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齐鲁之行-圣城曲阜

2014-02-26 22:51 作者:若尘天津霞客  | 3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山东曲阜,古称鲁县,周朝时期鲁国国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的耶路撒冷”,也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曲阜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圣城”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集华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者孔子密不可分的。

炎炎夏日,当带着一种朝圣者的虔诚走进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曲阜孔庙时,不得不对这座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典范的建筑发出由衷的赞叹。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皇帝下令大修,最终扩建成现代的规模。

这里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让谒庙者满怀崇敬的情绪;庙的主体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遍植成行的松柏,浓荫蔽日,绿草如坪,营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通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子思想的深奥,不由得放慢匆忙的步履,恭敬地前行。

行走在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只见这里陈列着大量的碑碣石刻,是中国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方,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因而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一座座石碑见证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更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

穿过棂星门、圣时门,踏过弘道门,最后迎来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据说宋代时大中门才是孔庙的正门。“大中”是赞扬孔子“中庸之道”,在伦理学上,孔子把“中庸”视为人格完善的标准,把“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标准,视其为最佳尺度,对人和事能够做到不偏不倚,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时至今日,中庸之道还被世人所推崇、信奉。这里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翔集,显得十分幽深。

入大中门,过同文门,远远地就望见院北端拔地而起的一座高阁,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那就是以藏书丰 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这奎文阁三层飞檐,四重斗拱,看上去坚固异常。经过近千年的风霜洗礼,高阁依然巍然矗立在那里安然无恙,供世人凭吊、瞻仰,不愧为我国古代木质结构建筑中的杰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再往前行,一座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的亭下,安放着一块刻有“杏坛”二字的石碑。相传这就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破除了当时“学在官府”的旧制度,开创了因人施教、建立平民教育的新风。提出了“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新的理念。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成为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台湾,孔子的生日被定为教师节

挤过拥挤的人群,上前仔细地抚摸着已被磨得光滑的石碑,对先贤更增添了一种崇敬之意。那杏坛前放置着精雕的石刻香炉,坛侧植有几株杏树。想象着每当初时节,红花摇曳的繁盛景象。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孔庙里的树盘根错节、蓊郁葱茏,行走在这条绿色掩映下的长廊里,轻抚着一棵棵苍桧古柏,聆听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这也许就是在这方神圣之地,除了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之外,也因为孔子的圣荫才使得这些树不会遭到刽子手的荼毒,于是树也充满了令人向往的色彩。

穿过孔庙东面的一个侧门,就来到与孔庙一墙之隔的“孔府”。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现在的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各式建筑463间 ,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最后是孔府的花园,这里古木参天、花草葳蕤,是一处清幽的所在。

来到曲阜,最令人充满敬仰的地方莫过于那片本称“至圣林”的孔林了。这里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占地3000余亩,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

走过两道“至圣林”牌坊,真正进入孔林,刚好一里路,据说是寄意孔子“以礼”待人的思想。脚轻轻地踏在长长的神道上,静静地观看,只见两旁苍桧翠柏夹道侍立,这些虬枝龙干一样的古树多为宋元时代所植。行进其间,有一种触摸逝者之风、探究逝者亡灵的感觉。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墓冢点点,碑碣累累,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漫步孔林深处,饱览林内瑰宝,使人感叹不已。

目光在孔林众多的墓碑中搜寻着,一块刻有“奉直大夫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的墓碑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原来这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的墓穴。他因著《[ft=rgb(19, 110, 194),,宋体]桃花扇》一书面名盛一时。曾为[ft=rgb(19, 110, 194),,宋体]康熙皇帝导游孔庙和孔林,由于他学识渊博,讲解生动而深得皇帝的赏识。

走过享殿,墓地越来越静,游人也越发稀少,即将接近孔子的墓地时,心情越发凝重。在远处隆起的土包前面,是位于南面的其孙孔伋墓。东面为其子孔鲤墓,这种墓葬布局名为“携子抱孙”。当最后站在篆刻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的墓碑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这里长睡着一位老人,他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构筑者,他是东方特有思维方式的引路人。这里寂静沉默而又超凡脱俗。面对这样的一位思想者,千年之后,我站在这里,带着对他虔诚的崇仰缅怀之情顶礼膜拜......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通过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传授,确立了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论。

他是东方的文化巨人,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了人类社会;他用一生的精力,试图创造和建立一个有爱心有秩序的太平盛世;他带着他的理想和遗憾在纷争的战乱中离开世界——孔子,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中国文化的奠基者。如今,一代又一代人继承了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曾经养育他的民族。

在孔子墓的左侧,有一间不起眼的的小平房引起了我的注意,经导游讲解才知原委。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相继离去,唯独学生子贡在孔子墓前搭起草庐,又为老师守三年,前后整整六年一直守候在这里。在子贡看来,孔子是他最为尊敬和爱戴的人,也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所以他会持用比对待亲生父母还要重的孝道来庐墓老师。秉承师德,崇尚至善,这样的师生情谊怎不会让人肃然起敬?

世人为了纪念孔子,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建有孔庙进行祭孔的活动。在大陆,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祭孔活动不断兴起。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目前全球已有近九十多个国家建立了近六百所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拜谒过圣人故里,脑海中还不时闪现出走过这里的点滴印迹,深深地感受到儒家文化在这方土地上深深的烙印。对这位万世师表更增添了一份敬仰崇拜之意。离开孔林时,在摆放的各种旅游纪念品中,一块设计精巧的竹简上,用蝇头小楷刻着《论语》中的部分文字,古色古香,意蕴深刻。其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拿在手中爱不释手,轻轻地卷成一个竹筒,再用两边早已预留好的线绳绑好,仔细地包装起来,恭敬地放进包里,也算是圣城之旅的一个纪念吧。

虽然没有更多的时间把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楹联、碑文、题匾、文字仔细观瞻,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家谱、传说、史料、民俗都还未详细地了解等等,但这些留下的遗憾一定会吸引着来自四方的游人再次前往圣城,驻足、浏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24578/

齐鲁之行-圣城曲阜的评论 (共 3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