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麦收时节

2014-05-04 10:32 作者:行走麦田  | 2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生命的诞生都是伴着血色的。

——题记

晚,全家坐在院子里,享受着盛难得的凉爽。月亮圆圆的,周边一个晕黄的大圈。母亲说要起南风了,然后就问父亲镰刀啥的准备好了没。“嗯,要麦收了——”慢悠悠的伴着麦香。

果然,一天的热南风。昨天还显鹅黄的麦田一下变得金黄——麦收时节,到了。

(一) 刈麦

四五点钟,田野里黑茫茫的一片。幽远的天幕上点缀着几颗星星,很亮,也很亲切。父亲磨镰很细致,蘸着晨露和月色,沙沙的。狗叫、牛哞、鸡鸣、猪哼,全村闹哄哄的。麦香、青草香飘得满村都是。人影晃动,碰面了,三三两两的打声招呼,脚步匆匆。人们要赶在黎明的第一根光线来临之前,抵达自家的麦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每人丈许,低着头,弯着腰急急地向前赶。先拔一束颜色尚绿的麦子,抖土,一分为二,将麦头对着打个结,左右一分,便是一条简便的绳子,叫腰子(腰在此读二声)。再来一根,间距麦身高一半放好。右手紧握镰刀,左手向外侧一搂,镰刀伸向高出地面二三指麦秸的根部,使劲一拉,刀光一闪,只听“嚓”的一声,一抱麦子已整齐地依在手里。再来这么两三下下,苫就够了,麦根朝上铺开。再来两镰,是芯,麦根向下,放于苫上。蹲身,拿起边腰子的两端,一揽,用膝一压顺势一滚,腰子交错一拧,将一段压在另一段下边。再拧二道腰子,顺势提起往地上一壿,抽一根麦秸将头扎齐——一个完整结实的麦秸捆出来了。我们把这种捆法叫“裹头”,防水且在运输过程中减少了麦粒的散落。如此反复,边割边捆。

割了几镰之后,身上开始冒汗了。脱了夹衣,趁着凉快,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一气下来,天色微明,肚子开始咕咕地叫起来。打打呵欠,伸伸倦乏的腰身,成了一份难得的享受。稍许休息,紧紧腰带,往手心吐口唾沫,闷头,又是一阵急赶。

“眼是怕怕,手是叉叉”意思是眼看着还剩很多,但只要下手就会很快割完,手似夜叉。这个农家俗语比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形象多了。逐渐多起来的麦捆静静地立在阳光下,田野也就在忙碌的劳作中渐渐空旷了……

东方开始红了。先是一抹浅红,像少女脸上的羞红那么淡,几乎让人觉察不出。渐渐地,天空像胭脂透过宣纸那样很快洇出了一晕玫瑰色,蒸气挥发似扩散,由淡变浓,在东方浓烈出一片辉煌。

一轮红日冒出了麦海。――真是“海”。微风下涌动着的金色麦浪不正是反射着日光的水面吗?这是秋收的麦田里最美的时辰。没有寒冷,没有酷暑,没有干渴,没有焦燥,只有美,只有力,只有生命的涌动。对,生命的涌动。

那是多么耀眼的红呀。瞧,那冒出麦海的日边,竟裹带出一道道射向天际的红霞。莫非是黎明母亲诞生太阳时流出的血吗?那么艳丽,那么辉煌。

面对这样的丰收景象,诗人们也许早就开始吟哦这造物主的伟大了。但这欣赏的情怀却是无暇从劳作者的心底涌起的。南风又起,一场南风一场黄。如果麦子开始因为干枯而掉穗,那就损失大了。

中午不回去了,接着干。挥汗如是夸张,但衣服上结出汗碱花,汗滴掉在土上冒烟不见是事实。直至天黑透,田间小路还远远的传来夜归人的咳嗽声。

这就是在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土地上四处可见的的劳动场面。那一幕幕,如一叶小舟,划过我生命的河。

(二)紧场

其实“紧场”这活是在麦收前几天就需要完成的。

一场中雨,麦场湿透,但不泥泞,这是最好的。如果连续无雨,就要拉水泼湿地面了,费工费时。所以,割麦的前几天,如果晚上下雨了,父亲就喜滋滋的说:“其他的事情先放一放,明天紧场”。

雨后的早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新。太阳出来了,映照着草叶上的露珠,泛着五彩的光芒。一碰,落下一地珍珠。大大小小的麦场人头攒动,不约而同。小孩子也来凑热闹,还带着毛茸茸的小狗。往往是好几个麦场相连,大人们彼此谈论着收成,秋后的打算,或者说着说着就给邻居家孩子介绍起对象来了。

先清除杂草,然后用方头铁锨将麦场铲平。撒上割来的“月老”( 一种毒草,牲畜是不吃的,但常用它的秸秆扎笤帚,很耐用)。然后用石滚子一遍遍地压,直到压平;农村现在都有了机动农用车,多数是我们俗称“三马子”的,就是三轮的拖拉机。但紧场却是不用的,因为地湿,会压出深槽。所以闲了一夏的,膘肥毛亮的牲畜就派上用场了。拉滚子须用一套专用挽具。勤快人家的漂亮结实,使用时自有一种农人的骄傲;懒人家的,毛毛糙糙,不时断开,接一个疙瘩,别人不说,自己就先不好意思了。

好了,两三头骡子排成一队,缰绳相连。手握长鞭,空中来一个鞭花,“啪”,一声脆响,骡子们齐齐的迈步。吱呀吱呀的滚子声中,“月老”秸秆破裂,一场的青草香。边上的人们手握木叉,不时的将露出地面的部分用草盖上。邻家小媳妇看着自家男人赶场的样子,偷偷的笑了。

一圈圈的碾压中地面就紧密瓷实了,故曰“紧场”。好的场平整瓷实,竟像是能反光一样。

终于,麦场压好了,麦子也像约好了似的,熟了。

(三)打场

骄阳似火,几天功夫麦捆就干透了。“手拔七天,镰三天”,父亲说的。在无雨情况下,手拔的麦秸七天可干,镰刀割的少了根,自然干的快点。

麦收结束,收镰。田路上就到处响起三马子的突突声。真的只能听见突突声,因为你只可以看见一个个麦捆子垛在小心翼翼的移动,伴着黑烟。自然也有畜力的架子车,在机动车的混流中摇曳,时不时出现牲畜受惊而翻车的事。人喊马嘶,车轮滚滚。

一两天的功夫,麦场满了,田野里空旷了。放羊人悠长的花儿声“阿哥的白牡丹呀,我和我的尕妹妹.......”传出老远,和着雁鸣。拉捆子的尕妹妹就低了头,拍一把傍边的骡驹,呢喃一句:“死鬼,走开”。

麦场外围,堆满了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麦垛。有的底部方形直上四五米,然后来一个金字塔,收顶;有的浑圆,顶如天坛;有的则如蒙古包。鳞次栉比,挤挤挨挨。

冷清了几天的麦场里欢声笑语:你家的麦子长势如何,我家估计能打多少麦子……麦子入场,留守场院的老人就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中将还没有干透的麦捆子一个个的搬开,整整齐齐地排在麦场一角,边干边聊,似乎少了许多的艰辛。最高兴的要属孩子们了,小伙伴们捉迷藏算是找到了好去处,瘦小的身子紧缩在窄小的麦秸缝中,真像一只只的小猴子。一不小心,就会蹭倒麦秸,一个倒了,不巧就会碰到另一个,这样一个接一个的,躺倒一大片。猴子们是不管这一切的,拍拍屁股,闪人。“驴日的,再来,打折你的腿”骂的够狠,脸上却满是笑意,还望了望那些远去的小身影呢。

麦捆子上场,小憩一两天。老人们说让麦子捂一捂,麦面更精。

打场要早起,以免午后有雨。天还没亮,父母就叫起睡眼惺忪的我们。拆垛,是小孩子最干的活。爬上去,底下黑黑的,在父母的警告声中大喊狼牙山五壮士,但不敢真跳下去,嘿嘿。“快点”,父母已经催促了。好,动手,拿起一个麦捆扔下去,咚的一声尘土飞扬。接二连三的扔下去,比扔炸弹还过瘾。真有中弹的,但忙得热火朝天的,没人喊痛。腋下各两个,两手再个提两个,艰难的运到打麦场的各处。金字塔削下去,五六百捆子,够了。镰刀再次上场,“嚓”“嚓”,两个腰子齐齐的断了,用脚一踢,麦捆子散开。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好像驰骋沙场的勇士。

打场的过程和紧场就差不多了,多了中间翻场的工序,目的是把没有完全脱粒的麦秸翻上来再次碾压。用三马子拉石磙子,最好。太阳好的话,一般一两个小时麦粒就完全脱落,在石磙子的震动下全部到了麦草的底部。麦草在烈日下泛着白花花的光,很刺眼。

稍事休息,起场。就是把麦秸用木叉挑走,只剩下麦壳和麦粒。这是技术活,不会的人常常在麦草中夹带好多的麦粒。小孩子自然干不了,只好把挑好的麦草抱到空地堆起来。最不喜欢的就是这活了。老大一抱草,看不见路是小事,麦草老是往眼中扎,而且麦芒的碎屑会进到脖子里,沾了汗水,浑身起小红疹子,痒死。起完场,把铺于地面的碎草和麦粒迎风堆为一长绺,扬场。先用木叉,里边的碎草和麦壳会随风飘在下风处,麦粒较重落在上风处,分离。然后就用木锨了,一至二人将还不干净的麦粒迎风扬起,首眼合一,动作要和谐。前腿微弓,后腿微蹬,木锨要平,不可划着地面。铲一锨麦粒,前手攒劲,后手一压,顺势一斜,一道漂亮的弧线就出现在空中,麦粒在落日余晖中簌簌地响。另有一人戴草帽,拿新栽的芨芨扫帚将混合在麦粒中的穗头扫至麦堆两侧。沙沙的扫帚声中,一大堆干净的麦粒映着夕阳,丰满而有光泽。有不小心溅在角落里的,总会有一只只的手及时让它们归队。

夕阳下,木锨镀上了金色,一锨锨扬起的丰收喜悦溢满心房。扫帚声中,劳动的苦累一扫而光。

看着邻居麦场上略小的麦堆,偷偷的笑出了声。

(四)抢场

十一点左右,风出奇的好,叉起锨落,草飞麦落,一场就结束了。看着十几个殷实的口袋,父亲说:“下午再来一场”。母亲笑了,“那我快去做饭”。

午后一点,太阳正毒,没风。麦捆子落地时激起的尘土四处飞扬,结成一片毒恶的土阵,烫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麦场象烧透的砖窑。戴口罩是不行的,喘不过气。男人们死扛,咳嗽不止;女人们用头巾裹住口鼻,呼出的湿气黏住尘土结了厚厚的一层;小孩早就躲在树荫下了,小狗爬在边上吐着红舌头。

其实,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叉把烫手,挑几下麦秸,就觉得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裤子黏在腿上,脸上却没有汗,结了厚厚一层尘泥。石磙子发出使人焦躁的的吱呀声,麦草发出贼亮的白光刺着本来就麻木的双眼。父亲说,加把劲,麦子收到仓子里才算真的。吁吁的逗风声,明显的疲惫,带着尘土味。

说到逗风,却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扬场时风停了或者风小,老人就嘬起嘴发出吁吁的逗风声来,过一会风就大了起来。夏日到山上放骡子,我也常这么做但很少成功。

打场是技术活,要一圈压着一圈,要不就会有部分麦秸没压到,成了花场。父亲不让干,那就躺场边的树荫下,偷会懒。看着刺眼的天空、空旷的原野,百无聊赖。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快起来,要下雨了!”声音中透着焦急。我一咕噜翻起来。 刚还晴朗的天已经暗起来了,一阵大风过去,麦草飞到半空。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

“快干”父亲大喊,声音沙哑,有点战栗。老人孩子全出动,邻居也来了。打场工具不够,好,铁锹也可以;还不够,直接上手。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下午忽然变成黑夜了似的。风带着雨星,象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几个人人将还未全部脱粒的麦草挑走,垛起来。太用力或者挑的太多,咔嚓一声,木叉把折了。那就用手,一大抱麦秸,遮得不见路了,也罢,提前看好方向,猛冲。北边远处一个红闪,象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几个很大的雨点砸在已经挑去麦草的场面上,极硬的砸起一股股尘土烟柱,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人将麦粒和碎草往稍高的地方推,剩下的人扫。一时间尘土飞扬咳嗽声此起彼伏,但手头的活一点都没有停下。又一个闪,正在头上,决堤似的,雨道往下落,尘土往四下里走;有人大喊着找塑料布,碰倒了木锨;有人过来帮忙,踩烂了簸箕;鞋上沾满了碎草加稀土掺着麦粒拌了雨水的混合物,太重,脱了,光脚跑。低洼的地方已经开始积水了。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大部分的麦子已经装袋子里了,虽然全湿了,没冲走就好。地上还有,堆成堆,苫上塑料布。远处的已经在雨水中漂了起来,开始往场外流。风停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母亲全身湿透,本来就稀疏的头发全贴在额头上,雨水汇集在衣角上,连成一条条水线。

“走吧,回家。淌走的不多,半袋不到,细土里的一点点”,父亲拉了拉母亲的袖子。

一脸的雨水,母亲在雨中战栗。

(五)看场

如果下午风不好,就要落场了。把还没扬干净的麦粒堆在一起。父母亲脸色难看,一天的活干成两天了,咋办?说着埋怨老天的话,苫上塑料布,压好。秋忙,秋忙,待嫁的姑娘都得下绣楼呢。

可我和哥哥却窃喜了。虽说农家人都很实在,少有偷鸡摸狗的事发生,但这是一年辛辛苦苦的成果,没个人看着,不放心,所以晚上看场。在屋外睡觉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只巴拉了半碗饭,母亲又气又笑。“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我平时可是好几碗的饭量。心里激动,那吃得下呀。天还没有完全黑透,就急急的抱了被褥,拿了手电筒出门。“四眼”(我的爱犬,捡回过我丢失的衣服,救过我的命)也歪着身子,斜睨着母亲,靠着门框溜了出来。

先造房子,在麦草堆上挖洞。一米半深,够了,头得放外边呢,看贼。铺好被褥,钻进去,仰面一躺,软软暖暖的,舒坦极了。“四眼”也挤了进来,低眉顺眼地,不行,太挤,把洞再掏大点。我要让四眼也进被窝,哥哥不让,那就挤在我被子旁边。做好这些,天就完全的黑了下来。

夜,奇异的静,邻村的狗吠声穿过夜色,隐隐约约的。四眼竖起耳朵,想溜出去。“趴着!”,四眼就趴了,幽怨的眼神。天幕低垂,仿佛一个巨大的黑铁锅。浅浅一扣,便将一切罩在其中了。上弦月细细的,喇嘛爷(幼时常玩,掘与土中,弓着身子,会点头)一样,挂在天上,洒下很可怜的一点儿光。其实算不上光,就是一层薄薄的奶色的气,一晕晕的荡下,没几下,便被空旷的原野吸到了地层深处。月儿就羞愧地瑟缩了,颤颤的。星星很低,立体感极强,似乎伸手便可摘下。远山隐隐幻幻,如浅墨勾勒。巨大的麦垛则索性变成高峻城墙了,黑黢黢的。垛口依次排开伸入夜色。夜色中,心就醉了,三分醒,思绪追随旷野而去。

哥哥的鼾声起了。明明近在咫尺,但似乎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丝丝缕缕,逗着耳膜,像狗尾巴草掠过面颊。一切,都很遥远。近的只有越来越宁静的心灵。许久没这感觉了。无论是上大学的繁华都市,还是这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边远小镇,以及这贫瘠的连兔子都不拉屎的家乡,都使人心渐趋浮燥。浮燥的心还算心吗?

思绪的长河呀,真的让人变的清澈呢。每每回忆过去,心就如夏日柳湾的小水潭了,小鱼在水底游过,细细的沙粒就动了。

哈哈,看场时我还是伢子呢,哪会想到这些,少年老成吗?农村少年的心,可是净的似小河的涓涓细流呢。看看无边的黑夜,光高兴了激动的怎么也睡不着,摸着身边的四眼,翻来覆去。哥哥哥的叫了数次,不见回答。眼睛可睁的老大呢,或许在想心事呢。哼,不理我,那就去数星星。这时才发现,野外的天空竟是与院子里不同,星格外亮,格外多;天也格外黑!黑的发亮呢!看着,数着,模糊了……

夜里母亲来了好多次,害怕麦草堆坍塌了捂着我们。第二天说起,哥俩直摇头,“我们换着睡觉呢,看场的人一眼不眨,咋没看见你啊”。

“ 恩,不错,麦子一粒不差,你们哥俩也没让人背上跑掉”,母亲笑盈盈地说。哥哥皱了眉头。

“妈夸咱呢,你还不高兴,真是的”我对着哥哥嘟了嘴。

“还是我的尕娃懂事!”

母亲脸上满是笑意,摸了摸我的脸,像砂纸轻轻划过。

(六)秋祭

麦收时节要告一段落了。思绪却牧羊人的花儿,萦绕心头,余音袅袅。

我是农民的儿子,属于草根一族,文字更是土的掉渣。玩过土坷垃吗?一块看似坚硬的土坷垃,一捏,细小的土粒就在手缝中簌簌的流出。文字如是,人生如是。别人说啥,是别人的事,我没法管住别人的嘴。写出自己想说的,心就静了,这就好。

麦收时节,是对少年时期故乡农忙的描写,离真实的农家生活甚远。不是故事不真实,而是在真实的场景面前,我拨弄不动我这支愚钝的笔。时时的停下,怕亵渎了生我养我的土地。可是,活着的,曾经活着的,还在这片故乡的热土上刨食、繁衍、繁衍、刨食。那些烈日下忙碌的佝偻的身影,鬓间汗碱白花花的,老是出现在我的中。我肩负不起了,心在流血。好吧,那就痛的再猛烈些吧!

我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可我知道自己是在自欺欺人,我没有那种彻底放逐的勇气,怕自己真的一无所有时,那种荒凉会冷彻心扉。

在父亲寂寞但自豪的眼神里,我背起行囊,故乡渐渐远去。农人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子女走出大山。是的,我走出去了,心也走了,留给故乡一个背影。在繁华都市里放逐自己,醉过、爱过,享受着将自己遗忘的自由和快感!真的,酒后放歌,是那种能将人溺死的温暖呢。醒了呢?……

终于,累了。在依然喧闹的深夜,失眠,想起故乡的水井、故乡的大山、故乡的父老、老屋门前的树荫……

我是大山的儿子,生来就是。骡驹也时常迷恋山那边的水草丰美,出走一小会呢。别怕,过一会儿,山际就会有一个小小的,焦急的身影出现,疾驰而来,贴了秋耕的母亲。“驴日的,跑呀,你别回来呀,哈哈”,农人爽朗的笑了,满是沟壑的脸上泛着得意。

我便像秋日的一片枯叶,安然地体味着秋的韵味了……

安乐升平滋生惰性,声色歌舞溺死人心。故乡的亲人呀,请扬起你们手中的长鞭。鞭挞,是可以叫醒死灵魂的。

是的,农家劳动是艰辛的,但更多的却是快乐。即使欠收,朴实的农人也会感激老天的点滴眷顾。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这是一种何等的豁达呀。故乡父老朴素的思想,一直深深地、深深地影响着我。

感谢这片土地,感谢在这片热地上生长的朴实人生!

“我低头,向山沟,追寻流逝的岁月……”

信天游声响起,伴故乡游子两行清泪,穿过生命的河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47707/

麦收时节的评论 (共 21 条)

  • 心静如水
  • 龙行天下
  • 雪灵
  • 雨袂独舞
  • 江南风
  • 凌云
  • 雨儿的世界
  • 婉约
    婉约 推荐阅读并说 在繁华都市里放逐自己,醉过、爱过,享受着将自己遗忘的自由和快感!真的,酒后放歌,是那种能将人溺死的温暖呢。醒了呢?
  • 樱水寒
    樱水寒 推荐阅读并说 文字真实。是的,农家劳动是艰辛的,但更多的却是快乐。即使欠收,朴实的农人也会感激老天的点滴眷顾。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这是一种何等的豁达呀。故乡父老朴素的思想,一直深深地、深深地影响着我。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推荐阅读并说 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农民的魂,那份对土地的热爱,那份丰收时的喜悦,淳朴勤劳是农民的本色,粮食和土地更是农民的根。文笔细腻流畅,详细的描述的麦收的经过,读来感人,温暖。问好作者,推荐共赏!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精彩之文,问好友友
  • 晓晓
    晓晓 推荐阅读并说 麦收时节,一片金黄色的麦浪,开镰、收割,一幅丰收的景象。作者用质朴的预言,详尽的描述了麦收的紧场,开镰,看场,打场,抢场,看场,秋祭等全过程,不乏农家劳作的艰辛与欢乐。虽然劳动是艰辛的,但更多的却是快乐。即使欠收,朴实的农人也会感激老天的点滴眷顾。问好作者,推荐阅读!
  • 行走麦田

    行走麦田感谢这片土地,感谢在这片热地上生长的朴实人生!

    赞(0)回复
  • 雨袂独舞

    雨袂独舞这篇文章理应推荐的,呵呵。

    赞(0)回复
  • 云的天空下

    云的天空下乡土气息,喜欢,也让我想起来西北我的家乡。这个时节应该是麦苗出地了

    赞(0)回复
  •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想起小时家忙的情景

    赞(0)回复
  • 冰川雪莲

    冰川雪莲难得的一篇好文,一字字,一句句,一幕幕,让我也想起自己曾经在老家时夏收的种种感受。

    赞(0)回复
  • 诸葛玉儿

    诸葛玉儿细细欣赏过,就是喜欢这样朴实的文字。拿句业内行话来说:很接地气的文章!一幅幅画面展现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那繁忙紧张的场景,观其色闻其声,感其心,最可贵的是展现了麦收时节家乡人的一喜半悲,我待农村一年,就是留恋麦秸垛,还真没亲眼看见紧场、打场、看场等场面,看作者的文字,又新奇又吸引人,顶起众人欣赏!

    赞(1)回复
  • 行走麦田

    行走麦田回复@诸葛玉儿:感谢来访,问好玉儿。

    赞(0)回复
  • 夏秋

    夏秋很喜欢这样风格的文章。读起来有滋有味的,身临其境,人物活灵活现。有嚼头。虽然南北方风俗习惯差异很大,看了这篇文章感觉很亲切,作者有生活基础,也很会写生活,写出来了很鲜“活”,写出来了“精气神”。小说是金盘盛珠,散文是银线串珠,作者很善于做“细活”,了不起的。推荐欣赏。

    赞(0)回复
  • 行走麦田

    行走麦田回复@夏秋:谢谢老师在百忙中指点我的文章,受益匪浅,敬茶。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