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良溪古村

2013-12-06 16:57 作者: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良溪古村

2013.饶

隐约中记得:我曾不经意翻看什么报刊,见到”良溪村”的字样,但我是随手翻看过去了。多年后,我又无意间从媒体看了一些良溪村的故事,大约是说:这古村是宋朝始建,历经近千年,至今仍保存良好,如此这般,云云,还有一两幅图片,是些石牌坊、青砖屋及石板小道……

我对这些颇有点兴趣。在周围老区是常可见我的踪影------我以为是大同小异,至多是聚集、多一些建筑物而已,不像其它的零星一块一片,以致于又被拆除的命运!哎------想那儿时所住老区,何等气派,何等意趣!回去再望,只有嗟声叹息相伴,哎哎,我的小伙伴吕丁丁的青石小园、阿启家的铁花阳台、我的古屋课室、有图画的小院墙壁,还有下时从鱼嘴吐出的流水……

计算之下,良溪相距我家不甚远,不必三、四十里吧!只是地图并未表示太清楚?我决计走一趟,-------”人力车”载着我绕过小镇的闹市,又走了一段田野村道,俨然旧电影的镜头,停下,掀起布帘,我一脚踏地下,发觉自己已处身在一棵古老的大榕树下,一层层排列的麻石长凳,正对着一片宽大的鱼塘,荫蔽间阳光斑斑驳驳的投在地下,坐下看一会,秋的天蔚蓝,倒映在水里,还晃动着暖色的翘角屋脊的影儿!几只白鸭响亮地叫着游来。

门口------哦!没见门口,我又庆幸这里竟未设关收费,一入村口,满是堆着的老砖旧石,残墙边靠着许多的干柴一扎扎,鸡儿随地的走啄。再入去,便是几间青砖老屋的平房,我四处张望,此地的确保留着原始状态,没有人工故作修整的痕迹,连昔日画栋高墙的豪门,如今门前冷落地堆放着弃旧的家具、陶器、杂件,但石质的高大厚实门框,两侧还贴着残红未褪的对联,墙上的浮雕凹凸分明,线条清晰,除了岁月的一层自然旧感,仿佛是新的手工,只是,那古朴精致的好功夫手艺,恐怕是很难再有这样的工匠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蜿蜒起伏的石板路通入村里,两旁有许多门户,也有多个巷口,这些巷口延伸入去,像迷宫的转折幽曲,没有规矩的布局,几乎都是依着地形,顺着山势而建,前栋座落下去,后栋突起数尺,有的地基砌了数层大石块,整齐的排列,有一米来高,然后上面才是青砖墙,有的基石用红赭色碎石拼砌,很得自然之美了,而两栋之间,往往留着两尺有余的空隙,用灰石造了排水渠,把天水引到另一条渠去。这样的一个巷口入来,便纵横高低的有二、三十户,虽然村口设有看岗,又有碉楼,可谓安全矣!但巷口还有一个门关,是这里二、三十户人家掌管,也许,是每户都有钥匙,随手开关,呵!真是大群居之中的小部落,管理得如此严实,难怪没有盗窃,而邻里的紧密关系,又增加了彼此照应的感情,相对外面世界的人情世态,尔诈我虞,真谓民风纯良,和谐安详,一派人和物丰气象!

从“永安”这个巷门入去,就可得这真切的见识!

这些巷道只有一米多宽,早上的太阳斜照着,东楼的影子,投在了西墙的壁上,印出了瓦顶波浪形的影子,又随时间的推移,印影惭入移动,连天台花栏的倩影,也在墙上婀娜地曼舞了!如果您运气好时,说不定遇上一位阿婆,她会笑吟吟引您入屋内,请您欣赏里面的彩花玻璃窗,刚好阳光透着照过,玻璃窗在地上拼成一只彩蝶图案,真让人惊奇不已,有点想入非非了!

我在巷里乱转,似乎迷路了,跨过刻花凹孔的石槛,满以为可有路行,但设计者给您开了个善意的玩笑,在墙角的转弯处造了一条假道,还故意弄低两石级,而外面是一片水塘,您下了级便自然要转,转入去其实假道是一个阳台模样,您正要生气,却又抬目见到水光潋滟,远处田野沃秀,对面居家的园子姹紫嫣红,美滋滋的一顿视觉晚餐,您来不及称赞,”气”就消融在这”温柔乡”了。

村人的醇厚品性也让人觉得特别善意。往日,我在其它地方幽幽地转,难免让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在这里-----在僻静的墙角或屋后,我随便遇一位阿公、阿婆、阿姐或小孩,都和霭的主动点头、打招呼。一位阿婆在自家门前热情邀我入屋里品尝地道的田家菜。在乱柴堆劳作的一位驼背老公公主动指引名景胜迹,让人心里暖烘烘,久违了的人间真情,不经意间重现,我作似的回忆,心里轻快的飘起来了。

村道有两丈多阔,不少临街的屋门都有五、六级的石阶,上了才能推开木门,那些木门,沧桑的像阿婆的脸,布满皱纹色斑,长久的推摩,钝了蚀了,只有”吱呀”的一声,才可让人想起它其实已尽心尽力了一辈子,而此刻,仍拖着疲惫身子,在风烛残年中依然无怨无悔,直至伴着这老屋永远永远……一棵老熟的杨桃树老远飘来甜甜的香味,熟透了的果实掉得满地都是,在枝间腾跃。这是小山上的几户人家,有一户已搬到了别处,荒废的家园窗结蛛网,旁边的泥屋大柴房倒很惹目,大面积的墙身长年被雨水冲刷,有些剥落,黄灿灿的干泥土露出许多小石块及大沙粒,是这些东西才能支撑着沉重的墙体,傲然挺立一百年、二百年?别看它土墙厚厚的笨拙,它凉,防火性能好,材料易得又省俭,良溪的村人,多睿智聪颖!

木柴堆在良溪是一道独特鲜明的景观,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院子都放靠着木柴,长的短的粗的细的,一捆捆竖着,一扎扎叠着,有的摆在巷边,有的堆在柴房,靠山食山,四周环山,燃料很充足。村人家家户户饲养鸡、鹅、鸭,猪舍随处可见。村子四面良田百顷,种满水稻、蔬菜,山上又果树婆娑……试想:这样的风水宝地,极宜居住,极宜繁衍生息!

水源是任何群居部落首先解决的问题,良溪的水可谓清矣,可谓足矣!遍布的水井,探头望一下,伸手就可匀到水,凉洌甘甜。圆井方井多的是,井径都不大,是出于儿童安全着想么?每一个井,都是一道风景,井旁通常都铺设石板地堂,还有凿雕精致的排水沟,印象最深的是一古宅墙基下,贴着石基处有一口小四方平井,象一个石孔,近看,水较满,井璧还有绿色小植物,这井,小巧玲珑,古朴平淡,饶有趣味。在村主道上走,看似平坦,其实是内高外低的,愈往里走,应是愈高地势了,也许,以前背山上应有泉眼,道旁有一溪沟贯穿门户而过,不到一米宽,浅浅的,有的弯处近两米宽了,赭色的石板铺了底,在雨季,这水多着呢?而端坐溪旁石墩的美村姑,估计应常常蹲在级石处洗衣嬉水,莞尔一笑,逗着一帮童孩嚷嚷不休呢!

道上、巷前、晒谷场,常见到黄狗白狗溜达或懒睡,似乎跟城里豪宅的狗不同,凶恶又叫声扰喧。这里的狗慢条斯理,悠然自得的走路样子,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脾气少了点暴戾,多一点温驯。猫猫呢?也常在巷内游荡,这儿的猫多是花猫,身材都不大,仿佛十五、六岁的女孩,清瘦的惹人怜,一见生人,好奇地瞄您看一会,然后羞答答走开,回屋子里。

抬头看,每栋屋的大门上,多画了花鸟山水画,有的是灰塑灰雕后描了颜色,祥和吉利的题材。即使背后墙檐下,都有精致图案,而前门两旁及上端一排,更是精雕细刻,连下方基石都隐约可见浅浅的凹线花纹。

迂回曲折令良溪村有别于其它古村落,不止,还有高低、延绵起伏,又增添了无穷的神韵。吾国含蓄尚韵的文化精粹,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在祠堂门前的晒谷场经过,绕道到山后,入了一条曲巷,迎面一座两层楼横亘其间,上有一条长的阳台,有点居高临下的威严,正颤颤间,转角又另一番光景了,小步两级,一户人家的门敞着,一对爷孙俩在门前逗玩,小院矮墙探出紫色小花,墙根有黄点小花从石缝迸出,争着显示自身的魅力。又小行石坡,回转几级,右下一条弯路通入另一村区了,左看,欲下几步,便能迎着阳光转入一条窄巷,而正对是一条盘山坡径,逶迤着通入林子的幽深处。此刻,我完全陶醉、叹服了,这因地势而变化的建筑组合,揉合了园林意趣,是那么婉约,那么空灵,那么含情脉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村内还有大事情哩-------是”节流芳”的牌坊,这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牌坊,高约四米,正背分别有”圣旨”和”恩荣”字样,还有”旌表节妇罗门吴氏”,此牌坊不放置当眼的大路,而夹在巷中,真是罕见,而更奇怪的是:紧贴牌坊外还有一层青砖墙,从门外很难看见里面竖着一面牌坊,我也忖猜好一会,怎会两层墙呢?只有走进去站在露天处回望,才知晓呢!又听说是牌坊主人的后代为保护好而建了外墙。

冥冥想着,几个小孩骑着自行车在石板道上玩耍,嘻笑,惊醒了我,仰望重重屋角,层层曲径,我的心恍然间掉到迷雾里去,这古老的村落,着实蕴涵无穷的意趣,无尽的品味,须用好多时日,才能略识一二,而千年沉淀的历史,沧桑的天然雕饰,是我费尽笔墨,都无法完全表述明了!

良溪村啊!无论从那一个角度欣赏,您都风姿绰约,丰韵迷人,若用古诗写您,您就娴静文雅;若用新诗写您,您就婀娜飘逸;我用散文写吧!又怕冗繁少许,在您裙曳间褶多一条皱!-----那么,我用水彩画您,却又只显现您明快一面;我用油彩绘您,只发现您微妙的色光;我用水墨吧,又嫌太幽怨,如何是好:用娟秀的小楷,闺秀气了;隶书呢?古朴了一点;草书吧!太浪漫!都无法完美!------最好,用电影镜头抒情,从朝霞到夕阳,从雨到寒冬,从蓝天到阴霾,一一捕捉,一瞬美妙不遗漏……

天!总会有人这样的痴迷!

……

回归现实。

呵,别看只是一条村,文化底蕴可厚哩!村头的罗氏大宗祠,里面还有图书室,字画室,精美的建筑和庭院。据说:宋朝时罗贵带领许多族人迁居此地,开枝散叶,令此地兴旺起来,本村又很重文化,出过读书人,也有不少人考取功名,甚至当大官哩!据说陈白沙曾为罗氏族谱写过序言,有可能是还有一段亲缘。而传闻的康有为题写山泉水旁亭子的”观化”二字,又为”洒洒水”增添了神秘的魅力,如此多多的人文故事,更令良溪古村遐迩闻名!

这片处身棠下镇偏隅山间的古村落,藏着许多秘密,依稀可见山脚的围村古墙,工程浩大,是保护村子而造,黝黝灰黑老墙,在诉说当年不平凡的事件。从古墙望去,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壮观中又见苍茫。爬上高处眺望,村子在水间田间山间包围着,仿佛是一块锦绣图案。

从数十石级曲折而下,偌大的场子晒满了黄橙橙的谷,瞻仰先人罗贵的塑像,又望一望祠堂侧的深巷,一眼望穿四重门,真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慨叹!绕着村道回到广阔的田间,顺着围村小河,重返来时的古榕下,望着入门的”良溪”大牌坊,我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赞赏之余,我竟试图想象,若在田边种许多桃花,村口空地植一片桃林,连入村小路两边也种百来米的桃树…..那么,明年春雨朦朦的季节,我当驾一牛车,在”伊呀、伊呀”木辘声声里,横笛吹奏,吹一曲《良溪古村》的神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03213/

良溪古村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