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爱你所选----我的择业观

2014-03-21 17:51 作者:重来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日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它地上的高楼大厦和城市风貌,而是地下世界。这个“挖地三尺”成就的世界除了见不到蓝天白云和车水马龙,其余的与头顶上的那遍世界一样绚丽多彩。没有尽头的“街面”、逛不完的商场、五花八门的料理店、浓浓咖啡香的甜品屋、敞开式的书店、五彩闪烁的KTV等等,可以说是因有尽有。这一切都归功于星罗棋布的地铁,造就了这样的迭式世界。

坐上地铁,我又多了一份惊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管是坐着的,还是站着的,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本书。戴着眼镜的我木讷地“插”在他们中间,顿时感觉阵阵羞愧。闭目养神是此时的唯一选择。

后来才知道在地铁上看卡通书的人占到很大的比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与他们从事的职业无关,完全是一种好。

在职业的外围培养若干爱好,以丰富人生的色彩,缓释工作的压力,不刻意地将爱好与职业的选择挂钩是日本人的一种生活观。如果把职业比喻为餐桌上的主菜,那么爱好就是餐桌上的甜点,缺少甜点的宴席是不完美的。同样,缺乏爱好的人生是单一和青涩的。

当今的学生都是完美主义者,“她们用事先选择好的彩笔描绘人生蓝图,用设定的颜色着色,先画蓝天,再画院子,笔笔分明,”几乎每个人都希望第一份工作就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爱好捆绑在一起,“先结婚再恋爱”的择业观念很少有人会接受和愿意去尝试。

这使我想起了不久前,在报纸上读到的一对73年前结成连理的九旬夫妇离世的感人故事:姚姓老先生看着热气腾腾的稀饭,动了动嘴,却怎么也吃不下去了。看到老伴突然禁食,原本每天还能正常三餐的陶老太太竟然也不能吞咽了,老泪枞横的他们只能面面相觑。最后老汉用尽力气对着老伴说:“老太婆啊,我们一起走吧!”陶老太听到了老伴的呼声,但已经不能言语,只能对着老伴眨巴眨巴眼睛,示意同意。不一会儿,老太太就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此时姚老泪如涌泉,呜咽有声,很快也进入弥留之际,一小时后如愿地追随着老伴而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想借这个真实的故事,对站在选择工作十字路口的你作些建议。

“高不攀低不就”在择偶上造成了社会剩男剩女,在择业上就造成了一批“啃老族”。这里的“高”与“低”除了薪水方面外,还指的就是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与志向、兴趣的不吻合。

当天赋和兴趣一致的时候,不要有任何犹豫和寡断,它就是你的最佳选择。这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分,成功就躲在你看不见的云层后面。

在特长和爱好不一致的时候,你应该首选有利于你长项发挥的工作机会。李开复在谈及如何提高自身演讲能力时有过这样的心得:“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些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对那些我没有兴趣的演讲题目,我不再接受邀请。”

在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时候,不要太在意大学所学习的专业。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大学仅仅是一个从不同的课目来培养、挖掘、提升你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摇篮,不是培养专家的地方。

例如,数学可以培育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语文可以提升你的理解、阅读、书面表达等能力;化学可以提升你的动手能力。当你工作了以后,就会感到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能直接用到的更是微乎其微,但是大学期间培育起来的这些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在各行各业都是有用的。

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一门课---大概是《物质活性概论》---不是有老师讲,而是由每个学生轮流上讲台给学生讲课。我记得我讲的是第一章的第一节,具体内容一点都没有影响了。但是这个经历至今历历在目。要讲好这一课,我必须加倍认真地去阅读这个章节---然后在图书馆寻找大量的参考资料---将这些资料进行归纳---亲自动手制作PPT---练习演讲。看上去只是简单的一节课,却给予了我多方面锤炼能力的机会:阅读理解能力、资料查阅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受益终生。

这就是许多企业家能够游刃有余的驾驭自己专业以外职业的关键所在。创造电商传奇的“下一个比尔•盖茨”的马云,你能想象到他是一个毕业于普通师范大学,对电脑一窍不通的“外行人”吗?

在还没有发现自己的特长是什么、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时,你应该顺其自然。要坦然地接受缘分安排你的第一份工作,即使不是理想的。你要相信工作能力和兴趣在工作中是可以得到提升和培养的。退一万步说,与公司的签约不是一份卖身契,工作一段时间一旦发现不合适的话,你还有跳槽的选择。

第一份工作的阴差阳错时有发生,不要把它看成是命运的捉弄。我有一位好友,他的想是成为一名画家。但是命运却将他分配到了一家染料厂,做了一个翻三班倒的车间操作工。工作不久,工会发现了他的特长,就将他调到了厂工会做一名文员,出出黑板报和工厂简报。后来还送他去了交通大学艺术系深造。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级画师,他的许多作品被国内外画廊及收藏家收藏。

职业的选择,我不主张以爱好或者兴趣为导向。爱好也好,兴趣也罢,都会随着环境、阅历等变化而有变化的可能。而应该侧重于自己的天赋或者说特长。做到“爱你所选”,也就是俗话常说的:做一行爱一行,再俗气的说法就是“先结婚后恋爱”,也不失为一种择业途径。

上述九旬夫妇的故事,就是先结婚后恋爱典范。他们的相濡以沫应该是在婚后的一分一秒、一时一日、一天一年的岁月中,慢炖熬制成就的,不是凭借着初次见面时的“来电”。他们那个年代应该都是娃娃亲。

不知从啥时开始“来电”变成了相亲男女初次见面时有感觉的专业名词。不知道有多少对青年男女因第一眼的“来电”而步入婚姻殿堂,但是在我身边却有太多的青年男女因为第一面的“不来电”而继续着他们“剩男剩女”的单身生活。

激起男女间的“来电”,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表面光鲜的追求,比如对方魁梧或修长的体形、健康或晰白的肌肤、得体或入时的穿着、酷男或靓女的脸型等,是视觉刺激激发大脑亢奋的一种瞬间感觉。这种感觉就似浮云一样,不说转瞬即逝,可不会长久的存在。站在辽阔的草原上仰望天空,抓人眼球的往往是这些形状各异的朵朵白云。可是,当白云飘逝而去后,你才会发现,才会明白:真正能永驻的美丽是被白云遮住的一望无垠的湛蓝天空。

选择终身的伴侣,追求爱情永恒,将这一神圣的使命建立在“来电”的浮云基础上,显然是极其危险的、愚蠢的、不靠谱的。“来电”的恋人可能是你印象中最难忘的一个人,但不一定是最合适你的一个人。对方的性格、文化、嗜好、有否感恩之心等“来电”背后的厚重的内涵才是你应该去关注的。

对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同样是这样,不要太在意这份工作是否对你产生“来电”。首份工作可以不在一线城市,可以不坐在像样的办公楼里,可以不穿着正装,可以做着自己没有兴趣的工作,可以不是高薪。因为人生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第一份,而是最后一份。既“争千秋,不争一时”。也就是常人所说的看谁笑到最后才是最重要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32363/

爱你所选----我的择业观的评论 (共 8 条)

  • 龙行天下
  • 吃着葡萄唱着歌
  • 春暖花开
  • 晓晓
  • 荷塘月色
  • 雨袂独舞
  • 心静如水
  • 风的眷恋泪的忧伤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