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江油“白玉村”的由来》作者:三川贤夫

2014-08-04 11:39 作者:天地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白玉村位于江油市西南面、东接涪城、南连安县,是江油市最早建成的以葡萄、枇杷、桃子、柚子为主的优质水果生产基地,是江油市第一个生态观光农业园,也是四川省为数不多的全国文明示范村。白玉村的知名度日益远播,这个绵阳大市的后花园正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观光休闲。“养女莫嫁唐家坪,红苕芋子胀死人”的历史和“唐家坪”这个老地名正在淡出人们痛苦记忆。可有谁知道为何要将“唐家坪”改为“白玉村”呢?这还得从“金锅银灶”的故事说起。

沿着白玉村广场通往绵阳西科大的公路前行两千多米左右,即白玉村八社地界,有一处白色耀眼的四层楼建筑的大型休闲庄“玫瑰园”,站在公路边可见“玫瑰园”下面那长长的一段约四、五米高的银白色岩石。据该社84岁高龄的黄元华老人讲:那白色岩石下面有个约一米五高两米宽的洞口,他两三岁时曾跟着一些十来岁的大娃儿进洞去玩耍过。洞窟内凉、十分宽敞,能安放三十多张八人座的大方桌。洞口下面一米处有一条约两米宽的小溪,从上游一处杂树茂密、阴森蔽日的“黑山沟”山谷流来,溪水潺潺,终年不断,清澈透明,可见小溪底部的砂石和鱼虾。白岩上面住着胡姓大家族,所以人们都习惯把这儿叫做“胡家白岩”。

现在的“胡家白岩”附近还住着五、六户姓胡的农户,他们的老祖爷在明朝时期曾被选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那时的胡家人丁兴旺,又是为数不多的大富豪,而且好乐善行施,救济过不少讨口要饭的穷人,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胡贡爷”。“胡家白岩”的斜对面约一千多米外建有一个气势宏大的“玉皇庙”,每月初一、十五,前来“玉皇庙”敬香许愿者多达数百人,最远的有来自绵阳、三台、射洪、中江、蓬溪、遂宁等地的香客。香客们敬香许愿后都由“胡贡爷”负责接待被安排在“胡家白岩”岩洞内休息用膳。由此“胡贡爷”的美名远扬,千里迢迢赶来“玉皇庙”烧香许愿的、拜访“胡贡爷”的客人络绎不绝,甚至招来四面八方几十个讨口要饭的长期栖憩于此,白岩洞窟成为了这帮乞丐的理想窝点,这洞内不仅可以安身休眠,还有锅灶碗筷,乞讨来的生食可在这儿生火煮熟享用。说起来这洞内的锅灶还真有点神奇哟,乞丐们用捡来的枯枝煮饭,洞内却不见柴火燃烧之烟;一口两尺多大的锅煮好的饭,十几个人够吃,来上几十、几百个人也够吃,只要大家都说吃饱了锅里也就没有饭了。

住在洞内的乞丐们并不参与和干扰烧香许愿的热闹场景,他们知道每月的初一、十五日,来洞内休息吃斋饭的香客多,为了给香客们腾出洞内空间,乞丐们一大早便出门各散五方乞讨至天黑才回洞来。所以,胡家和当地百姓任其驻扎洞内并不干涉。乞丐们的生活可有“规律”了:每天吃了晚饭的碗筷放到小溪上游三百米处的水里去,第二天一早就在洞口下面的溪水里捡起碗筷吃完饭又出门乞讨去。这一密不外传的“规律”还是专门负责早晚煮饭的“帮主”(享受可以不出门乞讨的待遇),在多次洗刷锅碗时发现的“秘密”呢。乞丐们聚集于此洞的当初,选出了一个专门负责“守家”煮饭的“帮主”。众乞丐吃了饭就睡觉,一直睡到第二天早饭熟才“起床”。而“帮主”却要每天不等天亮就得起来煮早饭,每天煮好夜饭吃了后还得洗刷了锅碗才能睡觉,虽然不出门乞讨,不受“烈日晒、暴淋、寒风吹”之苦,但是为几十个乞丐煮饭洗碗的活也并不轻松啊。头几天就在洞口下的溪水里洗锅碗,溪水被染污了又往上游去洗,天长日久,洗锅碗的地方移到了小溪上游的三百米处。这天晚饭后“帮主”又将锅碗背到小溪上游三百米的地方,拿出锅碗刚放进溪水里还未来得及洗刷,便被突来的暴风雨赶回了白岩洞,暴风雨持续了大半夜之久。到第二天该煮早饭的时间了,“帮主”急忙出得洞口去,见锅碗竟然就在洞口下面的溪水里。“帮主”虽心生疑惑但又窃自暗喜:“如果能天天如此,岂不省了我好多事?”于是“帮主”每日晚饭后都将锅碗背至小溪上游的三百多米处放进溪水中便回洞内睡觉了,次日早晨只管在洞门口的溪水里取锅煮早饭,碗筷由乞丐们自行去取用就行了。从此“帮主”的活儿可轻松多了、悠闲多了。

老的乞丐死了,新的乞丐又来了;老的“帮主”年老卸任了,年轻的“帮主”又被推选出来了。就这样,乞丐们在“胡家白岩”岩洞里的聚集生活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民国初年的一天下午,新任“帮主”在洞内闲得无事,便手拿一副碗筷步出洞外,来到路边一棵大菩提树下,向过往路人乞讨。黄昏时候,一位路过的长髯白眉白发的道士仔细端详了“帮主”手中的碗,轻声叹息道:“后生可是栖身在白岩岩洞内?哎!你们煮饭用的是金锅银灶台,吃饭端的都是银碗啊,卖了金锅银灶台和银碗,几十代人都吃不完,何须再出门讨口要饭哟?”道士说完向“帮主”碗内丢下一枚铜钱,拂袖而去了。这时天色已晚,“帮主”该回洞内煮夜饭了。等乞丐们吃过夜饭后,“帮主”背上锅碗来到小溪上游,将锅碗放进溪水中正要离开,忽然想起了下午路边大菩提树下老道士的话,于是在水中捡起一颗小石子用力在锅上摩擦了几下,果然露出了黄色的擦痕,在月光照耀下金光耀眼。“帮主”将自己的一双筷子横放在锅口上,又从水里捡起两块石头压住筷子避免被溪水冲走。“帮主”回到洞内见众乞丐都入睡了,便用刀轻轻刮了几下灶台,果然是银光闪闪。“帮主”暗自在心中盘算:“等明日早饭后乞丐们出门乞讨走了,我便将这金锅银灶台和银碗悄悄拿去金银店卖了,另找别处讨个老婆生儿育女,独享我的清福去哟。”“帮主”想着想着便做起了发财的美……第二天早晨天已大亮,乞丐们起来还听得“帮主”在大叫:“哈哈,我们每天用的果真是金锅银灶银碗呀,该我发大财了哟,哈哈哈!”乞丐们把“帮主”喊醒,问他为何不煮早饭,天亮了还躺在地上胡说什么金锅银灶?“帮主”一边傻笑说“对不起大家,刚才正在做梦嘞。”一边慌忙出洞去取锅碗。洞口下溪水里没有锅碗,再到上游三百米处一看,“帮主”愣住了,那口锅变成了溪底一个椭圆形的两三尺深的黄板凼,放在锅口上的那双筷子变成了两根一尺多宽三米多长的条石横在小溪的两岸(后来人们叫这里为金锅黄板凼筷子桥),放在溪水里的银碗全变成了一个个银灰色的卵石。“帮主”急急忙忙赶回洞内去看银灶台,哪里还是什么银灶台啊,全变成了坚硬的银灰色岩石。“帮主”的发财梦彻底破灭了,在众乞丐的围困逼问下,才将昨日道士说的金锅银灶银碗之事和自己的贪心统统告诉了大家。没有锅灶煮饭了,没有早饭吃了,从此乞丐们散伙了,各奔东西自讨为生了……但是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到玉皇庙烧香许愿的一如既往地多,胡家在岩洞内又重新置办了锅灶碗筷等厨房用品,“胡家白岩”这里仍然人气旺盛,到“胡家白岩”吃斋饭的香客仍有上百人之多……

解放后,1956年农村由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并建立了党支部,唐家坪也不例外。据现在白玉村六社92岁高龄的黄远银老人回忆道:唐家坪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周应凡在第一次社员大会上讲,老百姓都说“唐家坪(贫)”这地名不好,越叫越贫穷啊。现在穷人该翻身了,改一个能给老百姓带来吉祥幸福的村名吧。可是改一个什么样的地名才好呢?请大家都来思考提出各自的意见,谁改得好就采纳谁的吧。当时担任唐家坪农协会主任的付四海,家住唐家坪八社,非常熟悉“胡家白岩”人气之旺和“玉皇庙”香火之盛的史故,又是一个能说会道的算命先生,立即提议道:“胡家白岩”有美名远扬之人气,白岩洞内有“金锅银灶”之财气,“玉皇庙”内有掌管天界最高权力和最大财富的玉皇大帝之神像神气,何不取“白岩”的“白”字与“玉皇庙”的“玉”字,将“唐家坪”更名为“白玉村”?若改为“白玉村”,将古时的“人气、财气、神气”聚于该村,以后这里的老百姓一定会致富翻身。听了付四海的提议,首先鼓掌喊“好”的是八社的胡国银,接着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村支部和农协会的全体干部也都认为付四海的提议在情在理,名字也好说好听,一致通过将“唐家坪”改名为“白玉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在“白玉村”的老百姓富裕了,“白玉村”的全国文明村牌子树起来了,“白玉村”生态农业园的旅游休闲观光者一年比一年更火爆了!“白玉村”的更名提议者付四海、胡国银和更名决策者周应凡等老人也早已长眠地下含笑九泉了……

(2014年7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74825/

《江油“白玉村”的由来》作者:三川贤夫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