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甄嬛传》被批引发的简单思考

2013-09-24 07:38 作者:从心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甄嬛传》被批引发的简单思考

我是一个懒人,平时甚少关注网络诸般现象。对于近日的甄嬛被批且冠之以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的现象也是今天在文艺课堂上才得知,赖于课堂时间有限,畅所欲言有限,讨论不深且与我思考的视角甚有出入。后浏览些许对此的讨论文章,都没有看到我的这种思考视角,故心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只有付之笔端,抒发自己的一点思考,感慨,消解自己的郁闷罢了。

对于人民日报批《甄嬛传》的内容,想必大家都知道。未晓者或不全者,大家也可以上网搜一下,在此,我也就不多赘述了。

讨论一部文艺作品,首先我认为要定位准确。其次再去探讨其表现出的价值观,其内容的优劣,以及引发的诸多影响。怎么个定位呢?我们都知道在讨论一部历史作品或推而广之一切历史事物,都要把它还原历史,使之放入当时的具体历史语境中再讨论。那么对于当代作品,近年来甚至刚刚才被完成的作品,我们又怎么定位呢?一样,我们还是要把它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才能对其“微言大义”,批判评驳。那么这部《甄嬛传》什么创作历史背景呢?

首先,我们在讨论热播电视剧《甄嬛传》之前,必须考虑其源流,那便是作家流潋紫所创作的小说《后宫•甄嬛传》。同样,热议小说之前,我们必须要把握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流潋紫何许人也?原名吴岚,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后任教于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是一个中学教师哦,不是著名或知名的学术专家,也不是一个学者哦。(这里,说明一个问题,笔者不是贬斥作者。我们都知道,作者是无比伟大的,鄙人只是强调身份哦,希冀大家不要误解才好。)其次,这部小说的创作时间是作者就读于大学后期。对于当时的她来说,什么都没有,甚至连作家的称号,除了网络上,恐怕在其他地方都不被认可。故这部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之作,是她人生上的一大跨步。再者,我们思考下,为什么作者会创作出这部鸿大的宫廷系列巨作呢?我想,这与作者本身的性别不无关系,加之后天的文学好,尤其对清史后宫较有研究。再者,我们探讨下作者的创作动机,撇开那些功利性的不谈,与作者的情感抒发,(就好比我为什么要撰写这篇文本一样)宣泄,坚持,执着等也不无关系。但把它上升到指导社会文艺风向的高度,这是作者创作前还是现在都是万万预料不到的。最后,我们看其内容,我没看过她的小说文本,但我完整地看过其改编的电视剧。我想,在思想上,价值观上二者也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基本或俨然就是描写宫廷斗争的小说,其历史题材的史实性不是很高,不是学术著作,只是供大众消遣娱乐的小说文本,以图缓解生活各方面的压力,缓解心神罢了。我想,这也是它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原因,也是被广大受众者欢迎的原因所在。

以上只是简单粗略地提供了以上视角去定位这部文艺作品,肯定有很多视角没有考虑到,还望大家见谅(我想,我更多的是一种提供思考方法)。现在,我们便给这部作品好好地定位下。通过笔者以上的絮叨,我们可以知晓这部作品决不能上升到较高的高度去把握,更不能去希冀它指导文艺风气。如若这样,便违背了其内容,题材,创作动机等作品的本身尺度,也没有好好地去定位这部作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前面,我提到了作者的身份,也算是给作者一个定位吧。流潋紫不是一个学者,大家,只是一个爱好写作的作家。所以你不能要求她这部作品有很高的指向作用,不能对这部作品大加批判,挞伐。如若是一个学者、大家,比之如著名大家王蒙,余秋等,文艺理论界泰斗级学者童庆炳等,写出这样没指导文艺风向的作品,价值观不融于主流的作品,那是绝对地应该大加鞭笞挞伐的。其中道理,我想大家应能了悟,我就不“自讨苦吃”了。

此外,我还想谈谈文艺作品中的“审丑”问题。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作家在小说中便很钟情于这种“审丑”的描摹,大量描写社会上的丑陋和人性的自私,甚至有时把诸多的缺点,人性的丑陋叠加在一人或几人这类主要角色上,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表现甚至过于“真实”。而这类细节的描摹却往往都是点睛之笔,文本中的一个个亮点,故这种细节描写,陌生化的手法,文学艺术的“审丑”等往往是好作品的必要因子。故在其相应的影视剧的改编和创作中,对卑鄙的行为和丑陋的灵魂表现的越具体,细节的精细化,往往更能达到揭露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的目的,在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在启迪受众们积极思考的同时,也带来了数不尽的娱乐。《甄嬛传》这部电视剧便做到了这一点,从形象的人物,演员的技巧,精彩的对白,剧情的跌宕起伏等诸方面都非常的成功,这也是它被如此热捧的原因所在吧。

我们从文化、文艺发展的角度,再来谈谈电视剧的定向问题。一向倡导文化、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便要求创作者是足够自由的,写作视角、题材等也是多元的。要想影视剧的铮铮向荣,就必须允许影视剧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也可以表现和展示“假”、“恶”、“丑”。

通过笔者上述不断地从文艺作品讨论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文艺作品的“审丑”问题及影视剧的定向问题等的絮叨中,我们可以定位这部作品只是娱乐化的小说,与教化无关。那么与之相应的热播电视剧《甄嬛传》也是供大家休闲娱乐的,缓解心神的,这也正是电视剧的功能所在、任务所向。再者,《甄嬛传》不是教科书,承担不了宣传正能量、打击恶势力、教化芸芸众生的伟大使命。故不应该对它大加批驳,冠之以“正风”的帽子。

那我们就值得思考了。为什么在新浪网以“《甄嬛传》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的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网友力挺人民日报对其的批评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民日报提出的批评有很大的合理性,乍一看说的很对。但请各位不要忘了,在谈论文艺作品的前提,首先要给个准确的定位。若抛开这些,对其故意拔高讨伐,正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我在前面反复强调的问题,这里就不赘述了。

其次,在力挺的网友中,些许只注重表象,没有进行深入地、多元化地思考,更多地从表面的言辞去理解了。最后,可能摄于人民日报的权威性,作者的博学性,而不假仔细思考,认真辩解,便投出了那神圣的一票。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不是那些反对对《甄嬛》大加讨伐的网友们就一定认识相较有多深刻,这里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比之如那些《甄嬛》的粉丝们……。

还有一点,我们也值得去简单地思考下。为什么人民日报会对《甄嬛》提出比坏的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的文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含沙射影,以此来批评当下社会。感叹于当下社会诚信的缺失,人际关系的恶化,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堪忧,希冀通过个体的批判来指向风气。这都很好地体现了人民日报的指向性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甄嬛传》只是受批评的一个例子而已。

第二, 作者个体的因素。我看过作者自述关于那篇应《人民日报》约稿,经编辑修改的《甄嬛传》被批的文章的缘由。作者这样说道:“关于犬儒和比坏的话题,我其实在几年前就已经关注过。……编辑希望换成文艺作品的例子,不要用大学生论文抄袭的例子。于是我临时换成了《甄嬛传》做例。由于这样多次拆分,导致文章的观点论述不深入全面……”。正如作者所说,关于犬儒和比坏的话题,作者确实用了大量的例子佐证。比之如对设想当下道德讨论的民意调查,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讨伐,“反反抄袭软件”,作者对性恶论的否定,笃定于环境的土壤等诸多事例。赖于作者对犬儒和比坏心理的痛恨,且是多年的,刻骨铭心的,《甄嬛传》当下的热播,在众多的作品中又脱颖而出,勾起了作者的注意。故《甄嬛传》很不幸地被堵上枪口了。

第三, 《甄嬛传》自身的问题。笔者承认这部作品确实表现了比坏心理,谁最坏,谁才能笑到最后。但若对此作品定位准确,故对乱提高度,大加指责便是嗤之以鼻的。

第四, 都是名惹的祸。俗语云:“人怕出名,猪怕壮。”当然,作品也不例外了。当文艺作品受到人们追捧,普遍接受的时候,问题便出现了。大家都关注,其中不乏学者,大家,故审美趣味及思想差异等便随之而来了。

笔者对《甄嬛》被批现象,甚无惊意,只是没料想到是人民日报这样权威级的报刊。不多赘述,免得事后诸葛之嫌!这里,其实,笔者强调的是人们认识的差异性。笔者也认为既然你甄嬛家喻户晓,其影响不可小觑,其内容表现的向坏心理确实不是太好,点名批评一下也无妨,毕竟提个醒不是坏事啊。不过,请各界学者、朋友们注重节度,点到为止。越之,则于理不合;过之,则于情不通。

笔者说了这么多,所阐释的个人视角,思维大抵也说明了。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文化现象,笔者时而会提出“到底是谁的错呢”这样的问题?我想,错不在作者没有从学者们所呼吁的价值观去写作,不在《甄嬛传》及其改编的影视作品,也不在人民日报的错,更不是撰写批评者的错。那么,错到底在哪呢?笔者认为,错在于一种需要,考察当下社会的诸般问题,社会需要,政治需要,人们需要……又或许,根本没有错可言,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要靠大家去思考了。

以上只是笔者对《甄嬛》被批的简单性思考,不足不到之处还望大家,学者海涵!谢谢!

癸巳年九月二十三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82695/

《甄嬛传》被批引发的简单思考的评论 (共 5 条)

  • 雪儿
  • 雪莹
  • 二民
  • 孤帆鸢影
  • 磬石
    磬石 审核通过并说 被批,那只是向某些人拍马屁而已。希望不要再有人这样,自欺欺人!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