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瓜片——优雅的缱绻,六安的名片

2013-10-24 07:51 作者:杨意不逢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中华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这样一壶茗茶。它无芽无梗,只取叶片;它清香醇厚,气蕴芳华;它历经千百年的兴衰跌宕,将儒雅徽韵隽刻在岁月印记里,静静的,化成一抹清香。它就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因为形如瓜子状,又呈片状,所以因此得名。六安瓜片产于峰峦叠翠,溪涧遍布的皖西大别山腹地,得天独厚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它不可替代的自然品质。六安瓜片是我国绿茶的一朵奇葩,其色、香、味、形在全国的名茶中别具一格,而它所具有的奇特品质风味,不仅仅得益于先天的生长环境,还有不可或缺的传统制作工艺。经过前人们的不断摸索和试验,渐渐形成了六安瓜片独特的制作工艺,并很好的保存传承了下来,沿袭至今,并且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茶的采摘,在很多的影像中我们都看过。广袤翠绿的茶园里,一个个腰系竹篓的采茶女,俯首前倾,双手飞快的游离在茶树之中,娴熟的技艺让人称赞不已。六安瓜片的采摘,对于成品后的品质与口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好的选材,可以说无法成就经典。上等的六安瓜片是在谷前后进行采摘,它取自茶树嫩梢茁壮叶片,即第2-3片叶为主,至于为什么偏偏是这个位置的叶片,给人感觉像是故弄玄虚的噱头,其实是有它自身道理的。我们知道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无芽避免了炒制后产生的青草味,无梗则是排除了冲泡后浸出的涩感。无芽无梗,简单清爽的外形,继而又保证了其鲜醇回甘的口感。茶树的第 2-3片叶生长基本成熟,介于过嫩与过老之间,从而形成他味厚耐泡,汤色嫩绿清亮的独有气质。此外,叶片的内含物质丰富,具有极佳的理疗保健功效。

采摘过后的新鲜叶片,要经过摊凉、散热、扳片等一系列初制工艺,然后才进行炒锅、拉火的相关制作工艺。六安瓜片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是烘青绿茶中唯一一个温度由低到高的茶叶,叶片的水分含量不断地减少,平整宽硕的叶片也逐渐开始由两边向中间缱绻,顺直细长。颜色从先前的鲜绿变成了宝绿,略带一些褪绿后的暗淡,光泽沉了下来。六安瓜片独特的内卷外形,弥补了它不算鲜绿的色泽,但颜色鲜亮的东西就一定是最好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恰恰是六安瓜片的魅力所在,低调优雅的姿态,欲扬先抑的秉性,总是能让人们为之惊叹。

对于喜喝茶的人们来说,只有认真的用心去观茶品茶,才能体会到六安瓜片卓尔不凡的绝然天韵。我喜欢这个过程,陶醉于这种感觉,这无不是一场涤荡心灵惬意的享受。轻取适量片茶放入洁净的玻璃杯中,用开水高冲缓收,只见杯中的茶叶触水后急速的翻涌,杯口溢出的水汽夹带着置身原野般的自然芳香,仅是一杯茶水,缓缓不绝的茶香就填满整个房间,浸水后的干茶先浮于上层,叶片慢慢舒展开来,舞动回旋,飘然下坠,层层叠叠,叶片也变的鲜绿明亮起来,十分的美妙。杯中的茶水也在不知不觉中上了色,渐然泛绿,水质清爽而没有一点的浑浊,怡人的茶香撩人深嗅而不觉腻烦。吹开尚未沉底的叶片,轻呷一口呡在口舌之中,鲜醇回甘,唇齿留香。入喉置腹,顿觉身心皆润,神清气爽。

美好的事物,自然会受到大众的喜爱。六安瓜片的那一抹绿,那一缕香,早已融入寻常百姓人家。六安瓜片更是多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首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我想这也许是对六安瓜片最好的肯定。家乡能有这样一杯茶,抚慰润泽着我们,哪怕我们走得再远,徜徉在这熟悉的味道中,故乡就不再是回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六安瓜片从深山之中走出,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嗜爱,很大程度归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化后的传播。也很欣慰有着一批致力于六安瓜片生产的企业,颇具规模,为其发展前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茶农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和社会环境中,利益的驱使和引诱,人心的浮躁与贪婪,不免会出现很多问题。我真心的希望,那些将六安瓜片从深山里带出的人们,能够用心对待,用心传承,视如己命,莫让六安瓜片这一中华瑰宝毁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笔行至此,口舌微干,喝茶……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90413/

瓜片——优雅的缱绻,六安的名片的评论 (共 1 条)

  • 剑客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