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鞋子

2015-03-20 11:28 作者:红米饭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最先始于足下的就是鞋子。

如我这般的中年,大多是穿着布鞋长大的,那种纯手工的布鞋。

七八十年代,一家老小的鞋子,基本上全是奶奶和母亲做的。往往是得了天,或是早晚的余闲,见缝插针地做。锥子、针、顶针、线绳、千层底、板凳…… 做得久了,纳鞋底的针钝了,奶奶和母亲会习惯性地抬起右手,让针尖从鬓发间划过,轻轻地磨蹭几下,然后继续穿针走线。为了让鞋底上的针脚更加的紧实,奶奶和母亲会用了双手拽了鞋底和线绳,弓着腰,顶在膝盖上使了劲地勒。这做鞋子,实际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而且,需求量又蛮大的。往往是我们脚上的鞋子还没有穿破,奶奶和母亲就又张罗着做新鞋子了,这新新旧旧地更替着,日复一日地忙碌着。记得程琳有一首《新鞋子旧鞋子》的歌,便是那时鞋事的真实写照。我们穿着千层底昂首阔步地走出了大山,奶奶和母亲曾经满头的青丝却被一针一针地磨白了,曾经挺拔的腰身也被一次一次地勒弯了。

和布鞋搭配着穿的是塑料凉鞋和草鞋。塑料凉鞋适宜于天,一双凉鞋可以穿两个夏天。第一个夏天鞋子稍大一些,到了第二个夏天便有些紧了。没法穿的凉鞋可以剪下塑料,来修补那些穿坏了补补还能再穿的凉鞋。把烙铁在火塘里烧红,把鞋子上坏了的茬口对接好,贴上剪来的塑料块,一阵浓浓的塑料味的青烟飘过,鞋子便粘好了。凉鞋最怕的是稀泥烂滑的道路,稍不注意鞋底就会翻到脚背上来,这样的时候最好的就是赤脚或穿草鞋。编草鞋是父亲的活,通常用枸皮或马莲草来做。六七根枸皮的细绳子,一头系在腰上,一头系在横着的一截木棒上,用脚蹬了踩在地上,绷得直直的做经线。再用枸皮或马莲草搓成细绳做纬线,编织的过程中留出五六对鞋袢儿,最后用更细的绳子把鞋袢儿穿起来,草鞋就编成了。看到影视剧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路上编草鞋的故事,我忽然间明白了,原来,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父辈们正是努力地把极其清贫的日子绷直了来过的呀。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解放鞋、网鞋、旅游鞋先后到了足下。日子再好,就穿了皮鞋、运动鞋、登山鞋。女士们的鞋子更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地变换着。这期间,也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布鞋。大约是九十年代初期,街上忽然多了西服、板鞋、纯棉围巾的男装来,简洁、飘逸,格外显精神。只是也就一两年光景,这清清爽爽的流行色便被实实在在的西装革履所取代了。

好日子过久了自然会追求品味。就像城里边呆的时间长了会想着回乡下去,常吃大鱼大肉会想着清淡的饮食,皮鞋穿久了也会怀念穿布鞋的日子。于是买两双老北京布鞋回来,办公室搁一双,家里搁一双。只要不出门,就在办公室里穿布鞋。只要不上班,就穿着布鞋出门。当然,品牌的老北京布鞋是可以在很多正式的场合穿的。穿布鞋,实际上要的就是那份轻便、透气的舒适感觉,要的就是那份盛世清欢的布衣情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最喜欢《中国娃》里唱的那句歌词:“最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站得稳呐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看来穿什么鞋重要,走什么路更重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40315/

鞋子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