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震撼、高远、凌厉

2014-12-08 18:05 作者:方舟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赏析

自古以来,写山的诗词可谓数不胜数。唐宋以来,山水诗更是自成一家,以山为题的诗几乎在每一部诗集里都能找到。正是这些诗,赋予大山以种种性格:山之奇,山之险,山之雄,山之高,山之秀,被写得出神入化,给人以美感,给人以鼓舞。所以,自少年时期读山水诗词就成为我的一种嗜好,而且多年间乐此不疲。

然而,1957年从《诗刊》中读到毛泽东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却感到过去读山水诗时从没有过的兴奋与新鲜,那撼人的气势、高远的意旨、凌厉的笔触,如刀刻斧凿般地留在我的心里。我时时背诵着这三首《十六字令》,不断品味着它的深刻含义,从中获取前进的力量和优美的艺术享受。

撼人的气势

首次读完这三首词,掩卷沉思,脑海中涌起十二个大字:倒海翻江,万马奔腾,势不可挡。那山的险奇、雄伟、峻拔,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图,在我的面前铺展开来,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写山之险、雄、高的诗,我过去也读过不少。如南朝庾肩吾《赋得山诗》:“刻削临千仞,嵯峨起百重”;如北宋王安石《泊姚江》:“山似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如唐代戴叙伦《巫山高》:“巫山嵯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烟”。而同是写山之险、雄、高的,毛泽东诗词的气势却具有超人的震撼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联系“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民谣,加上“惊回首”三个字,使山之险砉然而出。

“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巨澜,万马,加上“奔腾急”三个字,使人如坐在群山之中,觉得山摇地动,风如磐,雄伟壮观。

“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戴叙伦“巫山嵯峨高插天”是直叙山之高的,并未动情;而毛泽东词中之山,不但有刺破青天之高,而且刀锋不卷,而且撑起了欲垂之天,使人感到词中裹挟着风雷万钧,撼人心怀。

有人评价毛泽东诗词的气势时说过:“笔下有雷声”。读到此时方感到评价之贴切。《十六字令三首》使人感到毛泽东笔下的雷声,而且雷声深沉、持久,震撼大地,不绝于耳。

高远的意旨

《十六字令三首》写于1934—1935年的炮火硝烟中。那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正处于艰难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大山大河、冰天地的恶劣自然环境,把共产党领导的这支武装部队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可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这种困难所吓倒,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北上之路,决心担负起抗日救国、挽救民族危亡的重担。他们是黑暗旧中国里一把鲜红的火焰,是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希望。毛泽东把共产党人这种浩然正气和必胜信念贯穿于三首词的始终,铸成了万古不朽的词魂。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既写山之险恶,又喻战争环境之艰苦。两万五千里长征走的几乎全是高山大川、人迹罕至之地,有多少革命战士被饥饿和寒冷夺去了生命啊!但是,这支工农红军并未丧失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快马加鞭未下鞍”,精辟地展示出了红军战士那种一往无前、英姿勃发的光辉形象。

“倒海翻江卷巨澜”,是一幅革命战争的图画。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就是一场改天换地的革命战争,他们要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就是要翻江倒海。而“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也正是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的写照。

“刺破青天锷未残”,象征着共产党人的革命锐气。自从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以来,曾经参加过北伐战争,举行过南昌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过五次反围剿,已经建立起了一支英雄的中国工农红军。她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虽经历磨难,仍锋芒不减。“天欲坠,赖以拄其间”,寓意更加深远。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只要有中国共产党存在,中国就不会亡,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希望。

也许以上这些分析有点过于简单化,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不能作简单的类比,但当我们把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立刻就会发现,作品与现实似乎完全融为一体,难解难分。毛泽东把自己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分析,对革命前景的瞻望和对工农红军战斗意志的赞扬,通过这三首词充分而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凌厉的笔触

拟人化和动静结合是这三首词最重要的艺术特点。三首词从不同的角度把山写活了,写得出神入化,活灵活现,写得呼之即来,伸手可触。

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山的诗人,文学史上不乏其例。“山穿烟雨参差出”是拟人化,“青山如龙入云去”是拟人化,“群山万壑赴荆门”也是拟人化。严格地说,这些古人的诗句只能算是一种比喻,比喻可以使诗词生动,但很难造成撼人的气势。可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的第二首却通篇把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写,“倒海翻江卷巨澜”的是山,“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的也是山。在这里,山时时刻刻都在动,群山似战马,似蛟龙,在不停地奔腾、翻滚,造就了一幅丰富多彩而动荡不息的画面。

动静结合的手法,毛泽东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第一首词“离天三尺三”是静态,但这个静是放在动的画面上写的,作为主人公的我在动,“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这种感受使静态的山也开始生动起来,觉得这座山就在我们背后,我们似乎刚刚从山上跑过来一样。第三首词是纯静态描写,“刺破青天锷未残”、“赖以拄其间”是说的山之锋利、坚强与挺拔,但两句之间加上“天欲坠”三个字情况就不一样了。“欲”是一种动态,天眼看要塌了,就因为给山支住了,才没有塌下来,于是静态的山也开始动起来了。

词语的简洁凝练也是三首词的一大特点。三首词通共只有48个字,可它所表达的意思却似汪洋大海,浩荡天涯。其中如“惊回首”、“奔腾急”、“天欲坠”等九个字,如九个飞向目标的石子,准确、犀利,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气势。填词用字达到此种境界,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

毛泽东是写诗词的高手,他把作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天才的军事家和一个杰出的诗人,在《十六字令三首》中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这组词,无论从其内容上或是写作手法上,都是我们古诗词好者永远学习的榜样。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13785/

震撼、高远、凌厉的评论 (共 9 条)

  • 江南风
  • 剑客
  • 心静如水
  • 荷塘月色
  • 江清月近
  • 老党
  • 读书不求甚解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祝好!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然而,1957年从《诗刊》中读到毛泽东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却感到过去读山水诗时从没有过的......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