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发明

2014-02-26 18:55 作者:向宁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谈发明

小时候我在宁都农村生活,家里有4、5亩责任田,每到耕秋收时节都要参加农业劳动。拔秧栽禾和耘禾割禾样样都干,繁重的农业劳动累得人腰酸背痛和直不起腰。每到骄阳似火,干着干着或到汗流浃背时,我就会幻想,总希望有人或机器什么能代替我劳动。这是我过去的劳动生活,也许每个参加过农业劳动的人都有这种体验。那种体验是痛苦和沉重的,在这种重压下人爱幻想和期望,这种幻想和期望是中国劳动阶级几千年都在做的,也许一天都没有停止。正是这种动机才催生了中国的机器革命,而且这种能够代替人劳动的机器是最杰出的创造发明。只要这种机器被创造出来,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就一直使用它们,因为它们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利益。

第一件作品是龙骨水车。这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灌溉工具之一,又称翻车。据《后汉书》记载,龙骨水车最早在东汉末年发明,直到今天,宁都农村的农民还在使用这种抽水工具。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用燃料作动力的铁质抽水机还没有推广运用,故木制龙骨水车在农村几乎每4、5家农户就拥有一台。龙骨水车分两种:一是靠人力作动力,二是靠水力带动。前者又分脚踏手摇两种,而在宁都农村多见手摇水车。靠水力带动的水车也很少见。龙骨水车的构造极简单,用杉木板制成车床,车床约三四米长,成方柱型,分上下两层,中间用木板隔开.车床内是活动的用于车水的木叶链。当木叶链移动时,就能把底处的水带到高处农田里。每到旱和秋旱时期,农作物缺水,沟渠中无流水时,这时农民就会抬出龙骨水车到河里抽水灌田,以保证农作物丰收。

第二件作品是水碓、水磨和榨篮。水碓在西汉末年就出现了,汉代桓谭的《桓子社论》中有关于水碓的最早记载。在20世纪7、8十年代以前,这些东西在农村还很多见。在机器出现以前,它们是农民加工大米食油的重要工具。水碓在宁都农村俗称车嘴,它由石臼和车轴两部分组成。只要把稻谷倒进石臼中,用水作动力推动车轴上下振动,就能使稻谷脱壳加工成大米。用人力和水做动力的谷碓在农村都很常见。用人力作动力的车嘴设置在村头的小屋中,用水作动力的水碓设置在农田汗上的小河旁。在宁都农村还有一种加工米的工具是砻。砻分上下两层,每层用竹圈黄土做成,砻的上下层相接处钉有很多圈竹牙齿,这些竹牙齿有规则地排列着。当稻谷经过牙缝时,只要用人力推动上层砻旋转,就能把稻谷加工成大米。在20世纪8、9十年代以前,宁都农村水磨很少见,但用人力推动的石磨却到处都有。磨是用来加工大米成粉或浆的,每到过年节,农民家家户户都做米猉吃,因此都要用到石磨。

榨篮是加工食油的工具,在宁都农村,一般一个大队建有一个榨篮。它设置在村口的小河旁,用水力推动,榨篮的构造很复杂庞大,主要部分是碾巢,碾巢成圆形,直径在10米左右,全由厚木板制成,在巢内倒入油菜籽便可加工.加工油料的工具是锅轮,锅轮安在转盘上,转盘用枢轴串连到屋外的水车上。当河水经过水车时,便能使水车带动室内的锅轮转动,只要锅轮在碾盘里做圆周运动,便能把油菜籽加工成油粉,有了油粉便能通过榨篮榨出食油来。榨篮是用直径在2米以上的大木料制成,在树身上打了很大的洞,在洞内放置很多木桩。在榨油时,用大树头撞击树桩即可。

无论水碓、水磨和榨篮,它们都是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也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千百年来,这些农业机械不仅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装点美化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因为只要看到它们的美丽身影,就能为人们带来神奇的幻想和希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24510/

谈发明的评论 (共 12 条)

  • 荷塘月色
  • 剑客
  • 晓晓
  • 聿铭
  • 春暖花开
  • 心静如水
  • 王鹏
  • 樱水寒
  • 龙飘飘
  • 雨袂独舞
  • 昆仑一刀
  • 岁月如歌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