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街

2014-08-15 18:37 作者:意中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提到老街,其实应该先说说老的交通。和兴路最早的公交车分为公交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三种。

有轨电车有3线、4线两条。终点都在西大直街南尽头的电表厂。绿色车身的3线经西大直街、博物馆、火车站、烈士馆、景阳街,终点是道外十六道街;红色的4线终点是火车站。票价,4线4分;3线分区,从电表厂到火车站以内4分,过了火车站7分。

无轨电车是2线,后改为102线的。该线路设计东终点站是动力区的哈尔滨锅炉厂。但锅炉厂职工万人以上,一到下班点,人山人海,车少人多。为乘车争执、吵架,甚至动手的事情屡屡发生。后来102线不敢往锅炉厂开了,扔下3站地,直接把终点站设在安乐街。这样,102线从安乐街发车,直接行驶在和兴路上,过了南岗区和道里区交界的康庄桥,下一站的康安路是分区点。全程票价一角,每个分区五分。102的另一个终点是经纬街转盘,其实设计终点是到尚志大街头、松花江边的,不知为什么,很多年都是只到经纬街的。

公交汽车是11路,双节车厢那种。从火车站发车,经西大直街,过电表厂,走学府路(那时学府路好像没有名字),到医大二院终点。那时的学府路没铺沙石,基本是黄土路,也没有排水设施。路很窄,路两旁是挖掘的排水沟,一下就满满的,浑浊的黄泥水翻滚着流动。学府路上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农业社的马车。

学府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修建的。那时意中已经在哈尔滨制氧机厂工作,工厂的通勤车每天都要在学府路行走,是看着学府路一点一点修成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八十年代,有一趟市郊公交车36路,后改为336路,从火车站发车,经西大直街、学府路到哈西、终点是王岗。市郊车票价贵,上车最少二角,且车少。意中不记得336路是什么时间开通的,但没少在哈西站乘坐,因为只要不做通勤车,就只有336路了。

有了336路的同时,还有两趟公交车。分别是338路和343路,这两趟公交车是开往平房区南厂北厂的,意中很少乘坐。

后来有轨电车取消了,改成无轨电车104路取代4线,104路不到火车站了,而是从博物馆直行东大直街,到太平桥终点;107路取代3线,终点到道外二十道街,后来又延伸到哈尔滨龙江锅炉厂。

现在和兴路上有多少趟公交车,别说意中了,只要不是专门负责市区交通的,谁也说不上来。太多太多了。

说完交通,再说说意中家附近的那些有名或无名的小街小路吧。

在说街路之前,还得把意中家的位置及周边的建筑再详细描述一下。在《老店》里已经说过,意中家居住在房地局一栋。房地局一栋东侧紧邻清滨路;西侧与“副大楼”接壤,俩楼之间有二十米的间距吧;南面临和兴路,隔着和兴路正对邮局、银行;西对左侧是哈商三栋(哈尔滨商业局家属三栋)、右侧是房地局二栋、正对是师范学院五栋(哈尔滨师范学院家属区五栋),四栋楼围成一个圈,中间有长宽各5、60米的空地,只有房地局一栋、二栋的单元门冲着这片空地,所以这片空地划分给这两栋居民盖煤棚子装烧材。师院五栋与其他三栋师院的楼组成另外的圈,哈商三栋与“副大楼”、哈商二栋又组成一个圈,哈商二栋与师院五栋平行,又与其左侧的哈商一栋、对面的师院一栋及师院五栋圈左侧的师院三栋组成一个圈。这片由西大直街、清滨路、和兴路三面围成的住宅区,是两个连体的8字型13栋楼组成(“副大楼”算2栋楼)。

过了双八字楼群,就是极大的一片平房,居住着翻身社的社员,大概有几百户吧。上千的人口操纯正的山东话,大着嗓门吼叫着,刚听起来既怪异又亲切。怪异的是他们的发音与从小听惯的山东话不太一样,亲切是因为意中自己就是山东的祖籍。在这片棚户区临清滨路的地段,有个平房的小学校,进化小学。意中及邻居的伙伴很多人都是在这里启蒙的。所以意中的小学同学中翻身社的社员子弟居多。

过了进化校,就是哈尔滨非常有名的一片住宅,“18天”大楼。大概有十几栋的规模。18天是大跃进年代的产物,喷气机建设速度,18天建成一栋。三、四层高的砖混结构,就是在现在,也不算慢。当然了,那时的楼房,只有水电和卫生间,不可能有别的。

过了18天楼群,就是现在的七政街。那时并没有这条街,冲西大直街的面被木栅栏封着,只是翻身社屯子里的一条不宽的土路。

说到七政街就要往回说了。因为在幼小的意中眼中,七政街离家已经算很远了。

从房地局一栋往东,是已经荒废多年的省艺术学校,里面住着23军通信营。院子很大,南北以和兴路与七政街为界,西起清滨路,东到八家子。应该是个3、400米见方的场地大小。临清滨路用一排绿色、顶部带尖的木板障,高度在1.5米左右。这些板障子是挡不住上百孩子翻越的,所以随修随坏,到后来就不怎么修了,成了摆设。一度曾没有任何屏障,供孩子自由出入。毕竟一个营也就300多人,看不过来那么大个院子。何况是个通信营,人数比野战部队要少很多呢。

慢慢的,通信营默认了孩子们进入院内玩耍的事实。院子里的大树很多,长得都很高。一到天招来很多类栖息,这时候就是用弹弓打鸟、掏鸟蛋的季节了。也是最容易与部队发生冲突的时候。用弹弓,自然有失准头的时候,玻璃不免破碎。玻璃一碎,部队就要管。你越管,孩子就越要打。发展到后来,干脆直接以玻璃为目标进行弹弓比赛。所以主楼的玻璃百孔千疮,补不胜补,防不胜防。再后来,主楼倒出来,弃之不用了。季,绿树成荫,在树下玩扑克、下棋、侃大山,榆树钱下来时,院子里的榆树就成了被掠夺的对象。一般的孩子用绳子拴个铁丝弯成的钩,往树上甩,刮住树枝就往下拽;胆子大的爬上树,专门选榆树钱密的摘;最猛的拿把锯,直接往下锯大树枝。部队没人出面管,但院子里有个23军的幼儿园,院长是个南方口音很重的中年男子,个头不高,行动干练敏捷,一看就是训练有素之人。只要用锯拉树,他一定跑过来冲你喊,把你的锯子交出来。由于他南方口音太浓,刚开始都听不明白。“举子”是什么意思?后来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反倒乐了。从此,“举子”就成了幼儿园院长的代名词。有事没事跑到幼儿园墙外大喊“举子”。不长时间,院长也知道“举子”是他的绰号,很无奈的任凭“举子”一年四季漂荡在空中。四十年后,意中在清滨路上见过“举子”院长一次。此时的院长已经是风烛残年了,但腰板还在努力的往上挺。其实院长这个人一点也不坏。他曾经抓住过很多小孩,不打不骂,只是把锯扣下,等待家长去取,然后嘱咐不要让孩子破坏树木。其实是很多孩子不敢和父母说,慢慢变成对院长的怨恨和惧怕;到了秋季,很多家开始在院子里挖菜窖,准备储存土豆、白城、萝卜等蔬菜。这就不是打鸟、摘榆树钱这帮小孩子能干的事了,而是成年人指挥做的事情了;到了季,院子里终于消停了。但冬季到了,春天还远吗?这个院子里,留下了意中和小伙伴太多的回忆思念了。现在,院子没了,艺术学校在文革后搬回来只是暂短的待了几年,就不知去向了。

往南,意中的脚步基本以清滨商店为终点,很少再往南。对了,有一年的冬季,意中曾跟随二姐到电表厂看过很多场冰球比赛,并知道有个建文小学校,还有个规模不如清滨商店的建文商店,其他的,就没什么记忆了。

至于往西,那就是康庄桥了。康庄桥距意中家不足千米,但对于人小腿短的意中来说,真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只有在夏、秋季节的晚饭后,二姐、三姐高兴了,带着意中去看火车。康庄桥是哈尔滨火车站南行的必经之路,所以有十几条铁路线,来往的火车很多,每次都会不虚此行的。对了,意中的大姐在和大姐夫处对象时,也经常用自行车驮着意中在附近溜达。那时的意中更小,根本听不懂他们之间的谈话。只是朦朦胧胧有些许记忆罢了。

当然了,从名气上来讲,在和兴路北面的西大桥比康庄桥更胜一筹。虽然西大桥只有一条铁路线,看火车的几率很低,但它是和兴路与博物馆之间唯一一个相对较繁华地段,商店多、居民多而比较热闹。意中去过几次,都是和比他大很多的孩子结伴同行的。其中记忆最清晰的是与门挨门邻居大毛去的,因为大毛的姥爷在西大桥其中一个较大的副食品商店卖肉,在哪里可以买到肥一些的猪肉。

谁能想到,16岁时,意中在西大桥住校上了三年学;谁又能想到,九十年代末,意中的事业高峰期是在西大桥电子大厦总经理任上度过的;更想不到的是,至今意中还居住在西大桥这块地面上。

(2011.10.20第一稿)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77970/

老街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