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临汾市关王庙传说

2014-02-27 00:31 作者:花落独留伊人香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西炉村,原叫西庄村,坐落于安汾正北五公里处的一个小山头,是一个风景优美,人口不足五十人的小村落。上世纪60年代大炼钢铁时期,在村子东边建了一个炼铁的高炉,大家都叫东炉,对应地称建在村子中心的另一个高炉叫西炉,久而久之,西炉就成了这个村子的名字。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习惯叫西庄村。

西炉村虽然又小又偏远,但是建村时间比较久远,听老人说村里的郭氏一族原是个大地主,到新中国建国时才开始衰落。正因为如此,村里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传说,在村子里口口相传着。

倒驴传说:

倒驴,方言谐音为“倒泪”,是西炉村一种传统的佩戴饰物,一般为铜质地,做工比较粗糙,有大有小。传说,只要小孩子带上它,晚上就不会哭,能安安稳稳睡个好觉。长大了带着它,眼中不会掉眼泪,就会平安快乐一生。

深袖藏猫:

很久以前,在当时的村子里有一个风俗,认为老人过了六十岁除了吃喝消耗粮食,没有别的用处,于是六十大寿的当天晚上就会被活活送进坟墓。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极其残忍的下葬方式,但在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下,也是为了保持家族活力的一种手段。当然,当时的下葬方式也并不是把人给活活埋了,而是采取了一种相对文明的“群葬”手段。(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说起这种下葬方式,首先是要介绍一下传说中郭氏家族的“公共墓穴”。这种墓穴和后来的土窑洞差不多,只是挖的比较大,比较深,然后里面再挖出各个单独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一个土炕,土炕旁边放一个大碗。当老人过了六十岁,就会被送到这个“公共墓穴”,并且有自己单独的“卧室”和“床”,然后将墓穴给牢牢封住,只留一个比碗大的小口,一是可以通风,二来允许子孙通过这个小口给老人送四十九天的饭菜,算是尽了。等到四十九天过去后,村子里就会把那个小口也给封住,老人也会躺在自己房间的炕上离去。

这种“活葬”方式持续了很久,虽然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诚惶诚恐,但没有人敢于提出异议。

直到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批很大的老鼠,之前村子里没有人见过老鼠,更没有人能够制服。这些老鼠一下子几乎吃光了村子里储蓄的粮食,整个村子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恰巧有一个老人那天要被送进“公共墓穴”,她是在远方嫁到村子里的,在墓穴口她哭泣着对村子里的人说:“我马上就要走入另一个世界了,只是担心村子里的灾情,如果有时间我有办法赶走这批老鼠,可是祖制不可违”。说罢,扭头便朝墓穴走去。就在人们将信将疑的时候,突然有几只大老鼠也往墓穴的方向跑去,接着在听到一声奇怪的叫声之后,老鼠纷纷逃离了。原来,老人在自己的袖子里藏了一只猫,发现老鼠的时候掐了猫一把,猫的惨叫声把老鼠给吓跑了,而当时村子里的人并不熟悉老鼠,也不知道老鼠怕猫。

从那以后,大家都觉得老人并不是没有用处,他们的见识和智慧也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就这样,这个“葬活人”的族规被废除了,养猫的也渐渐多了起来,更重要的是整个村子也有了孝敬老人的传统。

地主藏宝:

据老人说,西炉村的郭氏家族原是在县城附近的一座山上居住的,隶属汾阳王后代,后来为了躲避灾荒和战乱,迁徙到关王庙西村附近的各个村落,当时西炉村属于比较正统和富有的一支。

上世纪初,郭氏家族购置了大量的土地,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地主,同时修建了一座两层石楼,蔚为壮观,被誉为“乡宁出东门第一家”。到四五十年代,由于战争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家族开始衰落,积累的大批财富也销声匿迹,留下的只是后人的种种猜测。

大家比较认同的是,当时家族的老爷子预感到了战争和政策的压力,开始将积累的大笔财富转移。据亡故了的账房先生说,大致有半个月的时间里,他每天都要数三石槽的银元和银两,然后用石槽封装好,第二天早上就不见了,至于被运到什么地方埋了起来就无人知晓了。

有人说,老爷子临走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长子不离西房”,所以那笔宝藏应该埋在西房的下面。然而长孙重新翻修了西房,却一无所获。

有人说,东房的墙上有一副对联:土中生白玉,地内藏黄金,横批是:中英。由此可以推断,那笔宝藏埋在院子的中间位置。然而,偌大的院子被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土坑,人们却一无所获。

还有个算命先生说,只有等到一家之中有三个人属相都为马时,那笔宝藏才会出现,只是至今村子里一家三人属相为马的情况没有出现过。

在笔者看来,那笔宝藏埋在那里不重要,甚至压根就没有都没关系。最主要的是,不要因为想着一暴富而破坏了古老的宅子和人们宁静的生活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24595/

临汾市关王庙传说的评论 (共 8 条)

  • 晓晓
  • 春暖花开
  • 聿铭
  • 心静如水
  • 王鹏
  • 雨袂独舞
  • 昆仑一刀
  • 荷塘月色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