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父亲的自题诗画

2014-01-19 07:40 作者:孙曦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书画理论自古认为“书画同源”。我的父亲晚年书画俱作,传世颇多。“文革”中供职昭陵,钻研文史,体味世情,潜心书画,雄秀人生。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专文史、擅书法、工诗词、喜绘画,创作的画多用自题诗,构图别样,意境深宏。

“淡墨写作无声诗”是唐、宋画家们追求的一种创作境界。我父亲的艺术创作以书法为多,他追求创作境界的“真、善、美”,艺术境界的“精、气、神”,这些思想和意境如果说在其书法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表现,那么在其画作中则散发着更加浓郁的表现气息。

父亲画作习白石之法,南瓜葡萄、老牛雏鸡、农舍草屋,题材多样,笔调简捷,夸张与变形交错,疏密与浓淡结合,追求意趣。画法有时玲珑清秀,有时诙谐若霓,有时朦胧如氤氲笼罩,有时工细如彩描清真,手法多变,创意独特。所题的诗词偶句袭板桥之风,绝句小诗,妙语长联,清新爽朗,不拘一格,酣畅淋漓入木三分,真情意趣韵味悠长,词真语切,立意深刻。诗画浑然一体,观者赏心悦目。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之间自古密不可分。杜甫、苏轼曾为一些画作题诗,为画家的作品增色,从此画上题诗盛行,使诗词成为画作题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自从郑板桥、唐寅的自题诗画出现后,世人称之“诗、书、画三绝”,争相仿效,名品佳作层出不穷。

“三绝”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在当今文化盛世,百花齐放的今天,诗、书、画俱佳的作者更是“遍地英雄下夕烟”,璀璨如星,形成浩荡的艺术大军。

在艺术多元化的形势下,艺术家们各有不同的追求取向,呈现出的艺术风格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成就非凡。艺术的时代性,要求艺术家创新思想、创新题材、创新手法,创新风格。艺术的永恒性,要求艺术家学习传统、研究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艺术家如何在艺术世界中走出自己一条继承与创新的路,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至关重要。继承是立足的根基,创新是发展的生命。画家既要画出精美的作品,绘画的技法到家,还要有精到的书法功底,能够在画上挥毫题诗,更要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诗写得妙,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传画外意,画藏诗中情,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相互辉映,创造静谧、和谐、幽深、恬美的诗画意境。三者皆能乃为上乘,三者皆绝乃为大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善书者亦善画,书画自当同源。书体、章法与画面讲究和谐一致,这是表现形式上的相得益彰,在画面上用书法题写诗词则是诗情画意的进一步升华。宗白华先生曰“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唯有如此,作品的精神、意趣、风格才能浑然一体。这就要求画家高度重视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学养。

我的父亲,不以身居陋室而自悲,也不以地位低微而自卑,他仰以白石技法歉读躬耕,他仿以板桥诗风字斟句酌。他的画,自题诗词与画融为一体,流畅自如,清新洒脱。曾举办过展览,馈赠过亲朋,报刊上发表,同好间交流。被专家们评论,被好者收藏。社会上虽有流传,但要和他的书法作品从数量上相比,还是要少得多。他不期颐当什么画家,也无意在画坛争得一个什么名份或桂冠,但他在“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创作中,其气度宏阔,魄力巨大,胸襟宽广,意念坚定,任人评说。他敢于针砭时弊,敢于班门弄斧,敢于强烈进取的精神是永远要予以传承的。

父亲一生身正气清,骨硬性直,这些在他的文章和书法中多有表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可惜这些绘画作品本来就不是很多,加之散佚,我收集到的就更为稀少。为了使爱好者能够以管窥豹,我将自己手头仅有的照片整理集成小册,以供同好,以飨读者。由于现有照片非专业摄影,质量不等,又无原作重新拍照,所编在册作品难以保证收集数量和印刷质量, 也难以满足阅读者的寄望。但之所以如此,仅求父亲一生在绘画方面所花费的心血能够流传于世,不致湮没,斯愿足矣。

2013年7月7日 咸阳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4846/

父亲的自题诗画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