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得失之间谈“自我”

2014-04-22 20:38 作者:阳春白雪  | 1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金刚经》的记载中,须菩提尊者请教伟大智慧的佛陀:“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则答复他“不住于相,如如不动”。

三千年前的智者与其弟子的答问,犹如穿越时空的狮子吼音,到今天仍然铿锵作响,特别是在日益复杂变幻的当今时代,人们的心灵烦恼,精神枷锁不是减少,而是更为沉重:科学的昌盛,物质的繁荣与生活的富裕并没有带给人们真正的幸福,比之三千年前,人们并没有在心灵和精神上获得自在与满足,安乐与喜悦。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与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生存与发展的沉重压力使万千人类陷入精神的迷茫与心灵的煎熬。究竟什么才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与心灵的天堂,正是处于苦闷与无边烦恼煎熬中的芸芸众生所寻求的答案。

实际上,佛陀与须菩提的问答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佛陀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既去除一切的执着与攀缘,彻底“放下”,答案已经给出,但做起来却是太难,因为人类与生俱来与后天养成的那种执着与自我束缚是很难改变的,就像是作茧自缚,一层层、一根根将自己越绑越紧,永远处于痛苦中难于自拔。人类的一切痛苦,从本质上来说,无一不是我们自身制造的,因为人们首先执着于一个“我”,一切先以自我为首要,“我思、我想、我做、我得、我失、我喜、我忧、我苦、我乐••••••我的一切一切”。总之所有的一切都与“我”有关,其次是基于“我”的执着而产生的攀缘心,即“所有相”,外界的,他人的许多变化都与“我”的得失密切相关,但外界与他人的变化不是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两者常常会发生冲突,有冲突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产生纷扰与痛苦,人的内心就会产生不安与动荡,产生“八苦”交织的局面;“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佛教术语)”,这些痛苦几乎伴随人的一生,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要摆脱却是不能,想要求得心灵的安宁与真正的幸福,真好像遥不可及。

要摆脱或减轻这种种痛苦对心灵的冲击与煎熬,唯一的办法就是破除自我的执着,即改变一切以“我“为中心的行为思想惯性,弱化自我,想像一下,没有“我”的存在,世间万事万物依旧存在并运行,没有了”我“的参与,外界与他人也许会比现在更好。他人对“我”好,“我”并没有因此增加什么,他人对“我”不好,“我”并没有因此失去什么。“得”与“失”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给“我”带来什么本质的影响,只要心态平和,一切皆是“得”,如果心态扭曲,无一不是“失”。有些人认为,幸福是客观的东西,而心态却是主观的,主观并不能决定客观世界,而我要说的却是,人生的一切幸福都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求,有句话说得好,我们不能决定人生的长度,但却可以决定人生的宽度,而宽度如何改变?那就是把自己的胸怀放到无限宽广:决定人生幸福的各个要素,如家庭、事业、爱情并不可能如人们设想的那么完美,总是存在着各种瑕疵,有许多甚至是悲剧和血泪,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改变都是徒劳,这就是人生的长度所包含的内容,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世界,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我们内心,我们内心的包容、乐观、豁达,面对一切困苦和灾难都能坦然面对的心态,也许有人说这不可能,而我要问的是,面对不如意去烦恼、痛苦、流涕、甚至怨天忧人,除了增加更深一层次的苦痛之外,你还能改变什么?答案是什么都无法改变。唯有改变内心,使内心坚强起来,乐观起来,即使你一无所有,也可以微笑度过每一天。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则很达观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听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对待人生的态度,当如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43877/

得失之间谈“自我”的评论 (共 1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