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雨中谒中山陵》

2013-12-24 17:43 作者:依岸观涛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七月正值汛期,长江流域的水很多,连续的下雨已经给江南的一些地方造成了水灾。我从武汉乘动车到南京,天气便由晴转雨了。踏上了南京的街头,眼前便是小雨沥沥,我虽然打着折叠伞,但脚上的鞋很快就湿了。考虑到雨天不便出门办事,便立定主意去瞻仰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北郊的钟山上,是毛泽东当年“钟山风雨起苍茫,百万雄狮过大江”的所指地,从市中心的新街口去还有一段路程,因不知道公交的状况,于是扬手打车前往。“的士”司机是个中年男子,他很愿意跟乘客交流,一路上他都坦诚地发表对社会和民生的看法。他非常赞许国父孙中山提倡的“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并沿途给我介绍为建中山陵而种,那绿盖如荫的法国梧桐,这种苍劲的大树屈指算来已有七八十年的树龄了,现在看去却格外的挺拔。这在别的地方是很难看得到的。

到了靠近陵园的路口,所有的车辆都禁止通行,于是我付费下车,跟着游人朝着标牌所指的林荫道行去。

到了陵园门口附近时,便见游人已经擦肩接踵,商店和食肆招呼客人的声音已不绝于耳,颇是热闹。由于中山陵是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入口处已经不收门票了,此时亦见到有几个学生团在导游的带领下边讲解边向陵园里面行进。而这些孩子们的脸上似乎已经少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庄重。我也顶着毛毛细雨跟着三五成群的人们向里走去,行至门内不远处,中山陵的牌坊就出现在眼前。据说牌坊上刻着的“博”二字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手迹。

依山为陵是中山陵的建设特点,站在牌坊入口处,向高处望去,只见重叠着两座貌似城门、顶上盖着蓝色琉璃瓦的建筑。前面的那座便是陵门,后面远处的高坡上的便是中山陵的祭堂,其雄伟的气势,让人仰止肃穆。

中山陵的建筑规格是很高的。从牌坊通向陵门的通道上,地面铺着平整的花岗岩石板,道的两旁种着两行特别苍翠的长青树。问及旁人方知,那树就是有名的喜马拉雅山松,是建陵之初从印度进口回来的,取其万古长青之意。由于其品种稀少和极具观赏性,它被选为南京市的市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行至陵门前面,场地略显开阔,好些人步行至此便放下雨具肃立鞠躬,观之原来“天下为公”就刻在陵门的上方,而这耳熟能详的几个大字,或许是中山先生那理想社会的道德观,而这种道德观,在历经百年岁月后,它仍然可以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其语言简洁而意义深远正体现了先生的伟大所在。

陵门之后紧贴着的就是碑亭,碑亭记载着国民党为中山先生立碑。

过了碑亭,就见屹立于高处的祭堂了,从这里向上攀登,要经九个平台392级台阶。九个平台是借喻佛教九级浮图之最高礼数,而392级台阶其意是代表当时中国三亿九千二百万人民,这就是设计者的用意所在。由于梯阶很陡,上攀的人们只能顾履拾级而上,只有当你登上了最后一级台阶后,你才能抬头往上看。而此时陵墓的祭堂已经矗立在你的面前,祭堂上方“民族”“民生”“民权”几个大字就自然映入你的眼帘。它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三民主义”,它代表着孙中山‘民为重,君为轻’的治国理念,他和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主张是相通的,中国共产党人敬仰孙先生的原因应该也就在这里吧。试想一下: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如果忽视了民生,背离民意,它肯定是得不到民众拥戴的,可谓“国之命,在乎民心”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孙中山对国人的贡献,首先是推翻封建建立共和。因为那时的满清政府积怨积弱已深,国家饱受列强的欺凌,割地赔款屡见不鲜,若大的国家已经成为真正的“东亚病夫”了,如不进行社会变革,振兴国运,国家是没有出路的了。我们且不去说孙中山当年革命的坎坷和艰难,而当时的辛亥革命确实给人民带来了希望,他那重视民生的政纲,是深受人民欢迎的。听说他在弥留之际求葬于紫金山为的是不忘辛亥革命,以激励同仁为理想社会去努力奋斗。然而,在拜谒中山陵时却让人联想起武则天的陵墓“乾陵”来,乾陵那里竖着一个上百吨重的无字碑,对于此碑,人们历存猜测:是此碑本意不刻字而让后人来评说功过呢?还是在天子驾崩之时找不到合适的文字呢?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细究一下,其实树碑这种事情看起来简单,但它做起来也是很难的,特别是为自己立碑就更难,说差了你自己不干,说过了后人又不依,而且它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不然的话有字乃至无字都是一样被人们所遗忘。然而,在日历翻到了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孙中山所提倡的“三民主义”却仍然有着其现实意义。因为离开了民族就谈不上抵抗外侮,就谈不上统一;没有民生就谈不上治国;没有民权就谈不上人民的主张。为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先生的远见,这也许是人们络绎不绝来此瞻仰的重要原因吧。

我怀着虔诚的心情,在祭堂向孙中山的雕像作了个深深的鞠躬。

拜谒中山陵,很自然就会想起先生生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教诲。虽然,现今的中国社会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它的进步和发展还有待于后人之不懈的努力。因为一个民族的复兴,是一个跨时代、跨世纪的工程,它要通过好多代人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因此,作为民族一分子,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中国的社会才能走向灿烂辉煌的未来。

祭堂外的平台,是中山陵最高的地方,其气势“前临平川,后拥青嶂”,有人冒着细雨站在那里瞭望,有人则在指指点点,似在解读着什么。我站在平台上居高而望,只见一些导游正在招呼着自己的团友离去,人群所到之处都打开了雨伞,看上去宛若无数朵硕大的彩花,这些彩花它疏密不一的散落在整个墓道之上,它掩映着人群安静的从低处缓缓上来,继而又顺着石阶慢慢的下去,它显示着那种肃穆和川流不息的的美丽,真是平素难得一见,此刻,它真正成为了中山陵景观的大特写了。

雨,始终没有停。它下得粉粉的,毛毛的,整个钟山似乎都被它的温润所笼罩。我打着伞,迎着这柔柔的雨,随着离去人流的涌动,双脚轻轻拾级,不觉之间也融入了那七彩的花潮之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08243/

《雨中谒中山陵》的评论 (共 7 条)

  • 春暖花开
  • 荷塘月色
  • 晓晓
  • 婉约
  • 剑客
  • 海虹
    海虹 审核通过并说 喜欢!欢迎来我的空间!
  • 飘

    欣赏。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