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论语》断想

2015-05-04 11:01 作者:樱花雨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论语》,是我幼时在私塾读的一部烂熟的书。现闲暇无事,也时不时地去翻翻它。这部书成于公元前五世纪末叶,是一部以记述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言论著作。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这部书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被列入我国《四书》、《五经》之首。书中以孔子的仁学为核心,全面阐述了儒家有关治国平天下及克已修身的思想。它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试典籍,对后世影响极大。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谈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于普。普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莫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严复《救亡论》中也写道;“从此天下事,吾以半部《论语》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难哉。”《论语》这部书是否具有半部可以治天下如此神奇的作用,姑且不论,然而,我倒觉得,这部书对我们修身养性,确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特别强调人要注重“克已修身”,也就是要加强“自我修养”。

什么是孔子《论语》中所讲的“自我修养”呢?自我修养乃是个人的知、情、意、行的自身心理检查与检验过程。“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你是一位有德行素养的人,那修养则求诸于自己,靠自己的内因去“改过从善”,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呢?纵读《论语》二十篇,我认为:孔子主要讲了三点。

其一,“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者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这段话是说,我每天都在不断地反省自己:我替别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我是真诚的吗?老师教给我的知识,我温习并掌握了吗?注重自身修养,历来为中国知识份子所提倡。东汉文学家蔡邕曾说:“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人咸知饰其面,而不知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知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二,“见贤思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到贤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学习他的优点和长处;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躬自省,检查自己有无类似的缺点和毛病。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这个意思。陆游在一首《示儿》诗中要求他的儿子:“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

其三,强调“行已有耻”。“行已有耻”,是《论语》中孔子对子贡说的一段话。原义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行”指人的行为,“有耻”是有羞耻感,也就是有羞愧之心。顾炎武读到孔子说的这段话的时候,他感慨系之地说道:“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近代学问家龚自珍也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孔子特别强调士(知识份子)要知耻、“有耻”,这是因为士既然读了书,便应明道理,知荣辱,不应该有背信弃义的丑行。一个人,如果不能以“知耻”自律,作出的事就会没有人样,也就是不知耻,就会作出不是人作出的事来。从这两年查出来的诸多贪腐案件看,不都说明了这一点。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在强烈追求个性的发展和在竞争中去实现自身价值。如果说,不同的人,存在有不同的优势和实力的话,我认为,真正靠得住的优势和实力,就是以自己的“克已修身”,来谋求扩大自己的优势及提高竞争实力。

孔子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尤其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与冲突时,要对已严,对人宽。用他的话说,叫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躬自厚,原为“躬自厚责”,因责字与下文“薄责”的责字相重复,故省去了。“躬自厚责”,是提倡自我批评,自已多承担责任,对他人要求不应过高,也就是责备别人要少些,这样才能缓和紧张关系,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在人的自身修养过程中,孔子是十分强调作自我批评的。有一次,孔子和学生樊迟在一起散步,樊迟问孔子,假如别人存有对自己的隐恨,即隐藏在心中不愿意说出来的怨恨,怎么才能使之消除时,孔子答曰:“要想消除别人对你隐而不露的怨恨,首要的一条是自己要多作自我检讨,不能一味地责备别人,尽讲别人的短处,更不要迁怒于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攻是“批评”之意,其是指自己,说的就是要有自我批评精神,要宽以待人,不苛求,不尖酸刻薄;人与人相处要大度,要学会理解、包容、谅解。寺庙里的弥勒佛旁边有一幅联语:“开口便笑,笑人,笑已,笑世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难容之事。”一个人,如果不能宽容别人,对人采取“针尖对麦芒”的态度,那就要结怨于人。孔子说:“宽则得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及“与人为善”的思想,对后世学者影响很大。唐朝的大学问家韩愈在《原毁》一文中说:“ 古之君子,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子范尧夫有一段“戒子弟”的话:“人虽至愚,责人则明,恕已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已,恕已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也。”这些话,都是与孔子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记得儿时读过一幅格言联对:“律已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人应该正直。论语载,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网之生也幸而免”。“直”是指正直,“网”是指不正直。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活在世界上,靠的是正直;不正直的人,虽然也能生存,但那是靠侥幸而生存的。

在《论语》中,他赞扬卫国大夫史鱼、鲁国名士的柳下惠的正直。他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孔子夸赞史鱼为人耿直!说他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如箭一般,不转弯抹角,说话直来直去,直声满天下;在政治黑暗时,他也如箭一般、不改初衷。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应像卫国之子鱼一样,作人要正直,他也多次称赞柳下惠,能秉公执法,非常正直。鲁国掌权者,曾因他的正直,三次撤他的职。当时,有人建议柳下惠离开鲁国,到别的国家去。孔子借柳下惠的话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孔子赞扬柳下惠,因为正直三次被罢官,但他不后悔,始终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为人正直,是一种美德。历史上不正直的奸侫之徒,总是遭致人们批评的。《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名相晏婴就曾猛烈地批评齐景公之宠臣梁丘据的不正直:说他“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骂他为了迎合君主的心意而惯于违心苟同,说这是一种不正派的小人作风。秦之赵高指鹿为马,清之和坤铁咀钢牙,莫不如此。

孔子还特别称许在用人上的正直无私。他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意思是选任正直贤德的人,则老百姓就心服;反之任用非正直非贤德的人,则老百姓就不信服。推举选用正直贤德的人,能使不正直不贤德的人,向正直贤德的人看齐。孔子的“质直而好义”思想,在中国知识份子中影响非常深远。直到今天人们仍把“堂堂正正做人,作人不掺假”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高尚人格标准来称颂。

作人要诚信,这也是孔子多次要求于他的学生的。《为政·第二章》,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和軏都是古代车子横木上的插销,用它来固定车辕,輗用于牛车,軏用于马车。如果车辕上没有輗和軏,车子就不能行进,比如人而无信,寸步难行。有一次,学生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按照“恭、宽、信、敏、惠”去做,就是仁。子张说,请讲详细一些,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宽则足以使人”。在这里孔子说的“信则人任焉”是讲有诚信品德的人,就会受到别人的信任。否则别人就不愿意和他打交道,他在社会上就难以立足。孔子还把信与义联系在一起。认为一个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人是不会守义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他说:“义是守信的标准,信要用义来规范,而义的实现靠信”。

孔子在对人的自身修养要求中,对诚实守信格外看重。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他认为诚实是作人的根本,不诚实,不守信的人,没有可能成仁,也没有可能存义,这种人不是君子,只能是在众人眼里的小人。

今天,我们要特别强调诚信。要把诚信建设当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关键。而诚信建设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才能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才能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和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孔子《论语》中所讲的“克已修身”之内容十分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道德文明的重要表征,又对于我们今天修身约性,克已为人有着重要启迪作用。我们应“审视之”“熟读之”,“慎思之”“明辩之”,然后在人生的社会实践中“笃行之”。孔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倘若此,则“不患不至圣贤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52770/

读《论语》断想的评论 (共 6 条)

  • 心静如水
  • 晓晓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今天,我们要特别强调诚信。要把诚信建设当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 白草诗人
    白草诗人 推荐阅读并说 好文,推荐大家
  • 江南风
    江南风 推荐阅读并说 推
  • 大鑫

    大鑫好文,推荐大家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