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泾水潺潺润关中

2014-01-14 07:28 作者:孙曦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泾水潺潺润关中

—— 从郑国渠到泾惠渠的水利文化

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首开泾河水利工程以后,历代沿袭,先后有汉白渠、唐郑白渠(又称三白渠)、宋丰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广惠渠、清龙洞渠和近代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泾惠渠。使泾河在我国历史上成为修建水利工程最多的河流。这些水利工程润泽着关中腹地,潺潺泾河流水润泽着关中,造福历代万民。从战国郑国渠到今泾惠渠,历朝历代在泾河修建的水利工程多达十多项,此举使得这里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变了陕西关中地区的经济面貌,也带来了这条古老渠道水利文化的历史变迁。

一、贯穿国统一的思想主线

战国末年,群雄争霸,韩国为阻秦东伐,遂用“疲秦之计”,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韩国“疲秦”之计败露后,郑国以“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的道理劝说秦王嬴政,秦始皇也以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姿态接受郑国所说的道理,继续任用韩国水工郑国修凿郑国渠,一如既往支持,后历经数十年,郑国渠修建成功。郑国渠渠首位于现泾阳县上然村泾河出口一带,属低坝自流引水。拦河大坝,以小砾石、黄土及黑土混筑,全长2650米,基宽150米,顶宽20米,高6-8米。渠道工程,《史记·河渠书》记载:“并北山,夺注洛川三百余里,欲以溉田”。灌溉面积四万余顷,约合今115万亩,粮食产量提高到每亩一钟(六石四斗)。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郑国渠从而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密切地联系起来,带上了深厚的政治文化的烙印。

西汉定都长安,关中成为西汉政权的中心,是军队、拓边的大后方,肩负着提供粮秣的重任。因此,西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的需求,在关中广修水利工程,以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当地粮食产量。短短的几十年,就修成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大批农田水利工程。汉白渠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动工穿凿。这一工程由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和主持。渠道在郑国渠南面,历史上与郑国渠合称郑白渠,经池阳(治所在今泾阳县西北)、高陵、栎阳(治所在今临潼县东北),注入渭水。长200里,灌溉郑国渠所不及的4500余顷农田。白渠建成以后,谷口、池阳等县因为有郑、白两渠的灌溉,便成为不知旱涝的高产区。白渠发挥的作用时间最长,一直延续到唐代,经唐代改造后命曰三白渠。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为汉、唐帝国巩固政权、扩张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值得一提的是汉、唐时期水管体制,在西汉时期,武帝二年初置水衡都尉,设有都水丞,建立了水利专管机构,这是我国最早的灌溉管理机构。加之倪宽“定水令,以广溉田” ,形成了我国最早的灌溉管理制度。唐时的水利管理机构除中央设有工部尚书,下设水部、都水监和河渠署外,地方还设有河堤使者。并制定了全面的水利法规《水部式》,其中对灌溉制度、轮灌顺序、用水管理有严格的规定。

宋、元、明、清四代,关中的政治地位下降,但确一直是中国封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是封建政权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农业经济的鼎盛时期,这里仍然是君主们繁华一的乐园。宋朝在此集中建设三白渠,改建三白渠的渠首,并更名为丰利渠。元、明、清各代,引水渠口一再上移。分别修建了王御史渠、广惠渠和龙洞渠。据有关资料记载,溉田面积都在8000—9000顷上下。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我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斤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泾惠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李仪祉泾先生一生忧国忧民,致身于反对封建、反对满清、反对军阀的爱国事业。泾惠渠是李仪祉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实践。他曾在民国十七年回复赵天玺的信中说:“弟自十一年回陕,乡人之属望愈切,弟心神之苦痛愈甚。荏苒光阴,去我如矢,前后五年终无一事可以慰我乡民者。去年冯公来,注意郑白。弟行谷口,遍告乡中父老,谓锸云抉,不日可期。无如时期末至,终为画饼。于是弟羞见父老。”又曰:“陕西父母之邦,弟何爱于涂山,遂忘泾渭,果当局有兴工之决心,聚集可靠之经费、弟亦不再为局长,但畀以工头之职,畚锸迳施,弟即奋然归矣。”又云:“引泾之事,时局负我,我负希仁。他日于戈载戢,政府有意兴办,尚欲高陟仲山之顶,望小子辈努力成功也。”其对陕西水利期望之切,负责之重,用人之专,百折不挠,矢志靡他,信不可及。为了修建泾惠渠,他先后写出了《考察龙洞渠报告》、《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局引泾第一期报告书》、《勘察泾谷报告书》、《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局引泾第二期报告书》。《引泾第一期工程计划大纲》、《我之引泾水利工程进行计划》、《请拨庚子赔款以兴陕西引泾水利说帖》、《引泾水利工程之前因与其进行近况》、《泾惠渠工程报告》、《泾惠渠管理管见》、《泾惠渠管理章程拟议》、《泾惠志稿序》、《泾惠渠碑跋》、《泾惠渠锡名记》等大量报告和文稿,字里行间充满着思乡爱国的心情。为了建设泾惠渠,他深入工地,专门在社树村购房置业建立水利会馆。渠成有多次视察泾惠渠工程和灌溉情况。一片赤诚爱国之心可见一斑。

二、发挥了巩固农业基础的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引泾灌溉,历史悠久。秦时郑国渠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粮食产量提高到每亩一钟(六石四斗)。使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据《史记》记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当时,国都咸阳人口约120万,关中一带特别是渭北的几个大县,粮食生产不但要供给都城的人口,还要供给许多重大的工程需求,如秦在北方筑长城,在甘泉(今淳化)修直道,在渭河南建阿房,这些粮食供应主要来自郑国渠所灌溉的泾渭大地。汉代都城长安地区,粮食产量也主要依靠白渠。由于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粮食产量大有节余。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期,以关中为基地,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疏通渭河漕运,关中的粮食与全国各地互济,使唐王朝的统治政权更为巩固。元、明虽然建都北京,但元安西王府、明秦王府均设在西安,关中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并未下降。今天的泾惠渠经过多次的改建扩建和挖潜配套,从当年的灌溉面积64万亩增至145万亩,渠首引水能力达到46立方/秒。灌溉了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五个县区,使这里真正成为《诗经》上所说的“膏腴之地”。千百年来,泾河水持续浇灌着这里的土地,旱涝保收,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誉。

三、凝结了劳动人民科学智慧的结晶

郑国渠到泾惠渠是中国水利科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我国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西周时期已经开始。当时只是利用河水,以简单的自然挹注方法进行溉田,还不能修建较大的水利工程。劳动人民在同自然界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掌握了修建较大的水利工程。如战国时期,“西门豹引漳溉邺”,使魏国的河内之地很快富强起来;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使巴蜀之地成为天府之国。而郑国渠从渠首的设计、拦河堰的筑造、引水渠和干支渠的增修、截断小河的“横绝”技术,配套成龙,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灌溉工程体系。这是我国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开端,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发展到的新水平,在我国乃至世界古代水利史和农业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932年兴建的泾惠渠,是在李仪祉先生主持下最早采用现代先进的水利技术修建的。由于近代人们能够应用坚固的混凝土建筑技术,在泾阳张家山建混凝土滚水坝一座,凿隧洞引水入渠,使渠首渠道具有很强的抗冲刷作用。在引水渠末端建淀沙池、退水冲沙闸和进水闸。排放渠中过多的水和沉淀下来的泥沙,放清水入渠。在灌区修建灌溉渠道,改造旧有渠道,拓宽浚深,共修灌溉干渠、支渠370公里,灌溉泾阳、高陵、临潼等县农田59万亩,成为当时陕西省的最大灌区。泾惠渠是我国近代水利史上的创举,是陕西乃至全国的骄傲。如今的泾惠渠,以科技求发展,新建渠首大坝,衬砌渠系工程,修建西郊水库,利用水力发电,实行科学管理,为关中及陕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都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2010.12.18.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3597/

泾水潺潺润关中的评论 (共 7 条)

  • 晓晓
  • 雨袂独舞
  • 昆仑一刀
  • 荷塘月色
  • 苍石
  • 北方的河
  • 上善若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