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父亲的“喂多锣”

2015-04-08 17:13 作者: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李百合

“喂多锣”不是锣,是一种能盛东西的桶,底小口大,大多数人家都把它当做水桶用,一方面装水较少,方便女人和小孩子使用;一方面它便于倾倒,不至于使水淋到外面。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生产队的马圈里有这么一只“喂多锣”,那是作为饲养员的父亲经常使用的工具。父亲每天都要用这只桶为生产队近四十匹马和十几头牛饮水、拌料、添料,桶梁被父亲的大手磨得光光的,在马圈里风灯的光照下,父亲连同他手中的喂多锣的影子,被影射到牛马身后的黄土墙上,似乎定格成了一种风景。

父亲的个子小,生产队的马槽子大约有一米高,如果父亲用平常老百姓家使用的水筲往马槽子里倒料、倒水是很费劲的。尤其是倒马料时,由于马料是用水“和”好的,发粘不便倾倒。用上了“喂多锣”就方便了很多。那时候,人们都称生产队喂马的做“老更倌”,老更倌不是官,是过去人说的更夫,但父亲还不是干着更夫的活。父亲每晚都住在马圈一头的休息间里。休息间里一铺能容三、四人的小炕,炕头是一口十来印的铁锅,权做火炉供父亲取暖使用。炕梢儿长年住着“郑瘸子”,他是我远房的一个舅舅,双腿不能走路,拄双拐吃在他的老姐姐家,是队里照顾的对象。

北方的天,天气寒冷而漫长。那时候,人口多,家家都缺吃少烧的。我家十个哥兄弟姐和妹,只靠着父亲和几个成年的姐姐在生产队挣工分度日。母亲在家做饭舍不得多烧柴,所以炕上的火盆里就没有多少可供取暖的“灰火”,父亲每天就要从自己住的那个小屋的灶膛里把灰火扒出来,用“喂多锣”踩得实实的,上面盖好,拎回家中供母亲取暖。一方面白天他要离开这个屋子,安全起必须要把这些灰火弄灭,一方面也解决了家里取暖的问题。近半年的冬季,家里有了灰火充足的火盆,全家上上下下觉得异常的温暖。母亲有类风湿和老寒腿的病,这盆火对母亲的帮助显而易见。父亲十几年来为母亲为我们全家都是在冬季早早起来把这桶喂多锣的灰火及时地送回家。父亲的喂多锣盛载着对母亲和对儿女们沉沉的

那年,好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学生们批斗校长陈官生,说他是学术反动,为了惩罚他,有个学生就跑进了马圈里,看到父亲用的喂多锣,就用它盛满水,把装满水的喂多锣挂在陈校长的脖子上,一挂就是两个小时的大晌午,最后陈校长倒在了马圈前的空地上,父亲把他背进马圈休息间,才救了他一命。生产队有偷青玉米的、有男女搞破鞋的、有地富反坏右的等等,当时最常见的惩罚办法就是“游街”。民兵排长拎着喂多锣,用木棍当做“锣”来敲,声讨这些人,之后还要把喂多锣装满水,挂在被游街人的脖子上以示惩戒,像陈校长和村子里其他的地富反坏右及这些不守村规民约者,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这种惩罚的可怕,心灵深处对这只喂多罗产生了深深的恐惧。父亲没办法,可怜这些人,只能见这些人晕昏之后进行救助。喂多锣一响这些人的魂魄仿佛被抽走一般,恐惧到了极点。

过去,东北农村的正月十五有一种习俗,就是在晚上给已逝去的人送灯笼。那时的灯笼不像是现在各式各样的都有,并且用电池照明。那时家家都要做冰灯送到坟地,此时的喂多锣就派上了用场。用它装满水,放在外面,个八小时,在其没完全冻透的时候,拿到温暖的屋子里融化,方便地把冰砣倒出,用铁钎在顶部传出一个洞,倒出里面没冻透的水,在里面放上自制的煤油灯,坐在家家户户的坟头上,在十五的晚上,整个坟圈子都被这种灯光照亮着,甚是壮观,那才叫冰灯。我在想,哈尔滨的冰灯最著名是否就源出这种最简单的制作方法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父亲的喂多锣,还有很多的故事,他盛载着另一世界逝者的光明,盛载着那个时代被打成另类人的深深恐惧,还悠悠的盛载着对儿女们的亲对母亲的爱……。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46001/

父亲的“喂多锣”的评论 (共 8 条)

  • 晓晓
  • 春暖花开
  • 荷塘月色
  • 野草
  • 心静如水
  • 艾葭儿
  • 孤帆鸢影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父亲的喂多锣,还有很多的故事,他盛载着另一世界逝者的光明.....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