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试论楹联的文学地位

2015-02-10 09:08 作者:郁农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试论楹联的文学地位

崔玉龙

楹联文化中华特有,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千百年来传承不息,愈见光华。其魅力在于文学性,动力在于群众性,活力在于实用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却难以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这种文学地位的缺失,既不公平,也严重影响楹联更快、更好的发展。

楹联的群众性人所共知,撰联者不乏文人雅士,更有普通百姓,种子播撒民间。楹联的实用性更毋庸置疑,婚丧嫁娶、祝寿贺喜、节庆纪念、景观添色、励人自勉,等等,无所不在。而楹联的独立文学地位却颇有争议,不能不加以重点阐明。

中国古代大体把文学体裁分为韵文、散文两大类。五四以来,文学理论界多引用三分法、四分法的分类标准,即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划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三大类,叫做“三分法”;根据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的不同,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类,叫做“四分法”。一般认为,按照“二分法”,楹联属于韵文;按照“三分法”,楹联属于抒情类;按照“四分法”,楹联属于诗歌类。据多数研究者看法,对联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宋代开始推广应用在楹柱上,后又广泛用于装饰和交际庆吊中。早期对联明显脱胎于骈文、律诗,孟昶对联本身就是一个律诗的拗救句式。但是对联作为张贴、悬挂的两边对称的文字,它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和完整的意思,既不同于一般的对偶句,也不是律诗的简单剥离,尤其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它融合了诗歌、骈文、词曲乃至古文和白话各类文体的语言方式和风格,自成体系,日臻完善,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以含蓄、凝练见长,靠形象思维状物、明理、抒情,成为不可或替的文体,到清代更发展至高峰。与一般文种相比,创作楹联更需要浓缩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凝练的词语,难度相对更大些。所以,令人叹为观止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清联(对联)”之说,当非虚妄。像孙髯公180字的大观楼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异,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纬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就既有苏东坡《前赤壁赋》的恢宏大气,又有王勃《滕王阁序》的凝炼美轮,更兼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老庄意境,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仅此,便足以奠定孙髯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样的作品,是诗?是词?是赋?是散文?都不是,它就是楹联。谁又可以把它当做任何文种的附属品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级各类楹联大赛数以千计,各级各类楹联组织数以万计,中国楹联学会和众多楹联家又经过不懈努力,划时代地推出了《联律通则》,与诗词格律并驾齐驱。由此看来,楹联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一样,属于文学的一个品种、一个独立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当占有一席之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31054/

试论楹联的文学地位的评论 (共 11 条)

  • 心静如水
  • 孤帆鸢影
  • 虚妄的伊
  • 荷塘月色
  • 剑客
  • 晓晓
  • 读书不求甚解
  • 醉死了算球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级各类楹联大赛数以千计,各级各类楹联组织数以万计.....
  • 如烟

    如烟推荐阅读,问好作者!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