波浩渺的大湖,千百年来就像一块无人雕琢的巨大璞玉,在辽阔的东北三江平原上,默默的走过了千年的风霜。

初识兴凯湖是在中学的地理课本上,那时只知道它是一个很大的边界湖泊,描述最多的是它历史变迁和地理概况,至于自然景观则一笔带过。此后多年,在脑海中再没有充填过任何有关它的记忆,就连平时的旅游选项,也没有把它列入选项之中。

今年七月初,在朋友的鼓动之下,一起进行了一次兴凯湖的自驾游。临出发之前,在网上查阅了有关兴凯湖的资料,对它的自然景观与历史变迁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兴凯湖为中俄界胡,在黑龙江省东南部,位于黑龙江垦区的兴凯湖农场和八五一农场区域,距离密山市35公里,北三分之一的面积为中国,南部属俄罗斯。大兴凯湖南北长达100多公里,东西宽达60多公里,面积4380平方公里;小兴凯湖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4.5公里,面积面积176平方公里。它是由65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形成的潜水湖泊,共有九条河流注入湖泊一条河流流出,进入乌苏里江后流进鄂霍次克海,兴凯湖是黑龙江流域最大的湖泊,其湖泊面积仅次于青海湖,大于鄱阳湖。兴凯湖原属于中国内陆湖泊, 6000多年前,满族祖先肃慎人就在兴凯湖繁衍生息。1860年,沙皇俄国乘清朝政府内忧外患之际,不费一枪一弹,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至此它由一个内陆湖泊变成了两国共有的界湖。清朝政府二百余年的禁封政策,使得这里更是人迹罕至。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率领十万官兵到此开肯荒原,以及文革期间大批知识青年的到来,才使得它进入人们的视野,即使是关注,也不是关注这里的湖泊,湿地和生态,而是这里的人、这里的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蓬勃兴起,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人们才重新关注这里的湿地、这里的湖泊、这里的生态。

清晨5点钟准时从长市里出发,约四十分钟的时间就进入了乌珲高速公路,远远望去,绿色的山峦已经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霞光,平原上的玉米水稻随风荡漾,绿油油的叶片上也泛起了点点金光。蓝天、白云、绿色的原野、清新的空气,舒缓的音乐、愉悦的心情,汽车迎着初升的太阳一路向东疾驰行驶。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很少,越往前行驶越是如此,不仅车辆稀少就是村屯也非常稀疏,尤其是进入长白山脉之后更是如此,往往是十几公里才能看到几户人家,大一点的小镇相隔都有几十公里,这与人口稠密、村镇相连的南方相比,用地广人稀来形容东北地区的辽阔再贴切不过了。

经过近10个小时的行驶,于下午5点钟,到达了当天晚上休息的目的地密山小城。用罢晚餐,在街路上漫步行走,细细品味这密山小城的风土人情。沿街两旁的商店、饭店一家挨着一家,霓虹闪烁、门庭若市,商业气息要比其它北方小城浓厚的多,这应该归功于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除了常规的酒店、商店之外,这里又多了一些鱼类、山珍等地方特产的干货店,它们的销售对象非常明确,就是来这里消费的游客。因为多数旅游者,都会把密山选做游玩兴凯湖的大本营,行程安排大体是玩在兴凯湖吃住在密山,有需求就有商机,聪明的密山人牢牢的抓住了这个机遇。小城不大干净整洁,街路两旁的楼房,多是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式建筑,显得有些陈旧和呆板,新建起来的楼房则漂亮了很多,既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欧式建筑,也有现代标准型的高层建筑,广场上新建的几个造型别致的抽象雕塑,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是熠熠生辉,为这不大的小城增添了不少光彩。小城的人口不多,没有大城市的拥挤,红绿灯只起一个维持秩序的作用,一个信号灯,所有车辆和行人顺利通过绰绰有余,在这里开车可以说是心情舒畅。尽管这座边陲小城已有一百多年的建城历史,但是走在街面上,却一点也找不到当年青砖黛瓦的痕迹,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它的历史不是在城里而是在城外,一望无际的农田就是它的历史。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里的人们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开垦这里的荒原,直到今天赖以生存的根基,仍旧是脚下这片一望无际的农田。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这段艰辛的开垦历史,特意在市郊修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纪念碑林。

我们是在第三天到碑林参观的,尽管同行的人与我一样对书法没有什么研究,甚至说几乎没有动过笔砚,既然来了也要多少了解一下这个城市的人文历史,这个书法长廊里,就刻录了这个城市最辉煌的历史篇章。从市中心出发,开车不到二十分钟就到了北大荒书法长廊景区。碑林景区面水背山,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山脚下向上眺望,宽阔的大理石台阶尽头是仿古的牌坊大门,庄重典雅、气势雄伟,门楣上书写着北大荒书法长廊七个烫金大字。踏进书法长廊,正中是书圣王羲之的巨幅雕像,基座雕刻着那篇闻名遐迩的兰亭序。书法长廊现有碑刻3000余块,收录了毛泽东、胡耀邦、王震等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字,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为密山开垦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前辈如王震、吴亮平等人的手迹。二是为开垦做出过贡献的文化名人,如丁玲、艾青、聂绀弩、吴祖光等人的书作。三是现代著名书法家,如启功、邵宇、沈鹏等人的墨宝,或许是为了扩大影响,园内还有申请过吉尼斯纪录的巨石笔、巨石扇、棋盘残局等大型雕塑。源于对书法的生疏,到在这里参观,我最感兴趣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王震、一个是丁玲。当今的人们,记住王震将军的最大成就,或许不是战场上的拼杀,而是在开荒种地、屯垦戍边上。从359旅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到新疆建设兵团的屯垦戍边、再到挥师北上开垦东北荒原,每一次都是亲征主帅,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将军虽然远去,但是他的卓越贡献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这里已彰显了人们对他的敬意。1958年6月29日,密山县有史以来迎来了第一个文化名人,这个人就是丁玲而且在这里一呆就是十二年,从养鸡场到扫盲班,件件工作都要亲力亲为,尤其是扫盲班办得有声有色。尽管在这里是接受劳动改造,但是这位作家还是搁不下她的那支笔。农场的生活经历和密山人的勤劳淳朴,深深感染了这位作家,一篇《杜晚香》的散文于1962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许多人是通过这篇散文才知晓这里的人这里的事,淳朴善良的密山人,把她当做自己的女儿一样护和珍惜,在这碑林里为她留有了足够的空间。尽管时间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到过密山的名人、作家有许多,但是王震、丁玲这两个名字,在密山人的心目中永远是排在最前面的,或许这就是另一座无形的精神丰碑。从长廊里出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密山这么一个小的城市,建设如此规模的书法长廊肯定是有压力的,但是它勇敢的做了,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牢记这种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一个城市的管理者,站在如此高度上考虑问题是有远见的。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靠财富堆积,更重要的是靠文化支撑,这样才能使它保持长盛不衰,遵循这一规律搞城市建设,相信密山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天的旅途劳顿,使得晚上这一觉睡的特别香,一觉醒来太阳已经爬上了楼顶,看了一下手表已经是7点钟了,草草吃了几口早餐与同伴一起直奔兴凯湖。尽管已进入伏天但是这里的昼温差较大,晚上睡觉还需要盖上棉被,早上开车更是凉风习习很是惬意。车行二十分钟左右,一片于大海一样的水面影影绰绰展现在眼前,远远望去水边散落的楼房、亭台显得是那样的渺小。车子越往前开只是亭台楼阁越来越清晰,宽阔的湖面依旧是望不到尽头。当看到湖面上泛起的浪花拍打湖岸时,它的浪涛声也有小变大传入了耳膜,这与在大海边上行车是一个感觉,唯一不同的是空气中少了些咸咸的味道。站在岸边向远处眺望,水天相连、波涛起伏,湖面上行驶的船只犹如树叶一样上下漂浮。一群群海鸥像影子一样,跟在船后上下飞舞,在飞溅的浪花中争抢着鱼虾,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可不在乎你是中国的渔船还是俄罗斯的巡逻艇,哪里有鱼虾它们就在那里狂轰滥炸,这里的是它们的天下。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恬静温柔、烟雨朦胧等这些优美的词汇,在这里似乎一个都用不上,这里的湖水好像对此也不屑一顾。它的性格就像一个倔犟的北方汉子,把涌起的浊浪重重的摔在沙滩上,在宽阔的沙滩上留下了一层层白色水沫,好像是给这大湖设置了一条长长的白色警戒线,用粗狂、豪放、野性来形容这个大湖一点都不为过。一条几十公里的天然堤坝,横亘在大小兴凯湖中间,好似上帝刻意建造的湖堤,堤上林木葱茏,水草丰茂,各种小动物经常出没于树林和草丛之间。偶尔能看到梅花鹿在树林和草丛之间自由觅食,人们稍一靠近立刻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如果说大兴凯湖是海鸥们的舞台,那么一堤之隔的小兴凯湖,就是各种水的乐园。平静的湖水,绵延的湿地,是各种水鸟理想的栖息之地。长腿的鹤类,在浅浅的水边,不紧不慢的啄食着小鱼小虾,其动作娴熟优雅,三三两两的野鸭在荷叶下在苇丛间穿梭觅食,悠闲而又淡定,叫不上名字的小水鸟一会站在芦苇杆上,一会又飞到荷花上,不知是在觅食还是在巡视它的领地,一举一动都招人喜爱,或许是少了人类的干扰,或许是没有污染,这里的鸟类之多是其它地方少见的。站在这长长的湖堤上在想一个问题,与之相比一个面积不大的西湖,不知演绎了多少名人故事和神话传说,从古至今吸引着人们纷纷造访、争相称颂。一个湖泊、森林、湿地浑然一体的大美湖泊却少有人问之,或许它缺少的就是这些故事和传说。

到一地旅游,品尝当地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兴凯湖的美食理所当然是这里的湖鲜。兴凯湖太大了,走了一个目视可及的小角,再回到原地就已经是下午时分了,累了、也饿了,就近选了一个不大的农家饭庄算是午餐与晚饭并用。还未落座,老板就开始热情的介绍它引以为骄傲的各种鱼虾,白鱼、熬花、鲢鱼、鲫鱼、鲤鱼、白虾、等有十来个品种,有活的有冰鲜的,价格最高的是当属有名的大白鱼了。既来之则安之,十来个人点了一桌鱼宴,算是对这次旅行的犒赏。我喜欢吃鱼但是品尝鱼的水平一般,对于鱼的鲜美程度感知不深,只觉得这里的鱼比在其它地方的新鲜鱼好吃,至于其它的也说不出什么之所以言。我们边吃边与饭店老板攀谈,据他介绍兴凯湖的旅游也是近些年才兴起的,湖边的建筑都是新建的,这里属于边境地区,以往出入这里都需要办理边防证,外人嫌麻烦很少有人到此游玩。本地人又非常稀少,所以这里的湖光山色外人很少知晓。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近些年才放松了管制,凭身份证就可以自由出入,这极大的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即便是这样,这里的旅游生意仍然不好做,每年的旅游旺季也就是短短的三个月,其它时间没有人光顾,因此在这里边开饭店,投入大产出低也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他还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由于中国一侧的湖面小游船又多,把鱼群都赶到俄罗斯哪里去了,在中国境内能够捕捞到的白鱼又小又少。俄罗斯人有不吃淡水鱼的习惯,所以很少有人捕捞,游船几乎没有,哪里的白鱼不但数量多而且体型大。好在湖里没有围栏,鱼群可以自由穿梭,偶尔过界的鱼群就成了中国人的盘中餐,这就相当于俄罗斯一侧是养鱼区,中国一侧是捕捞区,真的应该感谢俄罗斯人有这种好习惯,否则的话,我们就有可能吃不上这么好的大白鱼了。

从饭店里出来,太阳已经接近湖面了,红红的落日把湖面染的金光闪闪,也把天边的白云染成了红色、橘色、或许是落日的召唤,几只飞鹤,迎着晚霞向红日飞去,渐渐的消失在绚丽的霞光之中。看到此情此景想起了王勃的千古绝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兴凯湖也会迎来一位伟大的诗人,与这里的落霞秋水共鸣。

2015年7月10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69266/

走近兴凯湖的评论 (共 12 条)

  • 雨袂独舞
  • 野草
  • 荷塘月色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 楊葱头
  • 诗心云卿
  • 煮史问道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或许是少了诗人的垂青,或许是少了名人的光顾,兴凯湖.....
  • 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孤舟簔立翁

    孤舟簔立翁谢谢雪灵推荐,夏安!

    赞(0)回复
  • 孤舟簔立翁

    孤舟簔立翁谢谢春暖花开推荐,夏安!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