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孟”收集记之五

2014-08-12 07:56 作者:冀成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孟母林是世界上最大的古柏园林,位于古城邹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环山而建,山林合为一体,整个墓地占地578亩,林内松、柏、桧、楷、槲等各类古树数以万计,古木苍翠、浓荫蔽地,林内墓冢累累,除孟母和他丈夫孟激的墓之外,历代孟氏子孙死后也都葬于这座墓林之内,数得上是中国少有的保存完整的氏族墓地之一。

孟母林在50年代就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国家又拨款建起了坚固的围护林墙,典雅古朴的三楹林门,人们在数里之外即可遥见。

孟母林南路有一条长约百米,宽约四十余米的林道,两旁有立马、卧羊及松柏。那些古老的树干,有的成了空心,但枝丫上却生长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林道的尽头,是祭祀孟母的享殿。三楹殿室,由一道高大的红墙围绕在正方形的大院之中。殿内安放着孟母牌位、供桌、香炉等等祭器。

人们走出享殿院往西行走五十多米,有一个高高隆起的大土丘,便是孟母墓。墓高9米有余,底圆长达二十多米。墓前排列着元、明两代祭祀孟母而立的御碑及石桌、石鼎、石凳、石瓶等等石雕。正对墓堆的石碑上,镌刻着十一个醒目大字:“亚圣孟母端范宣献夫人墓”。

孟母墓西北大约十多米处,是孟仲子的墓,墓前除有石桌、石炉等墓地设置外,还有一块刻着“新泰伯孟仲子墓”的石碑。再往西北走一段路,就是孟子四十五代孙,被封为中兴祖的孟宁墓。墓碑是元代立的,上面刻有记载孟氏家庭繁衍情况的“世系之图”,有“元代至顺四年”字样。

历代黎民百姓传颂着孟母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她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她树碑修祠,后人把她和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岳飞的母亲岳母、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口诵“三字经”,重走当年孟母三迁之路,寻觅断机教子故事的源头,体悟着这位伟大母亲的教子情怀。

孟子生活在“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百家争鸣时代,他师承子思,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什么政界人物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方才渐渐地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才得以提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被人们称为亚圣。

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的社会地位仅次于孔子。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不只是“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以及“三从之道”。而是数十年如一日,注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约礼等等方面的谆谆教诲,她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们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也给今天的母亲们带来诸多启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76896/

“三孟”收集记之五的评论 (共 13 条)

  • 心静如水
  • 雪灵
  • 无不为之
  • 孤帆鸢影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老党
  • 晓晓
  • 低吟浅唱999
  • 醉死了算球
  • 晓梦芳菲
  • 苏锦叶
  • 天行剑!
  • 雨儿的世界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