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车上

2014-07-19 17:42 作者:秦渭渔樵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身体的不适迫使我匆匆结束了旅程。寻情钻眼的买着了车票,再匆匆忙来在车站的候车室;里边的热与闷依然使我汗流不已,心慌气短;脸色忽白,忽黄,忽青。妻见我佝偻着勉强站立。忙请人让座与我。再看见我由坐姿变成侧倚;由倚靠渐成卧姿。于是赶忙去打听能否提前进站。说话间来了位中年男子,听说我们要提前进站,便说了价钱;我们没的选择。于是他拎起行李就带我们走了。站台上毕竟是要空旷许多了。虽然亦有些热,却少了些湿和闷。我觉得舒服些了。不一会,车来了。

到了车上,妻忙整理卧具,随即安排我躺下。又拿药看我吃了,这才躺在自己的铺上。却又为车厢内的嚷闹与聒噪而难安了。所谓不安与心忧自然是替我心焦。怕我的心更受煎熬;可又能奈何得了呢?

车终于动了。说话的人少了;说话声小了,也渐渐的慢了。猛然间,一阵子刺耳的铃声从头顶灌下。紧接着便是一个女人的说话声。看来女人是习惯大嗓门的;估摸相邻的包厢亦可能清白的听见她的话了。而我却一个字眼也未能听明白,尽管声音如雷炸耳;然而女人显然很有兴致,还不时的杂以嚯嚯哈哈的大笑。而且说了十多分钟似乎兴致丝毫没减,少有停歇。看来这个对话肯定是要长久的了;或者说女人是习惯了这样长久的煲电话粥的。再者,亦可能习惯以这样的方式来消化旅途的寂寞。而我却确实难以忍受了。

不知道是良心发现,感觉不妥;还是要去方便。我看见女人从铺上下来,踢啦着鞋,往车厢的尽头去了。手机却一直捂住着耳朵;嘴巴亦在不停的说。说是女人良心发现,是因为我进车厢的时间,她就悍然占据了我的铺位。看见我出示车票,竟然问可否换位。女人显然是常年在外奔波的那种,老道,泼辣,见识广。

可能药的作用,亦可能是身体的乏困。我终于睡去。朦胧间曾感受过妻的数次问讯,却已然未能影响我的睡意,竟然一觉到天明了。

睁开眼睛,头依靠在车窗上。我眯朦间看见对面坐着个女人。四十不及,圆盘大脸,黑黝黝的肤色。眉眼匀称,只是眉画的太细;眼睛眯缝着。女人此一刻也在打量着我——猜想着:这一个两鬓花白的老头儿,得了病却不急着去医院。着急忙活的赶着挤着来在这人满为患的火车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女人与人搭话了,闻声而辩人。原来这就是我上铺的,煲电话粥的女人了。

旁边铺位的人也从中铺上下来了,却是一位老妪。身体瘦却显然硬朗。虽然似乎不大习惯卧铺车厢的上上下下。体力却是蛮大。撑着挺着就那么下来了。于是开始找洗涮;开始吃食;开始读报。一副老花镜,一副知识人的摸样儿。看来她是不再想回铺位上去了。

妻早就起来了。理清我们的事,却不能再躺着了。因为两个女人就坐在她的铺上。因为车上人的确多,过道上满是人。而车子再有三俩钟点也就到终点了。于是三个女人,挤坐在一个狭狭的床边,开始有一句,没一句的搭起话来。虽然口音相差千里,却毕竟有国语为媒。于是杂着方言字,说着普通话音。虽然听着有些艰涩,却也能意尽言达。渐渐的聊的热闹起来。

老妪是桐城人,今年六十有五。去陕西是看望儿子的。老妪说:儿子在骊山下当兵十余年。在哪里找了对象;也买了房子。对象是部队驻地邻近的陕籍姑娘。姑娘也似乎没有随儿子回桐城老家的意思。看来儿子笃定是要在陕西安家了。

说到这儿,老妪有了几丝的无奈与苦楚,甚至忧心。老妪说:她和老伴儿原先是安排儿子回家的。在老家的县城里买了房子;也托媒给儿子介绍对象;也一次次的将儿子叫回去相看。可儿子硬是不乐意老家的姑娘,心里早就有人占据了心房。儿子上了他乡土;异乡人。做老人的能说什么呢!于是,她和老伴的盼望成为了奢望;奢望也渐渐化为泡影。看来只能与儿子隔省相望了。所以她只得一趟再一趟的往儿子这里跑。这不是,儿子刚刚装修了房子。她闻说了便放心不下,于是就来了。顾不上炎热;顾不及人多。

老妪多时间亦是自豪与自得的。譬如说起儿子十八岁当兵,以至后来提干;事业做得辛苦却也顺溜。十多年了,也是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纪了。这不,房子妻子都眼看着解决了。而且,关键是凭着儿子自己的能力解决的。这比起邻里乡间那些靠父母老人的小子们。她和老伴儿确实省心了。虽然也跟儿子操了不少心,却实实没帮上力呦。

说起自己个,老妪满是喜滋滋的神色。嘴角不时的露出笑意。老妪说:邻居村人都说她多福。有什么福呢?老妪说:早些年她一直在村办的学校里当代课老师;后来又转到乡里。她是个做事认真的人。有闲空了便努力学习。于是也就有了师范的文凭。后来赶上转公办教师,她是第一批,也是第一个。而今退休回家。身在乡间,做着农事;却领着工资。故而令村里少年时的玩伴儿和年纪相近的老人们欣羡。也让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老伴儿欣羡。在收入不多的乡下,一个月两三千块的收入,恁事也不用做。一月挨一月的领钱,还不愁下月,下年的来头,说不定还见长。谁说不叫人高兴呢!再说了,教书育人。育了旁家子弟,也捎带着教育了自己的子女。孩儿们有了出息。不再是喜事一桩么!

听了老妪的故事。这个来自望江的中年女人,多少有些不以为然。女人说:她很小的年纪就随家人出外做生意。什么生意?就是做包子!老家安庆有名的灌汤包子。这么些年,她南边去过深圳;北边去过北京、天津、内蒙;西边到过西安、兰州。哦,现在还是在兰州做包子。到外地别的什么生意也不做,就是蒸包子,卖包子。现如今全国到处都有安徽人;有安徽人的地方就有人喜欢安庆灌汤包子。所以她的包子的主要对象就是安徽人;当然了现在也培养了不少当地的食客。吃包子的人除了吃,还要带。带走了包子,带回了人气。所以这些年她的包子生意做得是顺风顺水。所以她这些年下来也赚了些钱。在老家的县城置了些房产。有住房;还有门面房。想着在外面再干些年,干不动了就回老家做生意。当然老家的生意或许没有外地来钱。可到了那时间,赚多赚少就不很要紧了。能养活自己个就行。因为毕竟是家乡,会做包子的人多了去了。靠卖包子还能赚大钱么?

女人说:儿子正在念大学,也是外地的大学呢!许是也会和老妪的儿子一般,在外地工作;也在外地找个对象。也就成家在外地了。那时间她许是也要像老妪一样随着儿子跑来跑去,看儿子娶妻;给儿子看孩子······。说到这儿,女人呵呵的笑了。女人笑的样儿还算好看,眉儿弯弯,眼儿弯弯;嘴角翘翘。很有些喜庆。

女人说:这可还都是晚几年的事呢!我儿子才刚刚读大学呢!

老妪说:也许是没几年的事!很快呢!几年的光景很快就去了。

于是两个女人相视着呵呵的笑起来。

妻听着她们说的故事;也随着她们而喜而乐。异乡人的生活情事也着实令人心仪,新鲜;甚至是欣羡。饶有兴致,颇有意趣。虽然人们的居住地相距千里,风俗民情亦不大相同。可聊起儿女事,家庭事还多是有共同语言的。

妻说:女人这一辈子,年轻时围着男人转;老了围着儿女转。转不动了也就离大限近了。唉!一辈子总是有操不尽的心。

儿女在身边操近处的心;儿女做事到外地得操更远的心。千里路上奔波的老人都是冲着对儿女的关爱而上路而颠簸而寝食难安的。等到儿女的事安顿好,安稳了。自己也就实实跑不动了。也就只能由她们去了。

老人的奔波就是希望看到远在异乡的儿女们能有个美好幸福的生活——平安幸福,直到永远

老妪说:谁说不是呢!

中年女人俨然满是自豪与自得。女人说:我儿子一定会是幸福的!

于是三个女人相互恭颂祝福;于是都幸福的笑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70847/

车上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