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散文散谈之七

2015-01-23 12:42 作者:月光下的枣树  | 1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

散文的可贵之处,在于说真话,抒真情。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散文感人也在于真实。散文的写作是真心的。张炜说,写作时,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也不从虚构的心情出发,其语言方式就会与小说诗歌不同。

对于张炜这段话我看过之后,并没有引起特别的重视。一日,在路上。脑子里忽然想起:“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也不从虚构的心情出发。”这是醍醐灌顶。

其一,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余以为,散文最强调真。人们总想,企图让自己文章影响世界,这是做不到的。这样想就会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越是这样想,往往会背道而驰。为赋新词强说愁。就会扭捏作态,会故弄玄虚,会一败涂地。因为,读者眼睛是最亮的,是揉不进沙子的。

其二,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余以为,有时候文章写不下去,症结就在于此。当然有时也也不排除因为观察不细致所致。

看了一些美文,“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也不从虚构的心情出发。”文章顺势而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例如,张岱在天镜园里说到笋之美,是这样写的:“形如象牙,白如,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真的是“无可名言”了吗?也真未必。也许是“无可名言,但有惭愧”,张岱写到这里是实话实说,截金断玉,戛然而止,反倒余味无穷。

苏轼的文章就常常止于不当止之处。这也与他的为人有关。试看他的《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这就是魏晋风度,大家风范。找真实的心情毫不掩饰,显得童心未泯,稚气可

大家就是大家,文章常常止于不当止之处,绝不会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这也恰恰是我们一些人写作时,常犯的毛病。如同揠苗助长,总想人为地拔高。总想画蛇添足,总想狗尾续貂。要知道艺术的辩证法是不可抗拒的。

其三,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余以为,散文最强调真。这是基础,这是真实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就会是沙滩上建造的楼阁。也许一时会危楼高百尺风风光光,但迟早要轰然倒掉。当然拔高助长、浮夸的文风,源于社会上的浮夸之风。作为一位写字人,未能免俗。要知道作家是这个世界的良心,作家必须要坚守职业的操守。

“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也不从虚构的心情出发。”这是散文的根本,这样才会有经典的作品问世。经典对抗时间,经典经得起时间的磨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的文章要放到岁月之河中淘洗,是沙子,是金子,岁月自有评说。为啥有些作品刚一出炉,炙手可热,三五年间很快就烟消云散。人人心中都有杆秤。

“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也不从虚构的心情出发。”所以,散文家要有平常心——是指心态。贾平凹先生提出过“瓦金效应”,说是打瓦人人能打中,换成打金,人们的手先怯了。心态要平和,文在无所用心中,越是清静无为,才能写出好东西。

张炜强调:写作时,不要虚构出一个人的心情,也不从虚构的心情出发,其语言方式就会与小说诗歌不同。

散文的语言有自己方式。究竟散文自己的语言方式,是何种方式?余以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余先是写诗,写散文诗,又写散文。语言初见华丽,再到稚拙,始萌质朴, 至纸白墨焦……方悟散文易写难工耳。

2014年6月25日11:00:57匆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25413/

散文散谈之七的评论 (共 1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