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童年家事

2013-09-26 15:09 作者:苏州叶老师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一直认为,生平受父亲熏陶最多,受母亲照顾最多。父亲在学养才能上影响我,母亲在勤劳节俭上为我楷模。

母亲一生勤劳节俭,持家有方,家庭收入不多,总能积谷防饥,有备无患。文革前,父亲工薪达九十二元,是苏州商界私方人员保留工资第三位。但要贴付祖父母大家庭三十元,自己留用二十元,给母亲家用四十元,抚养四个儿子,生活确实不宽裕了。1970年,我们被迫全家下放苏北时,父亲以退职处理,工龄从1956年起算,一年一个月退职金,大约收到1500元退职金,那份高薪就永远消失了。六十年代中期,母亲在平江街道创办邾长巷果品加工场,月薪仅仅15元。因此,母亲从不给我们零花钱。值得骄傲的是,我们读书也从不拖欠学费。五六十年代,同学家境普遍贫困,学校每学期收三元学费五角书费,书费是一定要开学时交清的,学费可以先交一元,以后每月分期缴。老师常常拿出五角钱一张的印花,催学生每月交了贴在一起,做缴清凭证。母亲总是每学期全部学杂费一次交清,以免我们被老师催讨之囧。

我小时候基本没有吃零食的记忆,故我至今没有吃零食的习惯,香烟绝对不碰,老酒没有嗜好,几乎不知个人日常会用什么钱。读小学四年级那会,学校组织看电影《马兰花》,我也不敢问母亲讨钱。正好那天发烧,黯然回家,母亲见我神情不对,就带我去平江路大新桥巷口点心店打牙祭,真解馋,七分钱一碗小馄饨,美味的感觉,永留齿间。席间,我吞吞吐吐,欲语又止,当母亲知道我想和同学一起看电影,马上慷慨解囊,为我解了此忧。

母亲将节俭的家风传给了我。踏上社会后,我在新洋农场月薪15元,可以储蓄5元。七十年代做乡村民办教师,月薪22元,年终另再分红200多元,全部交付家用(因为我们是全家下放)。八十年代工薪不高,我总能每月固定储蓄三分之一交付银行。1981年结婚时,母亲把我叫到一边,语重心长说,“阿壮,你下乡时对大家庭贡献最多,给你一千元办婚事吧”。那时,哥哥只花200元买了木料,替我制作了全套家具,用50元做了当时最流行的立体音箱,用50元做了一只沙发。做一件新郎装50元,买一床羊毛毯50元。最高费用是买回配给的大料床,花去我200元大洋。自办酒席七桌,五桌女方,二桌男方,也不过200元。我生平因善创收节支,所以手头从不缺钱。但必要时,用钱一点不吝啬,这都是母亲教化之功。

人都是从艰难中见甜美,在逆境中练修养的。从小看父母艰难持家,早在心头刻下志愿——要善待父母,尽心尽。所以,父母在农村时,我的收入全部交家庭共用,不留分文。近十多年来,父母所用的水电煤气、电话电视,一应费用,我全部包在自己的账户上代扣。为了老人生活提高质量,几乎所有家电,我都主动买了送去。父亲平时呼唤购这买那,大多及时买了送去。近三年,父亲自理日益困难,请来苏州籍保姆,保姆费用由我弟兄每人承包一年。但愿父母身体康健延年益寿,顺利颐养天年,就是为儿唯一心愿。

我外祖父母解放前就由宁波到上海从商谋生,外祖父是一家店的财务账房,外祖母是资深的水果店营业员。母亲是独女,外公无子,领养族侄为子。八九十年代,外公外婆相继逝去。我随母亲去上海天潼路七五四弄58号处理后事。那时,近四十岁的我,办事精干。跑上海火葬场,注销户口,感谢居委会和相邻帮助等,全部我处理。杭州大舅公也一同来沪处理遗产。或是老家遗风,或是母亲要强,在整理遗物遗产时,她当场拒绝舅公继承外祖父母任何遗产,所有财物赠予养子,由乡下俞家舅舅将俩老安葬故乡慈溪鸣鹤场。上海天潼路七五四弄58号一套石库门正厢房住宅也不愿染指,颇为可惜!2007年后,我们连续多年去故乡祭扫祖父母,当然也去祭扫外祖父母,那时才和舅舅俞承荣以及表弟孟波建波渐渐熟悉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听说这些因故,来自外婆不善带小孩,母亲从小跟杭州太外婆生活,直至成年。因此母女感情淡薄。记得太外婆六十年代初期来苏州,母亲忙前忙后,热情招待,我印象颇为深刻。而外婆直到我十几岁时才来过苏州。以后我去上海住过几次,较长时一次要十来天,文革不上课,我整天游荡在上海街头,就此对上海市区街道布局很熟。工作后,我常与外公通信,觉得外祖父母孤老无依,应该尽心力照顾了,故常寄款接济,多年不断。外祖父写信文字很好、书写也颇好,我至今依旧保存。

学龄前,我们弟兄大多时间跟祖母在养育巷生活。记得常常呼朋唤友,在街上玩得像野人,捡到路边杨梅核,也会敲开来取仁吃。一次,我站在家门口马路中央不懂避让,卡车司机一怒之下拉我上车,一直带到金门外石路上。小叔叔当场看见,在车后狂奔呼喊,车子还是绝尘而去。惊慌中我逃下车,自己摸索着回到养育巷,一路历险,至今难忘。大弟被一辆解放军摩托车撞昏,送医院抢救,竟落下了视神经萎缩的后遗症。小弟年幼,从楼梯上滚下来,脑袋撞出很大一个月牙疤。那时家中大人为谋生计,杂事繁多,对幼儿看护不是太好,一些细节往往会忽略。记得我小弟那时不过如今我小外孙女新卉那么大,食指不慎被石头压伤,妈妈为他包扎,但小儿不安分,总将包扎弄掉,于是用牛皮筋勒得紧些,使之无法弄掉。那几天,小弟一直哭哭啼啼诉说手指“呜哇”,大人忙中出错,也不去及时处理,等到觉察后,去除牛皮筋包扎,小弟的手指已经变形了,估计现在还可以看得出来。

最心悸的大祸还有二次。那年小年傍晚,父母忙着家务,我和弟弟在家门口舞枪弄棒学舞林争霸。弟弟用玻璃球砸我,我用铅丝做的标枪刺他,一个砸一个刺,玩得开心。一个不协调,标枪竟会戳伤弟弟眼睛,顿时血流满面。父母惊慌中急送医院。还好伤的是眼角,父母难免责骂。于是年夜饭就吃不成了。

四年级那年的五月二十日是星期天,有同学约我去钓鱼,母亲不允。我闹着要去,自己找来一双新鞋,嫌太紧,叫妈妈拆去几个线头可以宽松些,妈妈自然不肯,急切中自己用剪刀去跳针脚,用力不巧,竟然直接挑伤右眼。这个损失大了,我右眼瞳仁正中划了一刀,外伤性白内障,幸好仅仅划伤一丝玻璃体,否则完全瞎掉。从此我右眼歪斜,导致脸神经牵连性歪斜,五官不正。小时候被人嗤笑甚至谩骂的经历不计其数,严重影响我自信心,伤害我自尊心。毁容的悲剧,一生深深受伤。所幸,随着我成年乃至渐老。形象反而稍稍好转,聊为自慰。 幼年的我们,实在多灾多难!

(未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83460/

童年家事的评论 (共 3 条)

  • 婉约
  • 苏州叶老师

    苏州叶老师其实像我这样“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年的家事”,是真正的坦诚相告,不是那个时代的朋友,很难理解,是那个时代的朋友,估计会有共鸣的! 至于文字是否有可读性,还待诸位批评!

    赞(0)回复
  • 苏州叶老师

    苏州叶老师在我最近写的20篇文章中,其实只有这一篇是最用心,最触动内心的文章。说的虽然是零零星星的家事,从父母对我的影响,说到对外祖父母的印象,说到我们小时候遭遇的灾难……其实隐射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小市民的实际生活。自己看了也一遍一遍地心动……边看边含着晶莹的泪花!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