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飘行中升华

2014-01-14 11:21 作者:上善若冰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飘行中升华

认真的读完孙秋先生的《沿着铁路飘行》,深深的被那些文字感慨打动,虽然文中某些篇章略带偏激固执,话语也有冷幽默的意味,但文中处处却孕育着激烈的感情。今又在新浪博客中,在《柳色原地》和中作散文中搜索到更多的文章。初看孙先生的《沿着铁路飘行》,读第一遍时,只觉得有一点点辛酸,数日后再看,泪水会随着篇章情不自尽的流淌,如;《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一个农民的最后岁月》以及《父如山》读来让人痛彻心菲,摧人泪下。(因我也是失父痛之人)我读文不喜欢流水账裹脚布那样的文章,那对我这个读者来说没有意义,我不可能透过一篇无聊的文去看,然后还要勉强自己去为这种热情捧场。在孙先生的文中,我看到的是他在沉默、孤独中的奋进和独立。那份绵绵不尽的乡愁,那种流浪路上的感觉与感受,真让人读来无法释怀。

一个作家能把他的思想准确的传播到读者身上,让读者深深的被打动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传播思想的真实性,现在有很多作家的思想总是被误读,这不仅是作家的悲哀,也是读者的悲哀。孙先生本就是资深记者,我所感触是;有的时候,作家也是记者,记者也是作家。二者是相同的,很好的将这两者的身份融合在自己的身上。孙先生做到了,从其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情怀并不是每一作家都能做到的。可叹若冰笔拙写不出这份这骨形,可喜的是今在网上无意间找到一篇由作者:午品茗;2010年03月05日09:43写的一篇《在飘行中升华》的文章,我好感动啊,我心中想说,想写,想表述的文字,但苦于文学水平有限不能表达的,在'' 午夜品茗''作者的文字中全部的感受到了,真的好谢谢这位友人的。下面我把'' 午夜品茗''写孙梦秋老师的这篇文章还原于我的好友们阅读和若冰一起共赏美文,在此若冰先谢谢所有分享此篇的友友们!

2010年03月05日09:43 作者:午夜品茗

《沿着铁路飘行》是林西/林夕/孙梦秋(下称林西)的散文作品集。是作者十余年飘行生活的写照,渗透着作者生命的体验。读者在获得人生启迪和华瞻知识的同时,一份沉重也是挥之不去的。于是就想读下去,想读到最深处。

林西是记者。是黄土高原的一方热土孕育出的知识性游子。做记者的特殊工作性质,使他常年处于一种飘行的生活状态,也造就了他善于观察、思考的性格。他的飘行过程也是他心路跋涉的过程。飘行成了一种宿命。飘行在思考、沉默中升华出一种责任和道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部作品倘若能让读者感觉到他所叙述的那些岁月、晨昏,感觉与感慨,好象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让读者随作品的文字进程而喜怒、歌哭,使读者从中体味到文字意蕴的升华,并在升华中进入一种精神的净化境界。这样的作品就堪称艺术之佳作。林西的《沿着铁路飘行》一书正是如此。

那么,是什么开启了他窥望人生的天眼、肩负责任和道义呢?他在本书的代自序中这样说:“我的父亲,一个生活在底层社会里,受尽了罪,吃尽了苦,最终又在土地上磨蚀完一生光阴的中国农民,用他的死,升华了我的生命,我的文学!他让我幡然醒悟,一切作家,一切文学,如果无视大多数人生活的悲惨状况,无视弱势群体的生活真实和心灵真实,那就不是真正的文学,真正的作家。它成为我的感情,我的阅读和写作,我做人做事的终极坐标。我愿意在对父亲无尽的思念痛苦的折磨中,思考,写作,沉默,生活... ...”于是从这些血脉亲情,百姓情怀中便升华出一种思想。在飘行中的思考,使思想更富血肉和生命感,并随时可以在思想中触摸现实的脉搏。

说到血脉亲情,还体现在他的《一个农民的最后岁月》和《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父爱如山》等诸篇文章里。对父亲的追念是那么深、那么重、那么痛,感人至深、摧人泪下。语言朴实沉重,甚至沉重得让人想哭,想以流泪来洗尽伤口、来祭奠生命里曾经拥有的爱和痛。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父亲、对于贫穷,对于不公平的反抗描写以一种痛楚的挚朴的情感力量让人难以忘怀。这些虽然在我心里烙下了印记,我却始终找不出确切的语句来描述他追念父亲的那种切肤之痛,因为这个世界上最真切最切肤的感悟都是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只好一任泪水跟着他的文字流淌,然后,把要表述的感受统统归于悠远深邃的人生况味中。刻到岁月的深处。

一个历尽了磨难、痛苦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的胸中一定藏有从痛苦磨难中提炼出来的珍宝,这些珠光宝器会驱动其制造出很多惊叹和刮目相看。这些在他写乡土乡情的文章里面均可体味。比如《家园》、《窑洞前的山丹丹》、《塬上的记忆》等。那种对乡土的至爱深情、眷恋不舍,好象乡土是一樽陈酿,又苦涩又甘醇,有一口饮尽的不舍,又有浅尝辄止的不尽意,开心了想它,不开心也想它。贫瘠的乡土是他永久牵挂,黄土高原是他身体与心灵烙印上永远抹不去的胎记。于是乡土就成了这个飘行着的离乡人的难解情结。那份绵绵不尽的乡愁,那种痛也揪心爱也揪心的感觉与感受,让人不能不静下心来倾听他在《沿着铁路飘行》中对乡土乡情的深情诉说。这诉说没有大锣大鼓的热烈与张扬,犹如一管洞箫,时光喧嚣听不见,静夜听见又忘不掉。于是我就懂得了乡土的不可替代。对于飘行着的有思想的学问人,乡土永远是思想和学问的灵感源头。这些思想和学问于林西必将返回到乡土中去,去拯救那些在田野中呻吟不已的本土文明。

林西是一个沉默的人,而沉默恰是他华美的外衣,罩着他的苦闷和孤独。他在苦闷和孤独中努力作着独立自由的发展。离开了故土家园,但是他没有辜负故土。他不断地为平民呼吁为百姓奔走。他在真理和良知的“怂恿”下追慕着一种冒犯“规则”的生命状态。在他的人格结构深处,藐视一切虚假的成功,藐视那些早已被开除人籍的鲸吞民脂民膏的虎狼之辈,以一种救赎的信念笑傲一切空洞的名位。

他在《为什么流浪》一文中有这样的感慨:“10年的流浪中,每当心灵遭受伤害,或者疲惫不堪的时候,我都会向自己要一个流浪的理由,一个当初离家出走的合理解释。”这个理由在同篇文章中就有了解释:“10年的流浪让我习惯了寂寞,深味了寂寞的渊博和深沉。那大海一样深沉博大黑暗的寂寞呀,让我看清了生活的另一面,读懂了我的背叛,我的故土家园,我的过去了的岁月和苦难。使我在更高的层次上沉思默想生命的意义和本质,探求生活的底蕴和价值。梭罗曾经悲怆的问过,我们究其一生,究竟为谁而受奴役?为生活?为欲望?为生命?抑或是……”于是就让人懂得了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和行为都来自于对现存世界的怀疑。思想是被现实逼迫出来的,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向壁虚构。

背叛是一种扬弃。沉默是一种美丽。

人类只要还崇尚思想、崇尚文明,书籍就有它的地位。一部好书定当引发必须的思想、行为。历史上凡有变革的时刻,往往产生反映当代形势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时代承担着特别的责任和道义。

一部好书或许让人一生都读不完,那么,你就不能不对其敬重和臣服。

附:林西/林夕/孙梦秋先生是白鹿书院的作者。早在书院读林西先生文章的时候,就想写关于他、关于他文章的文字,只因我的能力离我想达到的太远了,因此便不敢贸然。今小恙初愈,心情也较好,又有窗前明月枕边书,这就很惬意了。再读那些文章一些感慨不免摇曳不休,于是就写了以上文字。虽文不尽意,好在我的心是真诚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3693/

在飘行中升华的评论 (共 8 条)

  • 昆仑一刀
  • 晓晓
  • 雨袂独舞
  • 荷塘月色
  • 沉睡的水
  • 今生依梦
  • 上善若水
  • 昨夜星辰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