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言“先”之源

2014-06-12 09:40 作者:山之松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们这个地方,有些人在交谈的语言中,语句后常常以“先”字结尾。明显特征是讲普通话时,使用“先”在语言后的人比较多,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先”人。自然,我家也有两个“先”,即是人和小孩。

据探究,这种“先”在言后的现象源远流长。

我所说的这个“先”字,是特指日常人们使用普通话交流时,在一些语句后以“先”字结束的人。例如,“你吃先,”“我走先,”“回家先,”“洗手先,”“买菜先,” “睡觉先”等等。正常的说法应该是:我先走,先吃饭,先洗手……

有专家说,这不算语法,勉强算是汉语中的倒装形式。粤港台口语,着重提示“先”前动词。但是,我总是觉得听起来有点不顺耳。

我家三口人,因爱人老家是广东南海,在本市出生长大,自幼与父母及家人都使用粤语交流,所以,我和她日常使用的语言是粤语的地方方言─白话。但是,我在单位和公共场所都是使用普通话交流,极少使用白话。我可以自信地说,尽管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但我几乎没有在说普通话时使用“先”字在后。

我很注重小孩的语言培养,孩子还小,就要求自己和爱人与孩子讲话时,必须使用普通话交流,直至如今。孩子自小也生活成长在较好的语言环境(中企、市直的生活区,军队的幼儿园,上学和工作也都是在使用普通话的单位)。但是,不知道是何种原因,小孩在讲普通话时,语句后却偶尔带有“先”:“,我上学先 ,我上班先”等。初始,我认为是爱人的口语害了小孩,错怪她与孩子说话时总是带“先”字,使得小孩讲普通话也常用“先”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渐渐地,我找到了主要原因。语言环境是个大染缸。就如染布一样,不管白色、灰色、黄色乃至红色、蓝色的布,只要浸泡到黑色染料的染缸,就会变成黑色。

这种语言环境,准确地说应该是自然语言环境,是指以粤语方言为母语的生活环境。

自古以来,我们这座城市,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解放前,原居民中相部分是逆珠江水系而上定居下来的广东商人或逃荒谋生人,他们主要以粤语方言为交流工具,并与原居民融为一体,大家都很热情,也非常好客。

因此,城市很有吸引力也很能包容,至今,城区常住人口已有二百多万,而且外籍来定居谋生的人占比例非常大。尽管如此,在我们这个地方,不管他(她)是本地人或是外地人,也不管他(她)是本地出生长大的人或是孩子时移居的人;不管他(她)是省内非粤语方言地来的人或是其他省份来的人,不管他(她)原来讲普通话多么标准或者乡音多么浓厚的人,也不管他(她)是那里来的大学毕业生或是军转干部;不管他(她)从事何种职业、是男是女、是大人或小孩子。总之,只要他(她)工作定居在这座城市,或是来这里务工经商两三年左右,他(她)中的相当部分人,就会被语言环境这个大染缸染色,在使用普通话交流时,或多或少都带上本地口语:即什么“先”的。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几乎家家户户有“先”人,单位有“先”人,学校乃至幼儿园的小小朋友也有“先”人。明显特征是:不论他们平常说话是使用粤语为主,或是使用普通话交流为主,其中的相当部分人在使用普通话交流时,语句后总是带个“先”字。家里家外、会上会下都如此,除非他(她)是念稿子或书本。

我想,这应该算是自然语言环境感染的结果吧。因为,这是语言运用的一种习惯,不该是语法问题。使用“广东白话”和“广西白话”的地区,大多数人在讲普通话时,都出现“先”前动词。这是粤语的说法,如果用普通话的语法来理解肯定是不通的;它又是粤语特色之一:先的口语,如“给分先,”“你走先”等。

使用普通话交流总是带“先”在语句后,也算是我们这个地方的语言特色吧!不值得大惊小怪。我想到一次玩笑:在1999年11月,首届XX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型广场文艺晚会上,应邀来的央视主持人亚宁开玩笑,对演完节目即将离开舞台的那英说:“那英,别走先”,顿时,观众捧腹大笑的情景……之后,一切又回归正常:人们照常看演出,照常散场回家。次日,太阳照常高高升起。

我又自问,这些会是地方语言特色的魅力吗?有人说这个很正常。语言是人说的,大家都说时,就行得通了,因为它是大多数人的习惯。我也认为应该是对吧。

但是,每当我日常听到爱人和小孩讲普通话时,喜欢带个“先”字,就觉得很刺耳,也很担心这种不好的语言交流方式会一代一代往后传,毕竟它在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今天,在全国人口流动性如此之大的当下,多少有些“难入众、不好听或听不懂”。

虽然,在这些地方,我听见“先”多了,确实有些不太适应。但是,人总要适自然而生存,应环境而生活,我亦应如此。因为言“先”语言境环太久远,没人能改变,也难以改变。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60644/

言“先”之源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