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母亲留下的笔迹(2)

2015-06-14 09:45 作者:宜昌石头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母亲留下的笔迹(2)

自己工作生活感情以及容貌体态的自信,加上来自社会上、家庭里、亲朋好友之间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和态度,对一个人的成长与个性的形成过程都具有重要影响,而这些影响也会潜移默化的从他的笔迹特征里反映出来。尤其对于女性而言,由于社会传统**的影响、家庭**的产生、相夫教子的过程都会对她的思想与生活产生莫大的变数,也会无一例外的会对她的笔迹打下极深的烙印。

一般而言,长得有几分清秀端庄、工作基本不错、丈夫很不错、儿女也不错的女性自信心自然很强,加上受到的赞誉较多,所遇的奉承与礼遇也多,所以在写字的时候,笔迹里通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字体秀丽,错落有致,笔划较为单纯;而长相平庸、亲情情、友情都不如人意,情绪低吸、喜欢怨天尤人的女性往往会引起对自身的自卑以及对强者的妒忌,其思想和个性反映到她的笔迹上,结果也肯定就是:字体复杂,笔划曲折纷繁。

母亲生在1931年,查了一下历史,那一年,顾顺章叛变,向忠发被杀,红军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红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成立;那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一枪未发的退出了东三省;那一年,全国16省遭到不同程度的洪灾,灾民5000万人以上,长江发生特大洪水,中下游淹死14万人之多;那一年,武昌阅马场的***铜像树立,***宣布下野……所以,母亲的童年是在兵荒马乱、天灾不断的处境下度过的。

还是得感谢在抗战最危机的时候,在武汉成立的战时儿童保育院在战争的边缘收容了母亲,让母亲在位于设在四川(现属**)南川县田家乡马鞍山(文凤镇)鲜家祠堂里的那所直属第七保育院里度过了她的少女时代;还是得感谢那个被所有直七院的保育生亲切地称为妈妈的杜彦桐和所有的老师、医生以及保育员阿姨,在那里,她们不仅挽救了因为患病奄奄一息的我的母亲的生命,还教会了她读书写字,为她以后的生活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母亲对自己的过去、对自己在直七院的那段经历讲的不多,可是如果有所提及也一直充满怀念和自豪。她曾经告诉过我们兄弟俩:当时的老师管得很严、学习环境又很艰苦,毛笔字如果写的不好就会受罚。所以即使是天手肿得像个馒头,也只能发奋努力:"我的毛笔字总是被老师圈红。"(备注:圈红就是老师在学生写得好的字上用毛笔画一个红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直属第七保育院大事记》里面记载:"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全院师生欢呼,并望早日复原;八中队毕业。"那个中队里就有我的母亲。根据"有家的回家,升学的升学,参加工作的参加工作"的复员原则,已经从彭金元变成彭彦的母亲应该是在1945年初秋离开那所抚养和教育了她的直七院,买舟东去,开始自己生命的另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的。

依靠在直七院打下的良好的学习基础、培养的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写得的一手好字,母亲轻松地考入了后来因为出了不少名人而在以后很有些名声的宜都师范,然后在宜昌解放的前夕参加了革命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母亲曾经当过办事员、当过政治老师、当过校长、当过学校党支部书记,也当过文教局政治部主任、教育局副局长,市妇联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

母亲留给我的最初印象并不是慈母的形象,而是一个扎着小辫、穿着列宁服、每天早出晚归的某个亲戚,我是被外婆带大的,大一点就进了位于献福路的机关幼儿园,从位于中书街的市法院去来的时候都和小伙伴们坐在一个带蓬的三轮车的车*里,同样也变成了早出晚归;再大一点,母亲留给我的印象就是披一件衣服坐在桌前写字备课、批阅作业;再大一点,母亲的名字、声音和照片、视频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上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也是母亲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最辉煌的事业巅峰时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63228/

母亲留下的笔迹(2)的评论 (共 5 条)

  • 雨袂独舞
  • 雪灵
  • 绝响
  • 晓晓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