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由烧照片想到的

2015-04-09 13:38 作者:偏隅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你应该将这些充满着人生轨迹的珍贵照片,定格了的历史瞬间,具有纪实色彩的立体画面,依据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好好地梳理、整饬一番,再佐以简洁的文字说明,这是一部动感的人生历史呀,理当倍加珍惜。这样,我们可以在百无聊赖的寂静时刻,在疾病缠身苦不堪言的当儿,在很衰老的时候,在行将就木的那个回光返照的余暇里,看一看,瞄一瞄,瞧一瞧,用以回顾和欣赏那一段段饱醮激情的心路历程,将是一件再好不过的美事。

来到武汉后我最亲近的好友,他却说出了这样让我深感意外的话来:“在几个月以前,我将其无一不剩地全都烧掉了。留着又有何用?”他的话语是那样的平静,低沉,就好像指间滑落块纸屑,那样的不经意,但又分明似乎隐遁着些许淡淡的忧伤,让人听了不觉有一丝凄苦的寒意。

无论怎样,没必要毁灭照片呀。“你这是何苦呢?和妻子、孩子商量过没有?”

“那有什么商量的,这不关他们的事。”那语气轻缓而坚定,不置可否。

我又想起了相互交谈创作体会的事。其实他很有天赋,正规的读书时间绝对比我多许多,全日制高中读完了,我才初进初中校门,也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缘故,从此再无缘读书了。只不过后来我自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课程。我看过他以前写的大量文章,用语意境深刻,构思巧妙精到,遣词深沉凝练。后来退下了,他却疏于写作。他说许多很有创意的东西常常在心中撞击,于是就去写,可写到一半儿,却又撂下了。他便在我面前说,他远没有我那么有毅力。那你为何不往下写呢?可他却以反问的方式来回答我:写了又有什么意义?!

“放飞心情,还能有什么呢?难道还能想当作家不成?”我同样以反问的方式回敬他一句。他无语了,一言不发地沉思着什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是我和这位既老又新的朋友一起散步、聊天时,无意中触及到他心灵深处隐痛的话题。那天我们谈起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谈起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谈起了学校推荐去北京串联,接受毛主席检阅的幸事,谈到了那次在北京拍摄的照片,题目由大到小。先是慷慨激昂,历数伟人功绩,接着理性分析,评点历史功过,后来行云流水,感叹人生短。

这位朋友,也和我一样,刚从岗位上退下来的单位一二把手,彼此有着大致相同的经历,便就有了相对共同的言语,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因而有着探不完的主题,说不完的趣话。所谈内容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而是依据时间长短,这一路的走来,大家兴趣盎然,你一言我一语地就着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谈了这个谈那个。

我们通常是今天和这个明天和那个,仨俩一伙,四五一群,或在山间的小道上,或在平坦的马路边,或清澈明净的小河畔,悠闲地散着步子,信马由缰地谈天说地。

他说他那次串联,在北京期间留下了故宫、颐和园、动物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共青团中央、文化部、火车站的照片。除此之外,还有在其他各个时期留下的,如服役期间,工厂期间,财政局期间,档案局期间,以及个人生活方面的,总量将超过200余张。我也谈到自己多年收藏的个人照片,天南地北的,所到之处基本上都留下了值得回忆的一段往事和故事。这些照片中,学生时代只有毕业时,即行将分手到各地那段时间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照片;服役期间也有一些,但也不是很多;在企业工作期间,可就多了,从东到北的东北之旅、直线行走的西北之旅,还有分别去这的苏州和深圳,这几次大的差旅活动,留下了不少的印记;轻工业局期间也有一些;来到政府机关后,那就更多了,到哪儿都会记忆留下些美好的记忆,特别是和外宾在一起的,那就更多了。

通过这次交谈,弄清楚了原来我们都是同一批去北京串联的,只不过自离校后,我们各奔东西,几十年间互未往来,记忆遁去,便互不认识。他是学校里年级最高的高三毕业班生,而我则是年级最低的才读过一年的初一班生,两相悬殊六个年头,期间,除此之外再无往来。带队的自然喜欢高年级同学,于是,在北京期间所拍照片,便没有我们这些低年级同学的份。那次,我没有留下一份照片,这不能不是个令我终生遗憾的事。

这次聊天,我能隐隐听出他的弦外之音,一种后继无人的颓废和无奈。不想无意间揭人伤痛,让我很有些沮丧和伤感,一种负罪感,久久萦绊于心间。

他有仨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叫飞飞,意在寄托着美好的未来。生下老二了,可还是个女儿,于是叫盼盼,盼什么呢?这是不言自明的。正当计划生育抓的正紧时,他顶着阻力迎来了第三胎,一朝十月分娩,可生下来的,又给了他无情的当头一棒,与他所盼望的相去甚远,这老仨怎么还是个女儿呢?他气不过,便将其起名为多多。这生儿育女的事可不是种庄稼那样,想种什么就能收什么,但也像种庄稼一样,你下的什么种,才会收获什么庄稼。他不能怨妻子,只怪自己没那个能耐,再生是不可能的,就是生了就能保证如愿吗?命里有的无须奔,命里没的白费心,他只好死了这份心。

娶妻生嗣,传宗接代,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基本形式。然而在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有着独特的异样色彩。女儿外嫁后,便是人家的人了,父母无人瞻养,尤其突出;还有,农业是以耕种为主,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男人是难以胜任的;再加上,自宋朝盛行纂修宗谱,宗族文化形成一大特色以来,男子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更是进一步加强。传宗接代,便成为人人竞相追逐的目标。于是有的人,为求有个子嗣,便不顾一切地往下生,生了一大窝子,直到生下儿子为止。有的由于自身因素导致的不生育者,便只好采取立嗣办法。你看农村不是常有咒骂与自己有过过隙而无儿子的人“断子绝生”的话吗?那是最毒最重的语言。还有,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玩笑话,“没有儿女儿是好的,没有菜汤儿是好的”。可见生男生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就是在城市里,国家机关里,重男轻女的现象,也依然不是个别现象。

如今时代不同了,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老人瞻养问题已不再是一大社会障碍。随着计划生育的强制实施,独生女儿家庭,在城市,在机关团体,在工矿企事业单位,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在农村,也有不少独生女儿家庭。尽管如此,重男轻女的世俗偏见依然相当严重。

其实我的这位老兄,大可不必背此包袱。别看那些有子嗣的家庭,在人面前晃来晃去,有的甚至还在出言吞语中,有着某种趾高气扬瞧不起无嗣者的态势,但不一定就意味着他的后代都有子嗣的,谁也不能妄下断言。这正应了时下人们在用餐时常说的“眼不见为净”的话,只不过是看不到他身后的真实情况的一种精神自慰而已。薪火相传,只是人们的一种祈愿,味必人人都可做到。就是有了子嗣,却很不理想,那又能怎样呢?有的甚至走向反面,那还不如没有的好。

作者:陶家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46224/

由烧照片想到的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