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山文影[三]

2014-03-25 07:40 作者:黄朝霞的文化散文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三]

真正让西山进入文人视线的,则是在沉寂数个朝代后的大唐盛世。那个时候,匆匆赶 来的一个又一个诗人,让西山重放光华。

最先赶来的,是大诗人李白。唐开元年间,李白出游襄汉间。随后他来到武昌,结识了武昌县令王庭辚。在西山脚下的武昌县衙,王庭辚邀请邑中贤坤胡思泰等15人与李白陪饮。那天晚上,主宾相聚,且饮且歌,李白心中十分畅快。席间,县令王庭辚偶尔谈到前任县令韩仲卿的政绩,向李白提出愿扬韩公之遗美,李白爽快地答应了。

按照李白这个自称''楚狂人''的性格,他是轻易不会写这样的文章。当他得知韩仲卿是大文豪韩愈的父亲且政绩卓著,他很快便写了一篇[[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李白在这篇文章以''德之休明,不在位之高下''破题,先叙韩氏先祖之遗德,继叙韩仲卿任武昌令化民之政。李白在文中高度赞扬了韩仲卿三件勤政廉政的事迹,一是惩治豪强,三月大化。二是择地铸铜,''数盈万亿,公私其赖之。''三是''官绝请托之求,吏无丝毫之犯''。正因韩仲卿的政声,人多怀思。

李白写下这篇文章后,游览了西山,在这里他呤诵一篇[[武昌钓台]]诗后,又背起行襄远游去了。

他走后百余年,一个疲惫的身影悄悄躲进了西山。这个人,就是后来隐居西山达二年之久的唐代诗人元结。(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元结本为北方鲜卑族人,他刚刚考起进士不久,就遇上了''安史之乱''。史思明进攻河阳时,他愤而组织义军抗击,保十五城。因战功进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节度判官。宝应元年,元结开始厌倦战乱和官场争斗,乞免官归养老母,从此举家迁入西山隐居。对于元结来说,西山之隐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高峰。在这里他先后写下[[杯湖铭并序]]、[[殊亭记]]、[[广宴亭记]]、[[退谷铭记并序]]、[[县令箴]]等脍炙人口的散文,还留下[[樊上漫作]]等十数首清新隽永的诗歌

元结住在西山脚下杯湖岸边的一片岗地上,他在[[樊上漫作]]一诗中写道;''漫家郎亭下,复在樊水边。去郭五六里,扁舟到门前。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四邻皆渔父,近渚多闲田。且欲学耕钓,于斯求老焉。''在这里,元结谢尽干进之人,每日过着耕读相伴的生活。除了与当地农夫喝茶聊天外,与外界唯一接触的是巳黜武昌县令孟士源。他曾在[[招孟武昌序文]]中写道;''为人厌者,勿泛杯湖。孟士源尝黜官,无情干进,在武昌不为人厌,可游退谷,可泛杯湖''。故元结与士源意气相投,互为知己。他俩常常一起闲游山水,饮酒赋诗。元结茅舍附近有一小山谷,他与孟士源常游此谷。为此孟士源雅称此谷为''退谷''。元结大为感慨,他在[[退谷铭并序]]一文中写道;''谁命退谷,孟公士源。孟公之意,漫叟知焉。公畏漫叟,心进迹退。公惧漫叟,名显身晦。公恐漫叟,辞小受大。于戏,退谷独为吾规。''

然而,自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以来,晋唐隐士之风相沿成习。有为名而隐,隐而扬名者。有为利而隐,隐而获利者。有身隐心不隐,亦有心隐身不隐者。身隐为养心,心隐为养身,身心相隐,真隐士也。孟士源所畏、所惧、所恐,其实皆忧元结身退心不退,身隐心不隐也。事实上,元结归隐西山,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曾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吾岂隐者邪!愚者也。穷而然尔!''在他内心深处,他还是坚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所以,当广德元年朝庭启用他担任道州刺史时,他便立刻离开西山走马上任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元结离开西山的那一年天,时任武昌县令的马晌,为避暑热在西山脚下的江边筑了一个凉亭。马晌邀请元结同饮并请为凉亭赐名,元结当即写下[[殊亭记]]一文,赞赏马晌的政绩与风雅。而此文中元结借题发挥,表达了为官要''才殊、政殊、迹殊''的心愿,这也成为后来元结一生的追求。

元结走后,慕名而来的有刘禹锡、孟浩然、常建、刘长卿、钱起、释栖一、释齐已等著名诗人,他们或泊舟而居,或登山远眺,或感时伤怀,或凭栏长叹。他们留下一首又一首感怀的诗篇,然后又匆匆而去。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33449/

西山文影[三]的评论 (共 16 条)

  • 吃着葡萄唱着歌
  • 心静如水
  • 王鹏
  • 聿铭
  • 晓晓
  • 雪灵
  • 黄小星
  • 荷塘月色
  • 今生依梦
  • 昆仑一刀
  • 龙行天下
  • 雨袂独舞
  • 过客匆
  • 剑客
  • 老党
  • 白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