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医者意也

2015-02-05 14:18 作者:伍味子  | 2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医者,意也。此条文,在古医书当中则多有记载,其涵义也是随着时代背景、医疗技术、医疗环境以及医家个人理解角度的不同而不同。最早见于《后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意也。……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针对医生而言,关键在于细心体会、思虑周全、意志坚定。因疾病是变化无端的,虽然可以治疗,但这种随机性是不能完全用语言来表达的。唐代医家孙思邈称之为:“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就我个人分析,意者,乃是医疗行为的最高之境界。中医“意学”之学问,其要义大概如下:

意之一:大医精诚

一个优秀的医生,除拥有精湛的技术外,同时还要拥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水准。唐朝中医药学家孙思邈将其高度概括为“大医精诚”,并被誉称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为中医德学的弘扬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大医者,极其优秀也。首先要熟读各种医学经典,掌握生理、病理、药理、命理等与医学相关的必要知识。另外,还要涉猎史学、哲学、天文、相法、《周易》等诸多书籍。正如孙真人所言:“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精诚者,至诚也,极其的真心实意。按孙思邈所讲,大意就是:凡是大医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病人来求救的,不管他是贵贱贫富,老幼美丑,远近亲疏,民族差别,智商高低,一律同等,都像亲人一样对待。也不能瞻前顾后,先考虑自身的身体和利益。看到病人的痛苦,就像自己的痛苦一样,心生怜悯,不顾艰险,昼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不能有任何推托的想法,这样才能成为百姓的好医生,反之则会有害于苍生。古代明贤治病,轻易不用动物做药来救治病人,虽然说人的生命是最高贵的,但珍惜生命,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杀生以救命,那是远离救治生命的本意了,至德之人,就连孕育生命中的禽蛋都是不吃的。具有菩萨心肠、不杀生的大医方可称为圣贤。至于病人的形态、气味,那就更不能嫌弃了。

精诚者,其行为表现:一定要神情自若,举止端庄,诊查疾病,不得马虎慌乱,要做到仔细认真,不得丝毫有误。临症之时,不能被外界的任何事物所干扰,病人在痛苦当中,而你却悠然自得,这是人神共耻的行为, 道德高尚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大概也是医生应有的品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精诚者,其行为准则:一定要言语谨慎,尊重同道,不可贬低他人,炫耀自己。老子说:“一个人公开行善,人们自然会报答他;一个人暗中行善,鬼神就会报答他。一个人公开的作恶,人们自然会报复他;一个人暗中作恶,鬼神就会伤害他。”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绝对不是不存在的。医生志在济世活人,绝不能一心谋取钱财,也不能专开贵重稀缺的药品,用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意之二:不射之射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人的心理因素与疾病是密切相关的。《灵枢·百病始生》就说过:“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疾病的产生有由内而发的,也有由外而发的,而七情内伤发病则是先从内脏开始的。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准确的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为病,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调,严重者,可直接导致脏器损伤或致使原发疾病加重或恶化,而调节病人的情志,美好的祝愿和良好的心理暗示同样也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古时候,有一位天下闻名的射手纪昌,拜世外高人甘蝇学艺,甘蝇问:你会射箭吗?这时恰巧一只孤雁在空中飞过,纪昌一箭射中。甘蝇淡然笑曰:使用弓箭,这只不过是“射之射”而已,真正的箭手是不用弓箭的。老人说罢,空手做了个射箭动作,一只苍鹰应声坠地,老人捧起苍鹰吹了口气,苍鹰又飞向天空了。甘绳告诉纪昌,这才是“不射之射”。

医道亦是如此。射之射,以药治病;不射之射,以意治病。射之射,使用弓箭去射杀,这里比喻直接用药物或手术等方法去治疗疾病;不射之射,用意念就能捕获猎物,这里比喻用心理疏导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名言道:“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可见人文的关怀和美好的意愿是治疗疾病的首要环节,《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那么,不药而驱人之疾,亦善之善者也。

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这是美国特鲁多医生墓碑上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楞严经》有云:“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说明有些病是可以治愈的;有些病虽不能治愈,但医生要尽可能的帮助病人;安慰病人,是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

意之三:辨证施治

《医学求是》钱国祥序曰:“医者,意也。不读古人之书,不达古人之意,无以医今人之病;即读古人之书,即达古人之意,而不洞究乎今人之病,亦不可以为医。”就是说不领会古人的智慧,就不知道怎样治疗今人的疾病;既使掌握古人的学问,而不了解当今的情况变化,也是当不了医生的。

金元时期杰出中医学家朱震亨亦强调说:“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以其传授虽的,造诣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于医乎?今乃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刺舟求剑、按图索骥,冀其偶然中,难矣。”就是说,医生虽掌握了望闻问切诊病的方法,但也要掌握古今疾病的变化。了用古人的方治今人的病,就如同刻舟求剑、按图索骥一样,想取得疗效,那是很难达到的。

《太平圣惠方》序称:“夫医者意也。疾生于内,药调于外,医明其理,药效如神,触类而生,参详变易,精微之道,用意消停。”疾病是变化多端的,医生需仔细分析,精确斟酌,方可用药。

“取类比象”的辨证方法,正是“意”的灵活运用。以意平脉,以意用针,以意施药,如“独取寸口”便知周身十二经脉,独取眼穴、手穴可治五脏六腑,红色药物入心可以补血,黑色药物走肾可以养精,枝条类药物可以通经络祛风湿。在剂型选择上也是如此,如汤者荡也、散者散也、丸者缓也。如是之法,数不胜数。

在方剂应用上,其意应重在轻灵。正如上海名医程门所述:“处方的分量,当如东垣法,宜轻不宜重。药物的作用,是引导,是调整,是流通。所谓‘四两能拨千斤’是也。”中医有“轻可去实”的说法,轻灵之药,可治大病,重剂之品反不利于气机运转。清代医家费伯雄《医醇賸义》亦有曰:“天下无神奇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当代医家蒲辅周曾说:“轻剂可以治重证,小方可以治大病。”“轻灵是‘圆机活法、精简扼要、看似平常、恰到好处’之意,纯正是‘冲和切当、剔除芜杂、配伍严密、不落胀浅’之谓。”形成了简便廉验、轻灵纯正的独特风格。清·赵濂《医门补要》云:“法在乎活,方在乎纯”,正是如此。

薛佰寿更加深刻认识到:“善配伍者,明一药多用之理;善配伍者,明补泻对立统一之理;善配伍者,明阴阳互根之理,滋阴补血之六味、四物加黄芪、人参则提高疗效;善配伍者,明升降之理,三化汤治中风便秘,大黄配以羌活,为欲降先升,补中益气汤里加枳实或枳壳则为欲升先降之法;善配伍者,明寒热兼施之理,麻黄、石膏相伍且重用石膏,即成辛凉透邪治肺炎的效方。善配伍者,明用药纯正之理;善配伍者,明选药精当之要,辨病、辨证皆为立法、组方、选药的前提。”薛老心悟,可谓精要。有人用黄芪40g、枳壳15~20g,组成“小补中益气汤”,升降并用,亦可谓简练至极。

意之四:依法行医

其一、执业行医,是必须要具备一定资历的。《礼记·曲礼》即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说法。一说是医生没有经过三代相承的,就不能服用他的药;一说是医生没有熟读“三世”之作的,就不能服用他的药。三世医学,指的就是神农氏的《神农本草》、黄帝的《内经》、素女的《素女脉诀》。总的来说,当医生的,一定要学识扎实、经验丰富,方可诊病、开方、投药。

其二、处方、用药、治疗,必须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中药“十八反”、“十九畏”,世代相传,普遍认可,自然成法,不可轻易违背。虽说后世对此有些争论,但在没有现代科学实验验证的情况下,不可盲目的试用,一切以尊重生命安全为前提,在有效治疗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安全性。正如《傅青主女科》祁尔诚眉批所曰:“善医者,善用眼前纯和之品,而大病尽除。不善医者,立异矜奇,不惟无效,反致百病丛生。凡用药杂乱,假金石为上品者,戒之!戒之!”更不能像江湖术士那样,动辄就用猛药、毒药,欺骗群众,害人害己。此外,还应注意中药服用过程中的饮食禁忌,凡属生冷、辛辣、油腻、膻腥等不利于消化及刺激性食物,都应忌口为好,这实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细节的东西,如何更准确、更科学,还靠医家细心揣摩为是。

其三、协调好医患关系、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对中医政策法规的深入探讨及中医药的基础研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应该上升到议事日程上来。决不能用西医的套路来规范中医,靠研究点新药和新剂型也绝不是中医的现代化,中医药现代研究也绝不是单纯的文献发掘或重复性的整理,加大中医药的研究力度,进行科学化的验证与修正,乃至推陈出新,形成一套中医的独立的严谨的法律依据,以便更加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是我们拭目以待的大事。

意之五:《内经》的教诲

《灵枢·本神》有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心主神明,所以能够接受外界信息,并支配人的思维活动;忆,依《增韵》同“意”,意念、意向、想法、主意,心中有了想要做的事,称作意;想法长期不变,称作志;为了实现志向,向前看而有所决断,称作思;因思考,向远看而想到许多问题,称作虑;因想的周全仔细,所以能准确的按客观规律处理问题,称作智。医者之意,应包括上述所有的思维活动,即诚心、博学、细致、多思、周全、准确之意是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五》云:“夫医者,意也。以意取效,岂必视方哉?然须博通物性,妙解脉理,而后以意行之,不则妄而轻试,足以杀人而已。”医生之所以心有灵犀、手到病除,不是因为学会几个药方那么简单,是因为学识丰富,懂得顺应客观规律,精通脉理的结果;不然的话,轻易给人施治,就会使生命受到伤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之所以在治疗上没有过失,是因为诊断上没有错误。所以,《素问·疏五过论篇》亦曰: “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隋唐时期许胤宗曾言道:“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疾,不亦疏乎!假令一药偶然当病,复共他味相和,君臣相制,气势不行,所以难差,谅由于此。脉之深趣,即不可言,虚设经方,岂加于旧。”诊脉是及其精微、用心体会的事,诊断精确,既使用单味药也可治病;可惜现在的人,诊病不精,用药繁杂,难免配伍不当。病理不明,经方就如同虚设,何况经方是治疗古代疾病的。

《素问·五脏生成》亦曰:“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始,谓疾病的始发之处。吴崑注:“母,应时之胃气也。”张介宾注:“母,病之因也。不得其因,则标本弗辨,故当先建其母。”判断疾病所发之处,应当把五脏之脉作为纲纪。要想知道病是从哪里发生的,应该以应时之胃气为判断的根本。所说的五决,就是决断五脏之病的脉象。

《灵枢·师传》有曰“夫自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并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无论你我、远近、大小、国家与家庭的治理,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才是行得通的最好的办法。所谓的顺应,不单单是医学上的阴阳、经脉、气血的逆顺,更重要的是符合患者及其家属的意志和需要。

《师传》又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向礼,临病人问所便。”怎样做才能算作顺应呢?岐伯说:到了一个国家,首先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进入人家时,要注意主人有什么忌讳;登堂入室,要懂得人家的礼节;医生看病时,要以方便病人为准。

《素问·五脏别论》亦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对于迷信的人、不配合治疗的人、有病不治的人,必须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没有沟通好的情况下,不能仅凭医生的意愿,强行的进行医治,治疗也是很难取得治疗成效的,还容易引起各种纠纷。

《师传》又曰:“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尤其那些高官厚禄的人,多食肥甘,恣意妄行,一般的人是没有办法来加以解决的。若是让他有所禁忌,则违背了他的意愿;若是顺从他的行为,又会加重他的病情,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是好呢?有应该先解决什么问题呢?岐伯说:人之常情,没有不怕病死的,都喜欢健康长寿的生活。如果告诉他不遵从医嘱的危险,说明遵从医嘱的好处,列出恢复健康的方式方法,指出不利于健康的各种因素,既使是再不通情达理的人,也没有不听从医生嘱咐的了。

《素问·气交变大论》有文“《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讲的就是:贤德的人,知道顺应天文、地理、人情,所以能健康长寿,这就是“道”。那么,作为一个医生来讲,更应懂得人的健康与自然和社会是息息相关的,并把有关知识运用到疾病的防治当中,这样的医生才是有贤德的大医,才符合于“道”。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迎之随之,以意和之”,仅八个字,既已精确描述了中医之道。“迎、随、和”三字,既已囊括了中医学的要义。然,迎、随、和,全由意也。迎,逢也,针锋相对之意,泻之法;随,从也,顺从、跟随之意,补之法;和,和谐、协调,平衡之意。意者,知也,意念也,医者用心去体察病情,确定病因病机,在治疗上以意在调和为目的。所以,医生,首先又必须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意之六:总结

医者意也,医之道也。意者,道也。治病救人,最讲究的就是一个“道”字,本人大胆的提出“中医意学”之概念,也是中医之道学也,还望有识之士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医学,是需要意诚心正、精益求精、行为规范、道德高尚的事业。如何当好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先贤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医学经验和社会经验。对我们有效的防治疾病、避免医患纠纷、创建和谐社会,留下了难得的不可或缺的科学理论和行为样本。

(伍味子2014年12月9日于吉林·蛟河·城市家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29569/

医者意也的评论 (共 2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