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梅家坞,竟有周总理的足迹

2014-12-02 14:39 作者:澹泊静士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梅家坞,竟有周总理的足迹

(赵沛庆)

的杭州,不算十分冷。那天,最高气温9度,儿子带我们往梅家坞,去体验那里的风土民俗,感受城里没有的乡土气息。我们乘194路公交车在浙大附中站下车后,又乘Y4路公交车往梅家坞。

公交车大约行驶了50分钟左右,我们就来的梅家坞村。梅家坞位于杭州西湖西南群山之中,这里是闻名于世的龙井茶主要产地之一,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良好,怪不得乾隆皇帝也到此微服私访。美丽的山村,没有高耸楼房的压抑感,也没有喧嚣噪音的纷扰,恬适静谧,景色怡人,让你的心情分外愉悦。

据传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暮,乾隆微服出游云栖寺,途径三里亭与一手提饭菜的朱姓农妇相遇,迎面喷鼻的菜肴香味,使他顿感饥饿难当,不禁上前询问,朱氏道:“饭菜是为田里劳作的家人做的,您若不嫌弃,可到我家中用餐。”中午,朱氏在梅家坞朱家里的家中宴请了乾隆皇帝,乾隆对山里人家别有风味的农家饭菜赞口不绝。后来,杭州的地方官得知,特制金匾和十八根扁担奖励梅家坞朱家里的村民。

现在的梅家坞全村五百多户人家,茶农居住的是三层或两层小楼,家家卖茶,有很多人家做农家饭供游客食用。村中有南北走向一条公路,公路西侧有一条小溪,泉水淙淙向南流去。有很多小桥横跨小溪,“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随处可见。我们信步向南走去,边走边欣赏着路边的景色。村子不大,不一会儿就走到村南头,我们跨过公路从东侧返回。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一个指示牌,上面写着“周总理纪念室”,我边走边寻找,还是没有发现。已到下午一点多钟,我们就去一家酒楼吃饭。饭后,儿子领我们到一家孙姓人家去买茶。我问老孙,这村有“周总理纪念室”?他说,有啊!很多名人都来过这儿。我问他具体位置在哪里,他说在那个银行的对过,我感到非常高兴,小小山村竟然有周总理的足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买好茶叶,我们又向南走去,终于在一丛树后面看到一个石碑,上面写着“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恩来农村工作联系点”。向东二十米左右,就是周恩来纪念室。此处是当年大队接待室,为两层木构建筑,系清末民初时期的民宅,具有江南小四合院风格,坐东朝西。门楼上面是江泽民题词“梅家坞周总理纪念室”,院中有周总理半身塑像,北院墙上挂着“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许多牌子。

我们走进大厅,里面的木板有文字介绍:“周总理从1957年到1963年先后五次到梅家坞,现在的大厅就是当年大队的接待室,右边第二个座位便是当年周总理坐过的位置。”大厅中间的大木台上放着当年的桌椅,后边是周总理在这里与村民交谈的大幅照片。

有一年,周总理陪同前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来此参观当时的炒茶工场,外宾的随行人员有一位提了个问题:“为什么龙井茶不能用机器炒制?”在场的干部、社员都答不上来,周总理回答说:“龙井茶不仅是饮料,而且是艺术品,它的色、香、味、形俱全,全凭几十年的手工经验炒制而成,这是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让所有在场的人钦佩不已。由此可见周总理当年来此,是如何脚踏实地地调查、研究、指导梅家坞的生产和建设。

离开了周总理纪念室,我仿佛看到总理辛劳的身影,在茶园,在茶场,在农家,在大队部……梅家坞,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13年12月29日于杭州)

2014年12月2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12365/

梅家坞,竟有周总理的足迹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