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名之大

2015-07-08 07:17 作者:酋黄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最近看到网上报道,江西南昌大学在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多次称“南大”,而且把“南大”一词作为简称也写进了学校的章程,这一下南京大学的很多师生坐不住了,他们觉得南昌大学的做法不妥,有侵权的嫌疑。中国有个“北大”,也就是北京大学,地球人都知道。要说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南京大学简称“南大”则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南京大学早在教育部审定大学章程的时候,就已正式确定南京大学简称为“南大”了。可天下事,并不这么简单。据说陕西西安在历史上叫做长安,很多人称之为“西京”,现在西安还有大学叫“西京大学”。与之相对,河南开封古称“东京汴梁”,却没听说现在开封有哪所大学叫做“东京大学”。

“东京大学”倒是有,不知什么时候,就跑到一个岛国——日本去了,而且都说办得还不错。可见,名字也只是个代号而已,它的主要作用应该在于区别。“杜鹃”一词,从字面上看应是,可现实不是又有鸟又有花吗?或许有人会说,这“南大”不一样,无论是南京大学,还是南昌大学,都是“有名”的大学,而且都在中国这块版图之上。关于“南大”的简称,早就有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之争,因为它们都隶属于教育部管辖,这个问题在审定大学章程的时候,教育部明确了南开大学简称“南开”,这起纷争似乎有了眉目。可南昌大学属于地方高校,由江西省教育厅管辖,这似乎解决的问题,又有了新的发端。

据南京大学的师生讲,南昌大学原来称“昌大”或“江大”,而且他们还找到了确切的证据,“昌大”一词就分明写在了南昌大学的校歌里。但有关人员透露,南昌大学之所以称“昌大”或“江大”,过去是为了避开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简称;但在江西,尤其是南昌,人们总习惯于称南昌大学为“南大”。学校在制定章程的时候,“曾通过走访老领导、校友和师生发现,大家对‘江大’、‘昌大’等简称认可度不高,但对‘南大’这一简称比较认同,认为南京大学在章程中明确简称‘南大’并不影响南昌大学也叫‘南大’。”还有报道说,南京大学在2001年就注册了“南大”商标,而南昌大学也注册了涉及多个领域类别的“昌大”商标。因此,南京大学有学生就认为,如果南昌大学使用“南大”的简称,就侵犯了知识产权。

人们为什么对“南大”一词情有独钟呢?我想,“南大”除了字面上与久负盛名的北大相对之外,还应该有更为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先说“大”吧,这里的“大”明显就是“大学”之意,按说无需多讲。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大学掀起了一股改名风,由最初的“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人们似乎乐此不疲,直到今天,我相信还有很多未完成使命的学校领导仍在日忙碌着。除了根据学校的发展升格的必需之外,“大学”的这个“大”字,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一些深远的情怀在里面。一是你不改他改,大家都改了你不改,好像你不会玩,好像你没水平,甚至一些人认为不利于招生、不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更不利于领导的提升或前途的宏大,当然这层意义一般是不会说的。二是作为学生和老师,甚至学生家长亲戚朋友或社会上的一般人都感到这“大”字真牛,感觉真好!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大”字所蕴含的内容又有谁会说得明白。当然这两所同属大学,并不牵涉“大”的问题。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很早就有“地分南北”的说法。无论是哪个门类或哪个行业,都有“南什么北什么”的讲究。譬如武术,南武当、北少林;再如绘画,南有张大千,北有齐白石;戏曲古有南洪北孔,今有南方千里驹,北方梅兰芳。“洪”当然是指南戏作家洪升,“孔”是指清代传奇作家孔尚任,他们分别著有《长生殿》和《桃花扇》,南戏和传奇也是一个东西两个名而已。诸如这种“南北”的说法,确实很多,好像一南一北就盖了天下似的。其实,不光是“南北”,许多吸引眼球的字眼大多都是这样,还举我国当今大学的例子。如“中华”两字,可以说是我国在世界上的标签。不要说大学校名中带“中国”一词的有多少,就是“华”字,就有东华、西华、南华、北华等大学名称,有时让人真的有些搞不清。起初我就以为“南华大学”是在广东,后来才知道它在湖南。

其实还不知这些,就像很有名的“江南大学”,我原想它不在杭州也在苏州,可它却在江苏无锡。江南有多大呀,水乡丝绸美女,令人向往!尽管无锡很早也是一座名城,可一提“江南”,谁又会最先想到无锡呢?人们对江南的钟情,很显然给这所大学增添了无穷的光彩。说来也很有意思,原来在乡下教书,有一次我在镇子上一家饭店吃饭,饭店名叫“华东”,我以为是老板的名字,可听有人喊他并非如此。“华东”是我国的一个区,指上海附近的那几省,我们河南地处中原,属于“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之一,这是我当年地理课上学到的。我有些疑惑,正想打听,听旁边的人说了:“你这‘华东’,名字起得可不小啊!‘华东’不就是西华的东部嘛!”老板笑笑说:“正是正是,人们进城常常路过这里,一个路边小店而已。”“西华”是我所在的县城的名字,我忽然觉得这名字别看是同一个词,也可大可小,其间的寓意丰富着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声名声,有了名,才有声誉。自古国人就是很看重名声的,名声常常体现在“称谓”上。要说人的称谓,名声之大,在我国古代社会里莫过于皇帝。据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之后,就是看到了“三皇五帝”的功业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和地位,才给自己拟了这个名字。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秦王嬴政贪心很大,他不仅要贪天下之功,而且想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传下去,于是就叫做“秦始皇”。可历史并不是按照个人的思维设计的,哪怕他是不可一世的大英雄。女皇武则天,自以为才能功业超凡,给自己取了个日月当空的“曌”字,可现在日月还是那个日月,武则天早已变作真的“空”了。据说“朕”这个字最早就是普普通通的“我”的意思,一旦被皇帝选中,“话语”也就变作了一种“权力”,只有皇帝老儿才能单独使用。即便是常用字也是如此,只要沾着皇帝的名,无论做什么,一律避讳。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有个“民”字,老百姓在说或史书在记载“民风民俗”时,就要改成“人风人俗”;清圣主康熙名玄烨,连“玄孙”也要改成“元孙”了。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岁月的积淀,这种称谓和避讳也就成了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成了后世研究的一门学问。

说到名声,我自然想到了“泰山”,想到了与“泰山”相关的一些文化。据说“泰山”是追日的夸父渴死后头颅所化。相传,夸父死后,其四肢和头颅分别化为“五岳”,也就是今天的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和东岳泰山。泰山是“头”,所以称为“五岳之首”“五岳之尊”。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首《望岳》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座泰山,比整个齐鲁大地还大,茫茫青色,一望无际。可见泰山之大。亚圣孟子的《尽心(上)》中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在诗中也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见,泰山之高。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将人的生死意义拿“泰山”与“鸿毛”相比,突出了二者的差异,但明显是说“泰山”是重的。“泰山”究竟重量如何,我私下认为绝非聪明的曹冲称象的方法可为。不过,也可见泰山之重。

“泰山”的名声之大,我想也不会只是因为以上这些。我曾三次到过泰山,三次都幸运地登顶。按材料上说,泰山至高处海拔也就一千五百多米,如果开车绕泰山转一圈也用不了多长时间,而且孔子登临处就在泰山的脚下。可泰山的高大我是看不清的,烟笼雾绕,巍巍乎难见其端,我只是感觉到泰山的巍峨与雄伟。至于泰山的重量,虽尽我大胆的想象,也是很难推测出的。记得从前我曾读过汪曾祺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好像就叫做《泰山很大》。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说泰山的名声之大,应该源于古代帝王的“封禅”。“封禅”就是祭天拜地。古老的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古代的帝王自认为是天子,就连后来的占山为王的草莽英雄,也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天是什么?天似穹庐一混沌,地是什么?广阔无垠踩脚下。人应该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对天地的祭拜,是天子获得合法权益的标志,也是帝王们增加自我威望的方式。名声之大,上授于天,下得于地,名正而言顺。封禅也是一种荣誉和嘉奖,它不是历代帝王都能做到的。在我国历史上到泰山封禅的帝王说法不一,有文字记载的也就十几位。最先封禅的是秦皇汉武。但封禅本身确实增加了“泰山”在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目前,泰山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景观,“五岳归来不看山”,泰山的雄伟与高大是出了名的;而且“泰山”作为一个词语或意象很早就已活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稳如泰山”“安如泰山”“泰然处之”“泰山磐石”,都是说做事要像泰山一样稳重和坚定。“一叶蔽(障)目,不见泰山”语出《鶡冠子·天则》,比喻被小的东西所蒙蔽,看不到全部或整体。“挟太山以超北海”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比喻非常困难或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泰山不辞抔土”语出李斯的《谏逐客书》“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正因为泰山能够不拒绝任何细小的土石颗粒,它才能那么高大;比喻为人处世要谦虚好学、团结宽容。在我们常见的熟语里,还有“大浇透不打颤,泰山压顶不弯腰”,形容人有毅力、非常坚强;“人心齐,泰山移”是说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哪怕是像泰山一样高大沉重的东西也能扳倒它;“泰斗”即“泰山北斗”的简称,它常用来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学术上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有眼不识泰山”也就用来形容人见闻太窄,根本认不出眼前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至于称岳父为“泰山”,岳母为“泰水”,那是有典故的。不过,说法有别。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唐)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酺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泰山之力”现在成了一个固定熟语,表示一个人是借助裙带关系向上爬的,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又有宋·晁说之的《晁氏客语》的说法:“呼妻父为泰山……今人乃呼岳翁。又有呼妻母为泰水,呼叔伯丈人为列岳。”也有人说,因为泰山上有块巨石叫“丈人峰”,而妻父俗称“丈人”,因此又称泰山。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

总之,“泰山”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含义丰富,名声之大。不知是“泰山”有了“鼎鼎大名”或“大名赫赫”,就骄傲起来,还是人们借助了“泰山”的威名,唯我独尊了起来。在封建王朝的末期,一个大家族的家底不可谓不厚,慈禧老太后的颐和园不可谓不大,皇家园林圆明园藏宝也不可谓不丰厚,可再大的家底也搁不住败坏,“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气派令人赞叹;可想“和”和不了,天朝大国的美真的难“圆”了。一把火烧个净光,断垣残壁从此就成了一个民族的苦痛和忧伤。“夜郎自大”“狂妄自大”,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救国,建国,崛起,腾飞,哪一项都需要学,都需要“大”学、“大大”的学。教育是立国之本,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我们不应该在乎的是名字,石家庄谁也不会认为只是一个村庄的名字,深圳原来的小渔村,在它“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时候,甚至连那个深什么“圳”字都难以念准,可这并不影响它走向国际大都市的步伐。

中国,多灾多难的中国,一个勤劳善良宽容大度的民族,难道在兄弟间仅仅纠缠于一个好听好意想起来似乎哪儿都好的名字吗?关于“南大”的纷争,据说教育部做了回应,让两家协调解决。我觉得教育部做得很明智,它不以行政命令的手段来解决,而是通过商量对话的方式达成和解。我相信这件事很快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来平息这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昌大”又有什么不好?一个“昌”字,不正是日日昌盛繁荣的景象吗?南昌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江西是红色革命开始的地方,我人民军队在那里向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不要让英雄惭愧,不要让“革命”失去热情,向军人学习,做民族的英雄,始终都是国家的希望。况且做事历来都有个先来后到,同行竞争也应讲究原则和规矩。该放的放下,该拿起的拿起,前进和发展并不仅仅在于一个什么名字。在名与实的问题上,还是觉得习总书记说的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可话又说回来,一个“简称”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作为名校一定要讲究风度大度和高度,不就仅仅是在新闻中心官方网站用了一下简称嘛,没必要有什么大的动作。国外有很多大学,它们的简称通常是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这方面我不懂,但我相信他们也会有诸如此类的情况,该怎样处理,我想会有办法。

最后,我要说,名声之大小,都是实力的表现。正如改革和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商标或其他标志的意识还是应该有的。无论做什么事,我以为都要坚持“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原则。名之大,我们护我们的名声,我们更应该讲求实际。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68723/

名之大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