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主义大院

2014-04-16 07:30 作者:赵晓晨(八一军旗)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社会主义大院”,这个词在如今许多年轻人的记忆中,是不存在的。在我们众多的60后心目中,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尽管“社会主义大院”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昙花一现”,但毕竟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儿童团”.“红缨枪”和“红孩子”的烙印。

记忆中,我们那个时候是二部制上课,时间应该是1974年吧。反映儿童生活的电影,那时都印有时代色彩,像《闪闪的红星》啊,《向阳院》啊什么的,学校还专门组织同学们观看......观影过后,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学习潘子.学习向阳院的“热潮”。

各个学校里,唱红星.听党话.跟党走活动,如笋,热火朝天......小时候因为与电影里潘冬子的长相酷似,每次学校组织演出活动,身穿军装,头戴红五星的我,都成为不二的“主角”。

与此同时,仿照电影《向阳院》里的情结,学校与街道组织了课外学习小组,课余时间将小朋友组织在一起,深入“批林批孔”运动。毋庸置疑,这在当时的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

随着运动的深入,上面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组织课外的小朋友们,成立“儿童团”,专司“抓坏人”之职。一时间,名目繁多的什么“向阳院”.“东风楼”等“社会主义大院”,如雨后春笋般,在一之间应运而生,大街小巷里,手持红缨枪的“儿童团员”,在各自的大门口站岗放哨,好不威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儿童团员”们的“敬业”精神,当时着时让人感动,谁家来了客人,负责人的儿童团员会用红缨枪“押”着来人送到门前,直到主人确认客人身份,否则来人就会被“押”送到民兵指挥部问话......

那个时候,我家的房子较左邻右舍相对“宽敞”,于是我住的那个小屋,俨然成了“校外阵地”.“武器库”.“学习园地”......墙上“学习园地”“大批判心得”赫然醒目,墙边红缨枪一排排整齐排列,赶上“集中学习”我的那两箱子小人书成了小朋友们的最。我也是为此乐此不彼......

现在看来,那些做法有的是可笑.荒诞滑稽的,把涉世未深的小孩子,也卷入政治运动的旋窝,是极其愚蠢的举动。我们姑且抛开政治运动本身不谈,单就把孩子们聚拢在一起,搞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本身,把处于松散“放羊”状态的孩子们组织起来,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拉近了邻里之间孩子们的情感距离,也相对分担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这种低成本的做法,远比现如今的各种课外“补习班”要强的多!只可惜呀,这也只能是我们60后这代人,所经历过的.独有的“专利”吧。

抛开政治而言,现如今“双独”家庭与日俱增,老人们.大人们整天围着小孩子转,独生子女内心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情感空间里,欠缺友爱.互助,缺少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一点很可怕啊!如此下去,用不了多久,这些孩子们走向社会,他们拿什么去治理国家?又怎么能成为国家的主人啊?

时代是进步的,社会是发展的。时光不会倒转,历史也决不会倒退到那个“社会主义大院”的时代。但无论如何,那种责任感,那种团结互助.那份蓬勃向上.那种集体主义的向心力,除了令我们这代人怀念之外,是不是对现代人如今的生活,应该有所借鉴的东西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41179/

社会主义大院的评论 (共 15 条)

  • 春暖花开
  • 心静如水
  • 雪灵
  • 暖心哥
  • 聿铭
  • 樱水寒
  • 晓梦芳菲
  • 晓晓
  • 龙行天下
  • 荷塘月色
  • 昆仑一刀
  • 秋实
  • 胖子
    胖子 审核通过并说 时代不同了,生活方式也变了,矛盾问题,好处都是不一而就。好好怀念,今天长知识了,我以前是不知道的。小时候父母也没有讲太多苦日子,也许是我记忆不好,这么一段有经历的故事,别忘了。。。。。
  • 雪心

    雪心忆苦思甜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