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孙中山名字漫谈

2013-11-25 10:08 作者:明山才子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孙中山(1866-1925),1866年11月12日生(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祖籍东莞县,五世祖于明代中叶迁居香山县,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幼名“帝象”的“帝”字,乃亲人为其请求“北帝”神,护佑之意。十岁入私塾读书时,塾师为他起名“文”,取“文以载道”之义。字“德明”;号“日新”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后来,他在香港行医时改号“逸仙”,广东方言中“逸仙”与“日新”谐音。

“中山”之名是在日本命名的。1897年8月由于清政府的通缉,孙中山亡命日本。他的日本朋友宫崎滔天和平山周把他安排在东京的对鹤旅馆暂住。为了安全,在旅馆登记时,平山周想起了想到附近有华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该家族成员中山庆子乃明治天皇生母,同时孙文亦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之举措,于是在登记薄上就写下“中山”二字。按日本的习俗,“中山”只能是性,还必须有个名字。平山周在犹豫时,孙中山接过登记薄,在“中山”后面加了“樵”字。自此,孙先生便以“中山樵”之名,定居日本,从事革命活动。“中山樵”表达了他在充满荆棘的山丛中,大刀阔斧,为中国革命开辟道路的雄心壮志。最早将“孙中山”三字连在一起的是章士钊先生。1903年,章士钊从友人处借到日本人宫崎寅藏的(三十三年之)一书,他连翻译出来,题名为(大革命家孙逸仙),以“黄中黄”笔名公开出版。他在序言中称赞孙中山是“今谈革命之始祖,实行革命之北辰”。在翻译这部书时,由于笔误,将孙先生的真名“孙文”与假名“中山樵”的两个姓连缀成文,写作“孙中山”。该书出版,“孙中山”名字随之传开,天长日久竟成了正式名字。后来孙文改名为“孙中山”了。

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 辛亥革命以后,孙先生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在欧美,孙以其号“逸仙”或全称“孙逸仙”(即英文“SunYat-sen”)而闻名于世。

此外,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孙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是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在遗嘱说到“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为革命而战斗到最后一息。死后安葬在南京紫金台中山陵,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即“国父”。孙中山这个名字永伴日月,熠熠生辉。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99602/

孙中山名字漫谈的评论 (共 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