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程默散文集序

2014-03-28 14:39 作者:怀宁程默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程默散文集序

沈天鸿

所有的作家、诗人最初都只是一个文学好者。与一般文学爱好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仅爱好文学而且进行文学写作。在这种写作过程中,他们渐渐地并且也是必须地把文学的标准确定了下来(必须有标准才能进行写作)。这些标准被确立以后,又成为“期望的目标,并激发人们为之努力,某一个人会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现自己直接的或审美的价值”(杜威《经验与自然》)。

程默当然也是如此。“生活是一座土丘,将许多过往的事物掩埋,将多少不明确的意义风化吹走,只有文字将土丘下锈蚀的铁块拾起擦亮,将深埋其内的意蕴挖掘、标注,等待着人们修补和填充。”这段程默的自述可以看成是他在解释他爱上文学的原因。在这收录有他最初作品的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努力确立他的文学标准的足迹,看到他是如何逐步从一个文学爱好者转变成一个作者、作家的。

确立标准其实就是认识标准。就文学标准而言,极少有人能对“文学标准”做出贡献,一般能做的,就是确认出那个普适性的文学标准,并将它作为自己写作的标尺。程默这些散文中体现的正是这样的普适性的文学标准——通俗地说,普适性的文学标准就是将所写的通过语言的文学性使用,使其文学化。很显然,这是从形式方面确立的文学标准。从形式方面确立文学标准不仅没有什么不妥,而且非常正确,因为,文学作品正是以其形式,而不是以其内容与非文学作品区别开来的。

但这不是说内容就不重要。相反,都掌握了文学的形式技巧,并且功力相当的作者们的作品,甚至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之所以有好有差,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写的东西的包涵力和体现力来决定的。程默的散文形式技巧并不出众,但常常让人比如我觉得可读,有的甚至可以细读,就在于他所写的“那些”。他写到的常常是非常平凡的人例如他母亲、他自己或乡村中其他人的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或者乡村中司空见惯的某现象某物事,例如大鼓、唢呐。但这是有他的独特体验或者思考的生活中的人和事或物,独特的体验或者思考使这些被他撷取的平常的人事和物事获得了独特的价值。仅举《剪影》为例。在这篇散文中,独特的体验或思考比比皆是——“深的田野多么安详,宁静放大了一切的响声”; 一位老农牵着一头耕牛出来饮水,“这熟悉的生活图景在清晨的薄雾里,让我感到了一丝寒意。”“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成为“面前这位形容枯槁的老人,或者成了那头站在饮水的池塘面前找寻一生记忆的耕牛”……这种体验的独特性,使散文获得了活力,以及丰富的未被完全说出的内涵。(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再一点是程默散文中写到这些最底层——中国乡村农民的生存时常常伴随着的生与死。程默既写出了生的艰辛,也写到了艰辛的生中的安详和从容而产生的快乐(例如《静院》)。《场面》写的是乡村中老人的辞世和丧事,写得肃穆,淡然,“乡村里的大鼓和唢呐就是替亡人送葬准备的。”一般被认为是喜庆的乐器的大鼓和唢呐,却被程默发现它们被使用时其实是送葬。这个发现足以振聋发聩。

艰辛生存中的人们,有着许多艰辛的内心的和生活中的困惑与冲突,程默的散文对这种困惑与冲突有所揭示,而且程默让它们都获得了程度不同但都脆弱的和解与平衡。这些和解与平衡只能是脆弱的——世界上没有人能使它们获得牢固的和解与平衡。这种脆弱的和解与平衡有它的重要性:是继续生活下去的必须,也是生存的必需。而许多人生活中的从容,就建立在这种和解与平衡上。看出程默散文中的这一点,就知道程默的散文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有他的分量的。

能使自己的散文达到或者说拥有这些,其实是不容易的。

当然,程默的散文也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或者缺点,例如有的篇章结构有赘余,有的局部语言的使用也值得再考虑。但这些都是假以时日,可望以努力来改进的。

我和程默没有细腻的交往,只知道他大概30出头年纪,出生于农村生活在农村。去年底他来信说他的脑动脉长了几个血管瘤。前些天他又来信说想在做手术前将自己的散文结集出版,希望我能给他写个序——谨以此序祝贺他的散文结集,并祝他手术成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34581/

程默散文集序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