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谁而活

2014-01-16 15:20 作者:上善若冰  | 3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这段,心情在愉悦中。但总有人不顾及你的感受,隔三差五的搞什么聚会,你找理由不去吧,嘿,真有她们的,总有办法让你非去不可。去就去吧,可每到晚上总是让你带着被伤的心回来。我喜欢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这有错吗?说我孤独。说现在谁还看什么破书,说我一个人满世界的跑有啥意思。我无非是在你们聊得尽兴时没鼓掌,只做了个听者。我有什么错?习惯沉默,习惯做听者又不是现在才这样,是我一惯的习性,你们是知道的呀,我不知我做错了什么?我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我自认绝对可以在很平静的环境下独行。孤独并非是我心情压抑,或是失恋什么的,那种感觉只是空虚寂寞,是称不上是孤独的。真不知我的同行们是怎样理解的。而我的状态,自认是一种圆融的状态,是享受在孤独中的,当我孤独的时候,我的思想是自由的,我所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我的思想一切都源与此处。不管我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我都能让自己安静,我都能自得其乐。有什么不对吗?闲时读些文章叫看破书吗?

我喜欢读散文,尤其喜欢读孙秋先生的散文。就像喜欢品茶和品红酒一样。喜欢那清新飘逸的文风,喜欢那里面淡淡的情愫。读孙先生的散文,总是能让心变得明澈而宁静。我向往宁静的感觉,喜欢安静的生活,安静的心灵。我也需要安静的心态,就像诸葛亮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做一个安静的人,平平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也有错?

在聚会时,在她家找了本文摘边看边听他们聊事,她一把抢过去,说报纸是乱编的东西有啥看头。让我好难堪。你不就是个副厅的夫人吗??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文摘资讯报类,薄薄的几张纸,蕴涵的信息量却很大。在这个“寸秒寸金”的时代里,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丰富的知识是聪明的选择。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报纸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样,无论是学识渊博的学者还是学历不高的人群,都有适合于自己的类型。人人都可以从报纸上获得信息,甚至可以获得改变一生的机会,试问这又错哪了?

我也知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可像她们那样嘴总放在我身上,我心里很不爽。所以我不想参入聚。习于独处。人生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其高深莫测,变幻无穷。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选择会给人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因此我不想与你们计较了,以后别约我便可。

有时生活在某个群体中感觉实在太累。总在思着,何不效仿古人那样,去寻觅一片宁静,给心灵一个憩息的港湾?五柳先生愤世嫉俗衣袖一挥,远离官场的明争暗斗,独自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和宁静;王维笔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特有的宁静。彰显宁静是生活的本真,亲近宁静是一种独善其身的修为。有何不可的?前不久,我的导师来汉晚息聊心时,还垮我不理会哄闹,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是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呢。如此世上还是有能理解之人,我真很感动的。

那晚丁导和政法大的陈导,对我的开导记忆犹新;''做人要学会大气,她讲大气是一种气概。是诗人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感慨;是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旷达;是伟人毛泽东“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气魄。是一种谦虚,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一种修养;是一种宽容,一种力量。'' 她们教导我要学会对不同道人的忍让,看不惯、处不来便抽身,不要与之计较。想想挺对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时若是自由党,就太欠成熟。”言外之意,张扬似乎属于年轻人,内敛似乎属于老年人。古时的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低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或许,张扬属于男子,内敛属于女子吧。我想。丁导讲;你不是过左便是过右,一个阳光的人,适度张扬自己的个性,人生才会绚丽多彩。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张狂往往是幼稚的表现,一不小心,它可能会使你跌入万丈深渊。她讲;''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面对着刘邦别有用意的提问,韩信低头看着棋局,漫不经心地回答。在关键时刻,他不懂得内敛,依然口出狂言。殊不知他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刘邦要灭掉他的决心,张狂使他将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你要懂得在张扬中学会内敛。''那晚真的受益呀。我也没本钱张扬的。

我只知道最初的读书只是在欣赏,而今的读书只为充实自己,想从一种文化角度来俯视自己,俯视自己所走过的路。月上柳梢头,一杯清茶,一本好书,那书香,那茶香,弥漫在的空中。夜是宁静的,一杯清茶,一本好书,能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已。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行远先自迩,登高必从卑。小至一个人的学习进步,大到整个人类登临科学文明的殿堂,其“千里之行”都必须从“足下”开始,都必须从通向“南天门”的“十八盘”的第一个台阶开始。没有书籍阶梯,而欲创造一个科学文明的世界,显然只能是幻想。

有时我在想,人生应像浪花,涨潮时,欢腾起精彩;退潮时,也要留下破碎的美丽。不应像候,来的时候,似穿越林梢的响箭,挟一路风霜;去的时候,洒一路凄婉的哀鸣,带一腔苦思……我要像那船工号子,无悔地穿越浩渺的涛声;也应该如粗实的纤绳,无悔地荡起悠长的悲壮。这一路行来,莫不如就少些欲望,少些获取。正因为背上的行囊轻了,心灵的压力就自然小了,视野才会更加辽阔自由了。

说实话,人活着有时候真的很累,真的很苦。一死百了,在我迷茫之际,我的作家朋友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和开导。亲们可能没注意,我曾在空间接力提问回答;''像诗人''海子''那样。死到底能说明什么?又能改变什么?事后我真的很感动。遥想当年,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声喝彩,于是钟子期便成了俞先生的知音。高山流水,连绵不断,千古传颂着一曲真挚友情的赞歌。恩赐是一片照射在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而鼓励和喝彩比恩赐更为重要,精神的鼓励能够感染激励着每一个孤独无助的人奋力前行。甚至留住了生命。哪天,水已逝,人亦亡,弦断有谁听。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之花也就随之凋谢枯萎了。这也是我一直想写给我那位作家朋友的话。

我在法国时,文佩曾给我讲过一个小故事;”在巴黎的一个广场上,一个街头卖艺者,其小提琴声悠扬悦耳,如行云流水,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一曲完毕,周围的游人纷纷向钱罐里投钱,没多久,零钱已大半罐了,但卖艺人脸上并没有一丝欣喜的笑容。此时,一个旅游者抬起手来动情地为之鼓掌,卖艺人眼里顿时溢出了感激的泪水。不难看出,卖艺者是哲人,他寻求的是知音,是期待已久的精神满足与和谐。在他眼里,发自内心鼓励的掌声比恩赐比金钱更为真挚和重要,因为在掌声中,他感受到了什么是满足,什么是自我价值。”

随心而扯远了,还是回到前面的话题吧。我觉得,孤独和幸福一样,那也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更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孤独有时候也是一种财富,人只有在孤独时,心才会真正安静下来,才会更加理智。孤独不苦, 孤独并不寂寞,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我知道,始终有一天,它会在我的额头上添上淡淡一笔……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4306/

为谁而活的评论 (共 3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