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关风云

2013-10-17 20:14 作者:巢湖一舟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潼关、山海关、雁门关是我国的著名关陕。它们在历史上演绎着无数震撼人心的故事

东关是巢湖市东边的一个古老关口,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的秘闻?我怀着淡淡的好奇,决定作一次东关访古,试图揭开这尘封的秘密。

秋阳下的东关,只不过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平淡得如一弘溪水,看不出一点关口的险峻。只有那陈旧的老街,还提示着人们这里还曾经有过古老的传承。我试着询问几位当地居民,他们对这里的故事知之不祥,而且与史书记载相差甚远。

我站到镇后的山冈上,向南俯视,弯弯曲曲的裕溪河蜿蜒流过东关脚下,现在通航的裕溪河是宋代的痕迹,并不是当年的濡须水。我的目光沿着东关码头向七宝山方向搜索,中间隐约可见一道土堤。古代濡须水是从锥子山南侧沿着这条土堤流经东关的,这就是东兴堤。

赤壁之战后,曹操留曹仁驻守荆州,自己引军北还。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乘着兵势,孙权在荆州与曹仁角逐,周瑜采纳吕蒙的建议,大破曹仁于夷陵。刘备引兵南进,庐江雷绪率部归降,刘备自任荆州牧,治公安。于是巢湖真正成了三国的交点。北面是魏军,南面是蜀军,东面是吴军。建安时代的巢湖是风生水起,战云密布。巢湖市东边鼓山顶上“吴楚风云”四个字形象地揭示了这一时代特征。

濡须水是巢湖通往长江的唯一通道,东关是濡须水上的咽喉,进可出巢湖,退可保江东。历史上具有“奠淮右,阻江南”的美誉。我们在码头上叫了一条小船,送我们过河,小船摇摇荡荡向古东兴堤方向划去,仿佛把我们带回了建安时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建安十四年,孙权乘曹操新败,亲率十万大军,出东关、过巢湖,攻合肥。但曹营坚固,久攻不克。孙权少年气盛,欲亲率轻骑突击,被长史张紘谏止。曹操又派张喜救援合肥,孙权主动撤军,退居东关。建安十六年,孙权根据吕蒙的建议,临水修建濡须坞,呈月牙形,又称偃月坞。准备与曹军展开持久作战。其实,三国时魏国的实力最强,赤壁虽败,主力尚存,损失的多为荆州刘表的降曹水军。

建安十八年,曹操亲率四十万大军,进攻濡须口,孙权带七万之众坚守东关,猛将甘宁率百余人奇袭,徐盛率部下乘蒙冲小船突入敌阵奋勇杀敌,错其锐气,曹操出师不利,坚守不战。孙权亲自乘船探看曹营,曹军万箭齐射,船一侧着箭过多,船体倾斜,孙权调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两侧均衡,顺利返回。这就是民间广泛流传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后被罗贯中移花接木插在赤壁之战中,罗贯中为了精彩赤壁,却暗淡了巢湖,我们有责任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曹操见孙权气宇轩昂,军伍整肃,喟然长叹:“生子当生孙仲谋”,孙权令人以箭传书“水方生,公宜速去”,又背书“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思考良久说:“孙权不欺孤”,于是下令撤军。宋代姜夔在游览巢湖时曾写下:“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真是绝妙的讽刺。人事有代谢,古今各不同。今天的东关,早已承平日久,一派悠闲。真是“凄凉千古干戈地,春水方生鸥自闲”。

初,孙权任命董袭为濡须督,董袭做事认真,作风踏实,为防曹军偷袭,常常亲自巡湖,偶遇风暴,死于湖上,鞠躬尽翠,死而后已。后来,周泰接任濡须督,偏将军朱然、建武将军徐盛,皆归所辖,他俩以周泰出身贫寒,不服调度。孙权特意赶到濡须口,宴会众将,亲自为周泰敬酒。从前,在宣州时,周泰曾为保护孙权身受十二处刀伤。孙权指着其伤疤说:“卿不惜生命,身被数创,肤如刻画,卿无当初,孤安有今日。”当即授以御盖,众将皆服。

建安二十年,孙权率十万大军,出东关,围合肥。当时合肥只有张辽、李典、乐进七千人守城。张辽不顾曹操密令,反守为攻,率敢死队八百人冲入吴营,直逼孙权麾下,孙权大惊,退避高坡之上,以长戟自卫,张辽叱孙权下战,孙权不敢。后发现张辽人数不多,下令团团围住,张辽越战越勇,两次率众突出重围。孙权攻合肥十余日不克,开始撤军。张辽率部追击,吕蒙、廿宁誓死保驾,凌统断后,所部三百人被围,全部战死,自己身负重伤,孙权策马过逍遥津,可是南端桥板已毁,谷利在马后挥鞭,助马跃过断桥,孙权方才逃脱。上演了一幕活生生的“张辽威震逍遥津”。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亲率大军驻居巢,孙权退守濡须坞,曹军也在七宝山脚下扎营,与孙权对峙,终未能获胜。临撤军时,曹操叹到:“此乃无为之地也”,这就是无为县得名的由来。今天的七宝山脚下,曹军傍山拾级而建的营盘依然可辩。不过现在都种下了葱郁的白杨。一排排白杨剑指天空,仿佛为曹军守护着营盘。

曹操一生叱咤风云,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但始终未能越过东关,所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曹操“四越巢湖不成”。李鸿章分析:“吴长水战,阻湖为国,踞山为固”是比较贴切的。曹操死后,曹丕以曹仁为大将军,于黄初四年再次进攻东关,曹仁自统大军屯跖皋,以其子曹泰率前部攻濡须。时朱桓任濡须督,率伍千人奋勇出击,打败曹泰并斩获两名大将,大获全胜。东关对曹魏来说就是一座铁打的营盘谁攻谁败。东关对东吴来说就像安泰脚下的大地,孙权一离开就要失败。

小船悠悠地靠上南岸,我们终于来到了东兴堤上,东兴堤原先由孙权修建,后来废弃。公元252年,孙权死后,东吴太傅诸葛恪重修东兴堤,形成了连接东关与七宝山之间的濡须水堤防,又在两端筑两城即东关和西关,所以七宝山又叫西关。司马师趁吴主新丧,内政不稳,派胡遵、诸葛诞率众七万攻东兴,诸葛恪将兵四万救东兴。胡遵作浮桥渡水,分兵进攻两城,城高不可拔,丁奉率军及时赶到,突然袭击,魏军争渡浮桥,相互践蹋,纷纷落水,死伤残重,魏军前部督韩琮被杀,韩琮原是吴国叛将,孙权数恨之,诸葛恪随送其首至建业祭大帝庙。这次战役东关和西关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宋人龚相赞到“南北安危限两关”。

七宝山脚下的西关原是濡须水重要关口,后因地形变迁,山口抬高,不能通航。据《舆地志》记载:巢湖东南口有石梁,后凿石通水。江山难改,今天山口的石梁依然如故,听附近老人说,从前石梁上还能看到船底滑痕,这是当年运输粮草的大船拖刮而成。至宋朝时,疏通了裕溪河,东兴堤水道才停用。相传石梁是大属治水时开凿的,这显然是附会之说。从东关到西关,不到两公里的东兴堤,却写满了厚重三国历史。

三国后期,随着西晋北方政权的强大,公元265蜀国灭亡,西晋在长江上游大练水军,顺江而下,绕过东关,直捣建业,“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公元280孙皓投降。但是整个三国时代,东关就像一个倔强的矮人,挡在魏吴之间,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的洗礼,化解了曹魏和司马氏的强大攻势,保住了江东平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真实的三国历史,东关是其完美的注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88774/

东关风云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