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行散记

2013-09-22 10:03 作者:天歌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北部旅行散记(原创

田效益

一、宁印象

(1)过往记忆

说起宁夏,数年前曾亲送侄女去青铜峡订亲,算是到过宁夏,只可惜脑海里没有存下多少深刻的印象。

那天,我们历经一舟车劳顿,到达目的地已是晚间两点半,看天上是繁星漫天,看地下是漆黑一片、莫辨东西南北,要说身在何方,印象如何,还真是无言。接下来盘桓两日,无奈时日短暂,未曾远游,只能驻足村前的地边上,极目远眺。只见村庄四周地域辽阔,一马平川,根本难以见到山的影子,使人大白天里依然没有方向感。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一行行,一列列,纵横交错,把整个山川田野分割成无数个方块,地里长满了各色的庄稼。居民点都是一色的样式:平顶房,不盖瓦,屋顶上直杵着几管烟囱。高大的门楼是平顶西式的,大门却都是一袭泡钉、门环、烤字瓷砖门楣的中式红铁门。从房子的主门进去,两面都是小套间,屋子里面靠后背墙整个砌一铺大火炕,居然占掉了房子一半的面积,炕洞里有火墙,烟囱直通房顶,烧炕时只用少许柴火,不但不往外冒烟,而且那么大的炕却烧得热乎乎的,不能不说是当地“烧烟”技术的一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以前只知道黄河从这里拐了一个弯,富了宁夏一方水土,故此人称“塞上江南”。这次我却没看见黄河的一丝影迹,实在是没有什么质的感受。

总体上来说,那时对宁夏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地图和书本知识上,心中总是有一种畅游宁夏,感受宁夏厚重的历史,体味灿烂恢弘的民族文化的渴望。

(2)故地重游

机会终于来了。暑期培训刚结束,7月28号下午2点半,受朋友老于、老袁相邀,我们一行五人,乘坐老袁的别克牌小轿车,从崇信出发,一路北行自驾游。第一站就是神往已久的“塞上江南”——宁夏。

刚出发时,天阴沉沉的,闷热的空气里似乎隐藏着意,我心里想着;“老天爷啊,可不敢下雨啊!好不容易出门一趟,可不能扫了大家的兴啊。”不过,想到大家都自备了雨伞,即使下雨,欣赏盛夏时节雨中的大自然美景和城市风貌,也不失为一派特有的景致,心中也就释然起来。

车子一路疾驰,从九功坡翻过柏树原,很快就驶上了平凉北大路。不想天公不作美,竟然真的下起雨来。一时间车窗玻璃上笼罩了一层薄雾,坐在车里边什么也看不见,只有 从“呼哧、呼哧”的雨刷扫出的扇形玻璃上,才能依稀看到车外如丝如注的雨帘,把路旁的树木花草清洗得苍翠欲滴。穿过六盘山隧道之后,雨越下越大,道路两旁的山峰整个笼罩在一片浓雾之中,只能隐隐约约看到松柏树苍翠的影子。所有的沟沟岔岔里的雨水哗哗作响,纷纷向河道中的溪流汇集。真的是山水、绿树作词,雨声、风声和韵,似幻如,美不胜收。正当我们都沉浸在这夏日的清凉之中,感受出游的惬意和悠然的时候,车子早已进入固原市境内。雨停了,风也住了,这儿却似乎是另外一个天地,骄阳似火,燥热难捱,连地里的庄稼都耷拉着脑袋,显得没精打采。这时,心底里又会觉着还是下雨好,在雨中,我们可以尽享盛夏雨季的的清凉与惬意啊!

固原城真美!她的美并不在楼宇高耸林立,也不在湖光山色诱人,倒是街区间宽阔平坦的大道以及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不失为固原城一大别样的美。街道上车流如水,却井然有序、互不干扰;每个小区都是浓荫乍地,繁花似锦,把整个城市都掩映在一片树和花的海洋中,尽显环保型城市的特有风貌(宁夏的各大小城市都是这样的特色)。步入城区,看着这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楼宇,感受着行车的畅通无阻以及满目绿色带来的清凉,真的像是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美丽画卷,既使人为之惊叹,又叫人倍感舒服。此情此景,我们不能不佩服宁夏的领导者们的大气和魄力。

因为着急赶路,所以没能安安稳稳地饱览固原城市的风光,就驱车直奔宁夏首府——银川。

(3)荒漠也是风景

以往脑海里对宁夏的印象,无疑只是书本上的知识积累而已。只知道宁夏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那里有广袤的银川平原,滚滚东流的黄河,碧波荡漾的沙湖,以及巍峨雄峙的贺兰山,还有汉文化和党项文化的精妙契合——西夏王陵,名震全国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典型的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地……宁夏无疑是一个美丽富饶的神奇之地。没曾想,这次坐车走了一程,经过实地观赏,我才真正了解到,宁夏这方热土其实地形复杂多变,既有不毛之地的无边荒漠,也有绿茵遍野的黄河灌区大平原,荒凉与富足共存,却并不矛盾。从生态的角度看,眼前的一切,或许更能体现宁夏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巨大成就。

从固原市往北,透过车窗望去,视野中很长一段距离内少有村庄和庄稼,更难得一见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无论是远处灰蒙蒙的山峰,还是近处平坦的旷野,依稀可见一些骆驼刺、沙枣之类的耐旱作物孤零零地杵在那里,一簇一簇的,远远望去,活像一个个墨绿色的圆点。偶尔会有羊群穿梭其间,才给冷清荒芜的戈壁滩带来一点点生气。挺立在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就像守护戈壁滩的卫士似的,列队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相对于荒漠中稀疏干枯的植被来说,路边的白杨树倒是长得蛮精神的。枝干挺直,树冠浓密,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翠绿的叶片反射出缕缕金黄色的光芒,就像是片片鲜活的生命在颤动。碧绿的叶丛中,国槐花开的正艳,一串串,一穗穗,散发出的香气直冲人的鼻孔,沁人心脾,清香诱人,使人不能不钦佩国槐树强旺的生命力。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儿的树木,一溜儿的低矮纤细,看个头似乎略显稚嫩、弱不禁风,却依然顽强的生长着。其实在这缺雨干旱的环境下,它们,也只有它们才反衬出了戈壁滩的荒凉与沧桑,也只有它们抵御了酷暑的烈日,凛冽的寒风和施虐的风沙,它们就是固守沙漠的守护神。夕阳西下,金灿灿的阳光斜斜地照射在戈壁滩上,白光光的,光秃秃的山野呈现出大漠草原特有的景致,这不能不使人惊叹古人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之准确。

还好,沿途的荒漠都拉上了隔离网,“禁止放牧,退耕还林”可能就是改善戈壁滩生态环境最佳的良方吧。

(4)名符其实的“塞上江南”

走了这么多的路,见不到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的景象,宁夏怎么称得上“塞上江南”呢?不会是徒有虚名吧?我不禁狐疑起来。

到了中宁县,经吴忠、永宁直至银川,我终于见到了“塞上江南”的旖旎风光:浩浩荡荡的黄河,正好在宁夏平原上拐了一道弯,浑浊依旧,却滋养了宁夏千百万回汉人民,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啊。灌区内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阡陌纵横,绿树成荫,向人们展示这宁夏平原的富饶和美丽。粗壮的玉米杆儿近一人高,红缨子似的花蕊在微风里下招摇晃荡;二季水稻长得齐蓬蓬的,细长的叶子绿得像要淌下来似的,好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紫色的油菜花,金黄的红花,齐刷刷面向太阳露出迷人笑脸的黄色葵花,享誉海内外的宁夏特产——枸杞果,圆溜溜,红彤彤,晶莹剔透如串串红色的宝石,将这广阔的田野装扮得五彩斑斓,恍如走进了一个彩色的世界。一汪汪湖泊里,一叶叶轻巧的小舟在碧波上自由自在地荡漾,激起的一层层轻柔的涟漪,在阳光下显得波光粼粼、风光无限。一路的美景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恍如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山水画。

在宁夏与内蒙接壤的地方,由于远离了黄河水的滋润,树木渐渐地稀疏了,草地的面积越来越辽阔,牛羊群徜徉其中,是那么的悠闲自在,这不又是宁夏的另一种景致吗?

在七月这个盛夏季节里,整个宁夏平原跳跃着硕果,流淌着欢唱,秀色之中多了雄浑、宽厚,更显得成熟、粗犷,不愧“塞上江南”的美誉。我的疑虑被彻底打消了。

(5)中宁、吴忠、银川印象

去往银川的路上,我们一行顺道在中宁县小停片刻,在街道旁的饭馆里吃了一顿饭。这里的饭菜口味和我们甘肃的面食差不多,价格不贵,吃起来很合口,量也很足。唯一不太习惯的是宁夏人用的是大盘盛面,还是长条的炒面,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吃我们当地的大碗节节炒面。饭后,老袁提议去城里面一游,大家也想着不到哪儿就不见那儿,既来之则安之,不如乘兴一游,也不枉此行。

进到城里之后,只见中心广场上到处都是喧闹的人群,有双双对对跳交谊舞的,教练在前面边打节拍边喊着口令,舞者们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翩翩起舞。他们个个激情飞扬,动作整齐划一,优美曼妙的舞姿吸引了大批的观众驻足欣赏。广场东面搭建了一个灯光舞台,一个个身着盛装的女模特,打扮得花枝招展,正在等待上台一展风姿。原来中宁县正在举行“为民地产”杯房车生活文化节模特大赛。

一个小县城,经济是否繁荣我们不得而知,可是就那宽阔的街道,优美的城市美化,干净整洁的街道,还有那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无不彰显着宁夏人生活,会生活,会享受生活的理念。

逛完中宁,已是下午五六点钟,我们重新上路向银川进发。到达吴忠市地界,天已经黑下来了,从车窗里望过去,只见远处的吴忠市区一片灯火通明,一幢幢建筑物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一闪一闪,犹如漫天繁星一般,把美丽的身影投射在宽阔的黄河水面上,情景交融,交相辉映,把整个城市装饰得金碧辉煌,大家不由的发出一片惊叹。老袁大胆地把车在黄河大桥上停留了片刻,大家兴高采烈地下车,各自用相机捕捉下这美妙的城市夜景。

大约晚上九点多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银川城的灯影了。由于对路径不熟悉,还是在老袁的大舅哥保兴平先生的电话引导下,我们终于战战兢兢地进城了。银川城的街道更宽,是八车道,街上车辆也不算太多,车子走起来倒也方便,可是因为对红绿灯的指令不太明白,所以尽管老袁尽心尽力驾驶车辆,老于还在后面看着地图指点方向,却依然不慎撞上了红灯,无奈只得把车停靠在路边,等保先生的到来。不大一会功夫,老保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然后由他开车在前领路,我们随行,一路七拐八拐、走走停停,终于来到了保先生任职的金凤区文化艺术服务中心。

保兴平原本是崇信人,是有名的秦腔国家二级演员,现就职于固原秦剧团,退休后又应聘到银川,继续从事文化艺术宣传工作。他见到家乡故人光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招呼我们落座之后,热情地又是杀瓜又是安烟倒茶,忙乎个不停。大家都是熟人,交流起来很是亲切,说的都是家乡的话题,真是“他乡遇故知,两眼泪汪汪”啊。后来他又开车带我们去街上安排住宿,一直到把我们安顿好之后,他才原路返回住处。真是周到细致、热情备至。

第二天一大早,老保就来招呼我们吃早餐,以尽地主之谊。了解了我们的出游路线之后,他又利用下乡演出前的空闲时间,开车把我们引出城区,指引了去几处景点的路线以后,还一再叮嘱我们游完以后,一定要返回银川,下午由他做东好好招待我们一顿。真是感佩老保的一腔情真意切,可我们怎好再次打扰工作繁忙的他呢?

再见了,老乡!虽然我们相聚的时间十分短暂,但是乡党的那份热情,那种惜缘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镇北堡西部影视城

出了银川城以后,我们就直奔银川镇北堡西部影视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现今遗存的古堡分为“老堡”和“新堡两处遗址。老堡始建于明代,距今500余年;新堡距今也有200余年,两堡相距200米左右。城堡墙体没有一块砖石,完全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在当地俗称“土围子”,是中国西北地区特有的“覆土建筑”模式。当初筑土为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戎侵袭,保护黎民百姓的安危。可是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的侵蚀以及人为的破坏,边防要塞的雄姿早已荡然无存了。又有谁会想到,一座饱经岁月和战火摧残,仅剩残垣断壁、草屋陋舍的古堡,却仅仅凭着古朴、苍凉的原生态而成为中国现代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进入镇北堡,首先撞入眼帘的就是影视城的招牌,那是用真正的16张黄牛皮做成的,分列在古堡门口两边,均上书“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八个大字,折射出古堡的原始与古朴。黄土泥坯夯成的城堡上,墙面布满坑洼,显得斑驳不堪、触目惊心,也不知是岁月的刻痕还是战争的伤疤。仔细观察,似乎还有人为挖啄的痕迹,估计那是当初修缮时为了还原古堡原貌有意为之;那城楼上直插着的战旗,在干热的空气中发出烈烈的响声;栩栩如生的雕塑战马上,身披铠甲的将士虎目圆睁,威风凛凛,手中紧握神兵,似乎正在等待主帅下令,然后擂鼓冲锋,驱马冲入敌阵挥戈厮杀,于千军万马中取敌上将人头。锈迹斑斑的“大将军”,一字儿排开,乌黑的炮口早已瞄准了敌人的阵地,只要指挥官令旗一挥,轰鸣的炮弹就会在敌军的阵营中四处开花。看着面前的阵势,依稀还能勾起人们对轰轰烈烈的古代战争场面无限的遐思。还有那烈日下耷拉着招牌的酒肆;旅客满座、酒肉飘香的客栈;黄土铺就的小街,院落里那些悬挂着古钟的枯树,硕大的磨盘,土炕上的蓝花被子、油红光滑的竹席、细脖油灯和方桌上的粗大海碗———这一切原始真实的存在无不叫人神往。我想,历史的悠远,文化的积淀,大约都离不开老祖先传承下来的这些遗迹。

(7)盛夏时节游沙湖

古诗有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是描述黄河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壮观景象的。可是万能的造物主青睐宁夏这方热土,有意让这天上之水在此歇脚,从而造就了这块神奇而美丽富饶的“塞上江南”。大小不一,湖湖相通,绿洲与沙漠的神奇结合,形成了宁夏平原一处奇特的景观——沙湖。

尽管老于和老袁以前曾经去过沙湖,考虑到我们几位的心愿,还是顶着炎炎的烈日,激情满怀地带着我们直奔沙湖风景区。因为急着赶路,所以就把车停在湖边,大家像活泼的小孩子一样,举着照相机,一会儿跑到这边照相、赏景,一会儿聚在茅草亭下吃着西瓜纳凉。虽没深入景区,却在沙湖外感受了沙湖的浩渺与神奇。

站在公路边远远望过去,我发现沙湖的美是一种别样的美:碧蓝如洗的天空中,零星飘过的白云,就像朵朵洁白的棉花,更加映衬出沙湖水天相接、天湖一色的迷人。火辣辣的阳光投射在清澈的湖面上,光影交相辉映,腾起的薄薄轻雾宛如下凡仙女身上的一层轻纱,而湖里碧绿茂密的芦苇丛,不就是仙女柔长飘逸的秀发吗?我想,此刻仙女们一定在湖间悠闲地泛舟,笙歌燕舞,把酒临风,尽享人间平凡而又和谐的幸福。垂钓者或打着遮阳伞,或干脆头顶烈日,正在气定神闲地盯视着鱼竿上的浮标,等待鱼儿乖乖地上钩……徜徉在如此的人间胜景之中,连湖水都兴奋地泛起一圈圈涟漪,何况游人。沙湖,其实就是宁夏平原上的一个奇葩。

说起来,在沙湖景区,湖,的确亲眼是看到了,欣赏了,可是站在湖边,只能远远看到白茫茫的沙海,却不能亲身领略沙漠与湿地有机的结合,殊为遗憾。

(8)、专访平罗玉皇阁

从银川城出发前,保兴平先生就向我们推介平罗玉皇阁,说哪儿的景致很美,很雅致,值得一游。

我们一行到达石嘴山市平罗县后,几经问路,终于在城中心找到了玉皇阁。进了雄伟庄严地山门,靠左手矗立着一座七八米高的观音菩萨塑像,整体呈金黄色,在阳光下显得金光灿灿。慈祥端庄的观音菩萨左手礼佛,右手端着净瓶,瓶口倾斜,不知倒出来的是普济黎民的福音,还是富庶了宁夏大地的黄河。塑像前有一座生铁铸造的香火塔,很多游人都手拿香烛排队上香叩拜,祈求观音菩萨保佑全家健康幸福。

与山门正对的二道门是一座拱形门洞,没门扇,透过门洞就可看见玉皇阁:形如天宫,亭台楼阁高低错落;雕梁画栋,飞檐挑角;游廊斗拱,珠联璧合。最高正殿供奉着“三母”神像,内有城隍殿、观音殿、娘娘殿、三清殿、无量殿、洞宾殿、三官殿、三母殿,还有文昌阁、关帝阁、钟楼和鼓楼等主体建筑,造型独特,气势雄伟,是宁夏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著名道教寺庙。

进入玉皇阁,满院浓荫匝地,一派清凉。草坪上,坐凳上,台阶上,坐满了或等待敬香的,或避暑纳凉的,间或还有几对小青年头抵着头,在说着悄悄话……我们依然是忙碌的转悠,兴高采烈地摄影存念。

快要上路了,虽然心中对未知的神秘之地充满渴望,但是看着眼前这庄严肃穆,飘逸空灵的清静清凉之所,心中却实在是不舍就此轻易地挥手。

(9)一点感受

回顾宁夏一路行,既饱览了“塞上江南”的美丽风光,又亲身感受了民族地区厚重的历史源流和悠久的文化积淀,总体的感觉只能是:不虚此行。可细细回想,对宁夏,可能我们只是了解了一点儿皮毛,一定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神秘。要离开宁夏了,此时却似乎心有不甘,仍有丝丝遗憾。

但愿有朝一日能故地重游。期盼那一天的到来!

二、内蒙风光

(1)《草原》遗梦

说实话,从事语文教学将近二十年,真正能熟读成诵,烂熟在心的文章不算太多,而老舍先生所写的《草原》,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先生饱含激情的的笔触里,“草原的天空是明朗的,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令人不高歌一曲都难以表达满心的愉快。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羊群就像给绿毯绣上的白花,骏马和大牛都静静地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种如画似梦的境界里,不要说作者感到惊叹,觉得舒服,就是读者也会沉迷在这美妙的描述里,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接下来,作者还按照叙述顺序,记述了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牧民们骑着骏马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蒙古包外互叙民族情谊;蒙古包内热情款待;夕阳下主客联欢话别五部分,充分突出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血肉之情。

正是老舍先生这篇《草原》,给我留下了悠远的遐思,因此,内心对感受草原风土人情的渴望是必然的。

(2)“乌海”的确是乌海

饱览了“塞上江南”宁夏的胜景之后,我们一行迤逦而行,很快就跨过了宁夏和内蒙的交界——惠农。想着马上就能看见水草丰美,牛马成群的大草原,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骑着马,唱着牧歌迎接我们的到来,心底里不由得生出一阵莫名的悸动。

老袁以前做生意的时候,曾经到过内蒙的一些地方。一路上,他一边谨慎地驾车,一边给我们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内蒙风情,趣闻轶事,越加诱起了我们对草原的无限向往。大家一时情绪高昂,老于还用粗犷的嗓门唱起了草原牧歌,那滑稽可笑的腔调逗得我们开怀大笑。而我这次初游内蒙的愿望,就想想亲眼见识一下草原风光,感受马背上的民族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在辽阔的草原上表演赛马、叼羊;到了晚上,大家围着篝火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拉着马头琴载歌载舞的民族风情。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接近内蒙的煤田——乌海市,只见远处的贺兰山,整个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中,也不知是否有浓密的树木,茂盛的草丛。透过车窗看去,路边干裂的河床上,植被越来越稀疏,只是零零星星可见一株低矮干枯的灌丛,一撮黄不拉几的草丛。沿途基本上没见村庄的影子,更不要说劳作的人群和游走的牛羊群,真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往前走了有六七十公里,一色的几乎都是无边的荒漠,平地是灰蒙蒙的,山坡是青灰色的,比宁夏境内的戈壁滩还要荒芜,是真正的不毛之地。这一带露天煤矿很多,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乌海”。远处的矿山里机械轰鸣,黑烟滚滚,一台台大型挖掘机刮掉山上的土层,黑色的煤炭就暴露在地表上。拉煤车正在忙碌地运输,远远看去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

乌海接近磴口的地段,有一部分地貌是真正的沙漠,太阳照射在大地上,远远看去山依然是青灰色,高高低低的沙丘却是显眼的金黄色。当然在这艳阳高照的夏日里,又是路过,我们是无缘一见狂风漫天,黄沙蔽日的景象了。和这里的地形地貌相比,我们家乡的水土还是养人的。看到沿途路边搭建的铁丝网,可以想象当地政府和人民在防风固沙上还是花费了相当的力气的。祝愿当地人民封沙育林卓有成效,不再遭受这种恶劣天气的折磨。

(3)磴口的难眠之夜

走出乌海,山野逐渐变绿了,一只只骆驼和羊群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路边一幢花岗岩雕塑,一男一女手里托举着太阳,昭示着内蒙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多美的景色啊,想来已经到了大草原了吧。老袁赶紧把车停在路边,我们急急忙忙地拿着相机,对着眼前的美景一通猛摄,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景色留在相机储存卡里。向路边停车纳凉的行人一问,离磴口不远了,大家就上车继续前行。走了不远,就见辽阔的黄河上飞架着一座石桥,桥墩上树立着一面醒目的标志牌,哦,终于到了巴彦卓尔旗的磴口县了。

出了高速路口,进城时车子虽然走得急,大家却依然看清了路边那一大片白墙蓝钢瓦的厂房。哇,那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分明写着“蒙牛乳业”,原来名满海内外,我们经常品味的蒙牛牛奶饮品都是从这儿生产出来的啊。看来到了磴口,就真正进入了河套平原了。而踏足河套平原,也就离真正的草原不远了。

县城的入口处,一座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巍然矗立,墙体是白灰两色带状相间,大殿上面一组(1大4小)浑圆饱满的绿色穹顶式结构,顶上一弯银白色新月,形象上相互呼应,尺度上恰成比例,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颇具鲜明的艺术效果。我感到有点纳闷,按我的想象,一旦进入内蒙地界,应该到处都是蒙古族信奉的喇嘛寺庙,那些身穿深红袈裟僧人和各色佛教信众,正匍匐在佛像前虔诚诵经,怎么在磴口没见一座喇嘛庙,清真寺却显得那么醒目呢?

车子一拐进城区,我们就把车停在路旁的瓜摊旁,边吃西瓜边向女摊主打问住宿的地方。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说,到前边街口拐弯,走不多远就有一家私人旅店,店主和自己一样也是回民,房间里有电视和卫生间,很干净,价钱也比较合适,有空的话她可以给我们带路。看到她还忙着做生意,实在腾不出时间,吃完瓜,我们就婉谢了她的美意,自己开车顺着她指的那条街道去找。到了那家旅店,没想到适逢磴口物资交流大会,生意比平时要火爆的多,女店主要价过高,没能成交。接下来我们又寻了一家,是当地的农户把自家的住宅改建成三层楼房,低层住家,二三层全部是客房。我们登记的两个房间都很窄小,男士住的房间里塞了三张床之后,几乎就没啥空间了。一个破电视还调不出台,声音大得能震破耳膜,而且房与房之间仅仅隔着一层木板,隔音效果极差。只有一处公共卫生间,还在楼梯下面,狭小的空间仅够一个人蹲下去,估计个头稍大的人根本就进不去。我观察了一下,尽管条件比较差,各个房间里却都住满了人。看来出门在外的人,都一个心理——怕花钱,凑合住。

大家都累了一天,加之天气也闷热异常,洗漱完毕后,我们就脱得只剩一条小裤衩,躺在床上拉闲。天快黑的时候,想起下午女摊主提起街上今晚有歌舞表演,大家就约好一块出去游玩一回。收拾停当后,我们就在街上叫了一辆摩的,径直把我们拉到了广场上。

广场上到处是人山人海,车流如织,临时搭建的舞台上灯光璀璨,花团锦簇,好热闹的全民娱乐场所。磴口县“华莱士”杯全县妇女健身操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演员们个个风姿绰约、英姿飒爽,在舞台上尽情地翩翩起舞,动作优美,动感十足,尽显健美的身姿,赢来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一个小县城,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文化娱乐活动,我们不能不赞叹磴口县经济文化的繁荣。因为明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得保证充分的休息,所以欣赏了几段健身操之后,我们就满街道找合适的档口,慰劳一下早已咕咕叫唤的肚子。只可惜看着满街道都是夜市小吃排挡,却尽是清真风味的烤肉,一家麻辣烫都没有。无奈之下我们请教了摆摊的师傅,这才在路边的小吃摊点上,吃了点随我们口味的烫菜,算是果腹的宵夜。这短暂的县城之旅,我心里明白了一个事实:磴口县虽然地属内蒙,却是回民居多,没见一处蒙族特色的建筑,更没见一个穿民族服装的牧民。还有一个感叹:走了这么多地方,那个县城都比我们崇信县城大。

回到旅店,我和老于老袁简单的商量了一下明天的行程。说着说着,就听得老于扯起了如雷的鼾声,老袁则是侧身躺着,大气都不出,也不知睡着没有,我可是实在没法入睡。因为室内闷热,加之老于和老袁明天还要驾车,需要充足的睡眠,所以我就光着膀子站到门外,望着满天的星斗纳凉。感觉浑身清爽了,又进屋躺在床上玩手机。听着老于那“呼呼”的打鼾声,我越加没有睡意,就悄悄地把手机搭在老于的嘴边,边录他的打鼾声,边观察他打呼噜时的特点。只见他嘴半张着,一吸气胸脯先鼓起来,而后胸脯低下去了肚子却又鼓起来了。呼气时,小腹和胸脯却一齐凹下去,然后嘴里发出粗犷而又雄壮的吼声,惹得我禁不住捂嘴偷笑。我也打呼噜,听说比老于还要厉害,可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打呼噜是什么样子。听老于说,往往到后半夜,我一打起呼噜更是不得了,不但声音奇大,而且拉着拉着不是吹哨就是像接不上气儿似的 ,很是惊人,倒把他吵得难以入睡。

说起难以成眠,那晚还有更神气的。那晚半夜时分,连续来了两拨客人,一拨上楼后也没怎么吵嚷,进屋后不大一会儿,我感觉自己的床在动,还以为地震了呢。正惊疑间,听见他们大声说话的声音从背靠背的屋子里传来,这时我才意识到,那不是地震,是房间的隔板太薄所致。刚刚消停了一会儿,又传来他们“腾腾腾”下楼的声音,只听他们嚷嚷道:“哎,老板娘,这打呼噜的声音实在受不了,不住了,不住了!”老板娘再三劝说叫他们忍忍,他们一连声地说:“忍不了,实在忍不了!退房。”我偷偷出去站在阳台上一看,哎,他们真退房走了。再后来,又来了一拨客人,他们上楼后又是洗漱,又是大声吵嚷,把我们也吵得不得安宁,老于连呼噜都不再打了。再后来,大家都入睡了,刚安稳了不到几十分钟,他们又吆喝起来,嫌打呼噜的声音吵到了他们,竟然还有一个人打着手电筒到我们的门前照了照。好在在老板一家的反复劝说下,他们没在吵闹,尽管难以成眠,却也忍耐到了天明。

第二天起床后,大家赶着洗漱刷牙,彼此互看的眼神都显得怪怪的。因为提前交清了店钱,也不好意思和老板告辞,所以我们就赶紧出门吃早餐。油条倒是可口,稀饭不怎么好喝,凑合着填饱肚子以后,我们就驱车上路了。

(3)乌拉特草原部落之旅

车子到了路上,我又一次说起到了内蒙却没看见一座蒙古包,没看见一个穿着长袍,骑着骏马的牧民,实在太遗憾。老袁说:“一般真正的大草原要么在乌拉特后旗那一带,要么就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就看你们愿不愿意去。”大家正对着地图讨论着,只见高速路边的路牌显示我们已经进入乌拉特前旗。在这里,黄河是看不见了,不远处的阴山山脉却是此起彼伏,绿草遍野,山脚下零星坐落着几座牧民的居民点,只是建筑结构像我们汉人的简陋房屋,还是没有蒙古特色的建筑。路边的庄稼地里,油菜花显得很低矮,向日葵也纤细柔弱,只开着不大点葵花。这什么时候才能收获啊,看来还是高海拔和干旱的缘故所致吧。

再往前走,离高速路不远的山脚下,赫然矗立着一排四壁呈白色穹庐式的蒙古包,中间一座较大,穹庐顶端还有一个小小的穹顶,大概是作气窗用的吧。其余较小的蒙古包分列两边,只有一层穹顶。那确定无疑是一处旅游景点,看来我们来到真正的大草原了。大家一致提议乘兴一游,就把车拐下高速路口,直奔而去。

抵近了混凝土结构的蒙古包,从大门口的景点示意图来看,里面有养鹿场,赛马狩猎场,垂钓人工湖,以及享受蒙古大餐的蒙古包……游客们能享受到颇具草原特色的全景式服务,这就是“乌拉特部落草原度假村”。可是,在造型别致形如巨大岩石的大门口,既没见到如流的车队,也没见到络绎不绝的游客,就连度假村的服务人员也不见踪影,忽然就有了一种被冷落的感觉。既然没人招呼,我们就索性开着车自行深入村内。首先站在围栏外,转着圈细细观赏了养鹿场:鹿群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只公鹿,圆圆的脑袋上长着一对树杈形的鹿角,身型比较高大,显得很是威武,鹿角下面藏着喇叭似的耳朵,稍有动静,就会警惕地抬头四顾,似乎准备随时带着鹿群飞奔似的。母鹿较多,体格娇小,鹿角只是两根粗短的小桩,和公鹿相比尽显柔弱之态。有几只静静地站着给小鹿哺乳,不时还用嘴蹭蹭小鹿的身体,母性的慈爱展现无遗。小鹿长得实在惹人喜爱,光滑的细毛像锦缎一样,明亮的眼睛像两颗星星,细长的小腿像金手杖一样。身体的两侧生着整齐而明显的白色圆斑,远看好像一朵朵白色的梅花,真是漂亮极了。

不远处一方搭着塑料棚的荷花池,鲜艳的荷花开得正艳,粉红的、桃红的、乳白的……十分的诱人;有的花瓣已经凋谢,花托上长出了黄黄的莲蓬。作为北方人,平时难得欣赏到荷莲的美艳,这次近距离欣赏,实在令人惊叹。我们抵近了莲池,以多彩的荷花为背景,拍了一张又一张精美的相片,以留住这美好的画面。

清澈的人工湖上,一大群灰黑色的鸭子正在自由自在地戏水,鹅只有两只,白色的,却两两相伴悠悠嬉戏,并不与鸭群相混。湖岸上堆积着新翻出来的沙土,只可惜还没长出嫩绿的青草,湖上既没游艇,岸边又少了游人,就让人感觉如此迷人的美景,竟然缺少勃勃的生气儿。至为遗憾的,还是没有见到如花的牛羊群,骑着骏马襟飘带舞的牧民。

老于说:“山脚下有几家牧民的居所,我们不如亲自拜访一下吧。”顺着度假村旁的水泥路,不大一会功夫就来到了牧民的村落。只见房屋全是汉人常住的砖瓦房,显得很破旧。只有院旁的牛羊圈,大门口那小小的蒙古包和堆积在场院里的大堆枯木,才让人感觉有了蒙古特色的风情。老于主动搭讪一家的女主人,想到她们家里看看,却被告知自己是亲戚。另一家的男主人正在往圈里赶羊,我们就上前和他攀谈起来。得知他们这儿是乌拉特前旗白杨乡的一个村庄,高速路南边大多居住着汉民,路北面蒙族人多点儿,而且现在种庄稼得多,放牧的渐渐少了。试着问他是否可以到他们的家里看看,老牧民爽快的答应了。看着并不新鲜的砖瓦房和穿着汉族服装的老牧民,不知是否能满足心中的愿望,我还是感到有点不敢肯定。然而,一进家门,我们还是大吃一惊,牧民的房子里面装修的比我们城里的单元房还漂亮,家电摆设一应俱全,看来真的是眼睛骗了自己啊。他们家与我们汉族人家里的陈设不一样:进入房门,中间是一条狭窄的过道,两面都是小套间,卧室、客厅、厨房都在这幢大房子里。屋子里都供奉着成吉思汗像,饭厅里也悬挂着颇有蒙族特色的条幅,这大概就是现今牧民之家的特色吧。

我们特意请教老牧民,那些地方能看到真正的草原风情,他就给我们说,“达毛吉”正在举行那达慕大会,在那里凡是草原上想看到的东西一样不少。经他指点路线之后,我们又向着“达毛吉”进发了。

(4)达茂旗那达慕大会和武川“烤羊宴”

下了高速公路,在包头郊外用过餐之后,我们也没逗留,就一路往北,向着“达毛吉”的方向一路疾驰。随着车子前行,低洼的草原上,碧绿的牧草越来越丰茂,远处隐隐约约的牛羊群徜徉在草原上,悠闲地啃食着青草,一派绝美的草原风光。接近目的地时,路边的雕塑才明白无误地纠正了我们的耳误,这里是“达尔罕茂名联合旗”,简称“达茂旗”。

到了那达慕大会的举办地,那平坦的草原上,一排排特色鲜明的蒙古包里,有穿着民族服装,骑着骏马或骆驼摄影的;有经营各种民族特色小吃的;还有出售民族服装和蒙族饰品的,真是玲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主会场正面是一排高高的看台,背面看是城堡,顶部全是廊柱支撑着的穹顶。后面一排是各种民俗展馆,只是还没开放,不能亲眼欣赏灿烂辉煌的蒙族文化,确实有点遗憾。占地数十亩的赛马场用金属围栏隔着,宽敞平坦,只是也没看到激烈狂热的比赛场面。听游人说,今年政府花费了相当多的人力财力,为那达慕大会做准备,可就是场面宏大,游客却很少,因此整个大会场面显得冷冷清清。因为急着赶往呼和浩特,所以我们也没敢多呆,就匆匆忙忙地上路了。

回头往南,草原更美,庄稼地多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葵花,一片金黄;大片的油菜花,香艳诱人。浓密的草丛里竟然出现了许多高大的树木,阳光下呈现另一派迷人的风景。道路两旁,民房多起来了,只是很是简陋,从外观上也看不出当地人生活的状况。快接近武川县的时候,路边有一处类似于“农家乐”的度假村,也是一排排蒙古包,包内坐满了品味“烤全羊”的各地游客,一名俊朗的蒙族歌手高唱草原民歌,伴着马头琴的悠扬琴声,是那么悦耳动听,那么引人入胜。此情此景,使人真的不想就此离去!

天已经快黑了,我们又向着呼市行进,但愿能尽快到达这座内蒙著名的首府,度过一个美妙的夏夜

(5)惜别内蒙

晚上九点多的时候,我们终于赶到了呼和浩特。在城郊的南口村找了一家旅馆,条件很不错,价钱也合理,我们就登了三个客房,他们两家和我各住各的。洗漱之后,各自安寝,一夜安眠,算是几天来睡了一个安稳觉,心情很是快慰。

第二天起床后,呼市一时间雷鸣电闪,大雨倾盆,我们只得呆在房间里欣赏雨景。我一时兴起用相机拍摄闪电的视频,也不太成功。本来不打算进城,吃过早餐后就直接启程,可老袁说既来之则安之,毕竟呼市是一级省会城市,肯定有它的特色,还是游一趟。大家就坐上公交车,一路直奔呼和浩特市中心。车上的一位女同志和老于他们攀谈起来,她热情地介绍说,到前边不远下车就是新华广场,左转弯有一家很有特色的餐厅,那里的饭菜不但有特色,而且一定很合乎你们甘肃人的口味。用完餐,就在广场路口等免费旅游观光车,然后不用花钱就拉着你们游遍呼市所有的旅游景点。

到点后我们听从大姐指引的路线,真找到了那家餐厅。这顿饭别的饭菜就不用多说了,最让人回味的是我们头一回品尝了有名的的“狮子头”,那个香啊,到现在还让人口留奇香,难怪喜来乐独爱赛西施,狮子头的功劳不小啊。

用完餐,我们等到了免费公交,稀里糊涂在城里转了一圈,发现呼和浩特这座城市和银川比起来,确实没有什么特色,在我看来,最缺乏的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心中有点失望。唯一不算白来的,就是我们在内蒙古电视大楼前照了一张合影。

回到住处后,结清住宿手续,我们叫了一辆带棚子的摩的在前边带路,在坑坑洼洼,积水泥泞的110国道上颠簸了近一个小时,才最终上了去往太原的高速公路。

别了,梦想中的大草原!行色匆匆,虽然还没能深入草原腹地,但是草原美丽的景色和文化积淀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愿有朝一日,能再次投入草原的怀抱,旧梦重拾。

山西是个好地方

田效益

(1) 别了,美丽的内蒙古

告别了呼和浩特,刚刚上了高速,雨就不住口地下了起来,我们只能冒雨向着太原进发。

从呼市到乌兰察布这一路上,因为下雨的缘故,车窗玻璃总是雾澄澄的,所以只能隐隐约约看到道路两旁的山野。想来,在雨水的冲洗下,此时的草原,真的像老舍先生笔下的“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了。

虽然盛夏时节,一场透雨会带给人无限的清凉,身心都觉得爽快之极,但是坐在车里面感觉就大不一样了。开窗纳凉吧,雨水就会洒进车里,关上车窗吧,里面却感觉闷热异常。以前老于瞌睡多,往往一走长路他就容易打瞌睡。可这一路上他却表现得精力充沛,驾车时从没分过心。只是他烟瘾大,不时的就要吸烟,我坐在后边的主要任务,就是专门伺候他抽烟喝茶。其他人打盹的打盹,没瞌睡的就那么傻呆呆地盯着挡风玻璃。雨刷兀自“刷拉——刷拉”地摆个不停,看的人心里都有点郁闷,只盼着雨快点停了。这一路,满耳都是车轮碾过减速带时发出的“哐啷——哐啷——”的声音,单调而枯燥,一路上就从没停止过。越是往东,地势越低,海拔的落差感觉非常的明显。

不知不觉已到了内蒙和山西的交界处——乌兰察布市。这时雨过天晴,透过车窗看去,前方山西境内也是碧草如茵,山清水秀,我们似乎依然在大草原上徜徉流连。我们没有逗留,车子掉头往南,一路直奔太原。

(2)雁门关的烽火

去往太原的路上,沿途山高林密,青草遍野,田地里庄稼长得十分茂盛,真是一方富庶之地啊。从影视作品上我们就了解到,晋文公称霸秋,历代晋商早在上上一个世纪就把生意做到了俄罗斯,山西真的是名满华夏。而今全国最富有的县——神木也在山西,看来以前在书本上了解的山西一穷二白的历史早已成了过去式。

路过山西著名的煤都——大同,只是坐在车里远远地欣赏了一会这座工业城市的面貌,印象只有栉比林立的高楼,一排排,一列列,织就了这座中国煤都的雄伟蓝图。一座座高耸的烟囱里,冒出股股白色的烟雾,袅袅婷婷,飘摇而上,展示着大同作为我们重化工能源基地的风采。

雁门山,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抵御蛮夷侵袭内地的关隘。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确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车子在高速公路上一路疾驰,到了山西省朔州和代县的交界处,远远地就能看见,矗立在绿色覆被着的山峰上的内长城,蜿蜒于山巅,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方圆的几座山峰联成一体,形成一座蔚为壮观的屏障。那巍巍的烽火台,似乎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当年壮烈的战争情景,不由得使人的思绪飞回到那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年代。

想当年,秦始皇一统六国,蒙恬大将军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朝名将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威名远扬。这才有了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那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和亲安塞,才得以保护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换来了以后同匈奴的和睦相处。可惜,到了唐代,雁门古塞“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宋朝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当年杨业功败雁门,绝食身死的悲壮历史,被后人编成戏剧传颂至今。还有那李自成雁门关挥刀断石的传说,更是成为明王朝衰亡的有力佐证。

浩浩的历史,见证了雁门关抵御外戎而发挥的巨大作用。而口外的重要交通线是雁门古道,又是山西人走西口,把生意做到西域,促进民族大融合,成就了名震全国的晋商传奇。相信凡是看过《乔家大院》、《大境门》、《杀虎口》等电视剧的人们,一定对晋商在商海里叱咤风云,促进多方经济繁荣的故事耳熟能详。

(2) 星夜初识太原

本来连续几次夜宿城区,确实备受红灯之苦,找店之困,在路上我就建议天黑前落脚,走到那就住到那儿。可是老袁坚持直奔太原,没奈何我们就只得摸黑上路。

晚上九点多的时候到了太原城外,站在加油站的院子里望去,远处一片灯光璀璨,高楼林立,可那里是进城的路口,我们真是一筹莫展。经加油员指点,我们顺着环城高速一路小心行进23公里,终于在城南入口进城了。老远就闻见了饭菜的香味,肚子真饿的咕咕叫了,我们就在路边的饭馆里要了当地的特色面食——山西焖面。这焖面看起来不起眼,吃起来真可口,惹得人胃口大开,每人吃了一大盘。

饭后依旧是寻找旅店,可是大家分头找了一圈,硬是没有合适的住处。老于建议出城再找下一个出口,或许真可以找到适合我们居住的旅馆。大家也是没有头绪,就听从他的建议,上了环城高速,又走了23公里,又一次从太原西边进城。因为担心又一次闯红灯,所以老于就跟着前面的车,左拐右拐,没想到竟然到了西山煤矿驻地,还是没有合适的旅店。经路边热心人指点,我们又一次掉头进城,顺着他们所说的街道,终于找到了便宜点的旅店。

至此,总算放下心来,一夜无言,酣然入梦。

(3) 拜谒晋祠,见识天龙山“怪坡”之谜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在离住处不远的小吃街吃过早餐,就一路直扑晋祠而去。

到了晋祠门外,刚刚停好车,大家还没来得及打问如何游览晋祠,就被一群当地的黑导游围住,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晋祠周边可去的旅游景点。禁不住他们的游说,也就不管是否上当,我们就坐着一个师傅的面的,向着天龙山方向驶去。

天龙山位于晋祠西北角,是一处以天龙寺石窟而得名的旅游景点,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

当我们顺着盘山公路迂回而上的时候,那位师傅说到了天龙山就一定要见识一下“怪坡”,不然你们就白来了。听闻怪坡之名,我们兴致盎然,一直要求师傅到哪儿一定带我们见识一回。车子行到一处下坡路,这时师傅松开刹车,调到空挡,没想到车子竟然顺着上坡路自动倒退,真是令人大为惊奇。我们觉得神奇,就让师傅再试一次,老于老袁下车趴在路边观察,哎,车子又一次倒退起来,怪坡还真是怪坡啊。想来这里的山里面肯定有金属矿藏,产生了强大的磁场,这才会发生如此神奇的事情。

车子七拐八拐,终于到达山顶,师傅让我们下车自己游着下山,他在山下的圣寿寺等我们。

山顶险峻的山崖边上修建着一座寺庙,庙下陡峭的石壁上,石窟内,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力士、菩萨、佛像,历经千年风雨和战火的焚烧,塑像已显得斑驳,却生动依旧。顺着陡峭的台阶一路下行,路边绿树成荫,流水淙淙,高大的“松抱柏”尽显生态的神奇与隽永,冯玉祥的题诗碑展现天龙山厚重的历史沧桑。

到了圣寿寺,看里面的殿堂雕梁画栋,飞檐挑角,一派肃穆庄严。可惜我们没能抵近一观,殊为遗憾。寺前有一棵奇特的卧松,树高仅两三米,树冠面积却有一二百平方米。粗壮的虬枝势若条条游龙,整个树冠形似绿色的华盖,其名也是形象生动——“蟠龙松”。因为大家心里惦记着晋祠,所以粗粗游览了天龙山,就原路返回。当然回程中,不免又要求师傅重新体验一下“怪坡”之怪。

“晋祠”位于与天龙山一脉相连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宇。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祠区内牡丹亭连着一排环廊,旁边碧绿的草坪上,各色牡丹开得正艳。观景亭水榭廊桥相连,假山林立,碧水潺潺,令人流连忘返。“唐宗迎风阁”前的唐太宗群塑,骑马雄视,威风凛凛,尽显大唐王朝贞观之治的盛世辉煌。“通幽亭”外绿荫匝地,曲径通幽,真是一个尽享清凉的好去处。还有那“太白亭”,我们似乎看见李白手执酒杯,豪饮放歌,高力士匍匐脚下,给诗人脱靴的洒脱场景……

晋祠美景如画,以我的拙口陋笔,实在难以述其一二。但其厚重的历史文化遗风,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却无不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畅游晋祠,在景区内我们还美美地品尝了当地有名的小吃——栲栳栳。听着摊主大姐深情地唱着:“莜麦面,栲栳栳,还有洋芋蛋蛋哎……”,看着如流的游人,尤其是连黄发白肤的老外也驻足观光,心中不由的就响起来《谁不说我们山西好》优美的旋律。

(4) 祁县古城遗韵

早就听说山西平遥古城的大名,只是无缘一游。这次离开太原去往临汾的路上,山西古城镇的遗迹可真不少,我们选取祁县古城和渠家大院一游,感慨不少。

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义帝太和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祁县古城布局设计严谨、周密,建筑工艺精巧细致,历经历史的风风雨雨,却依然保存的原汁原味,古色古香,不能不让人惊叹古人建筑艺术的精绝。尤其是祁县古城不卖门票,敞开大门迎接四方游客,三晋人民这种大气的风格确实值得敬佩。

祁县古城东西长,南北短,据说整个城池形同占代官吏所戴的纱帽,故有“纱帽城”之说。整个古城,集古街巷、古寺庙、古店铺、古民宅于一体,结构合理,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建筑宏伟、完整的古文物群。这是祁县明、清时期商业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县城构筑、街道规划、民宅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街面上的店铺门脸都是一色的古建筑模式,精雕细画的梁栋,古朴端庄的门楹,青色的筒瓦和脊兽,没有皇宫的富丽堂皇,却也古色古香,展现了明清时代商业的繁荣。进入大门,宅内难免就会看到现代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样式,可谓土洋结合,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典范。

著名的渠家大院就坐落在祁县城内东大街路北,圆顶的大门口悬挂着两串大红灯笼,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木质招牌上雕刻着“晋商镖局”四个大字。院子里有演武厅,门口插着十八般兵器,彰显当年渠家为晋商保驾护镖的辉煌历史。大院内部为五进式穿堂院,在院落南边有一座气势不凡的戏台,这种在院中建戏台的格局在山西大院中仅此一家。让我不明白的是,院门口竟然摆放着一口石棺,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渠家大院对门,是一家古朴典雅的餐厅,招牌上书“乔渠家宴”,据说那是乔渠两家举行家宴的地方。以前,看来电视剧《乔家大院》,只知道乔家在山西赫赫有名,今天已经参观,原来乔渠是不分家的,两家的繁荣缺一不可。

看了祁县古城,想来平遥古城只能是场景更恢弘一些,古建筑更多一些,还得有偿游赏,不如不去吧。饭后,我们就向着临汾市一路进发。

(6) 洪洞寻根

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说,山西大槐树底下才是我们的根。这次路过洪洞县,我们专门拜访了我们西北移民的根——大槐树。

到了洪洞城郊的大槐树公园,看了门前的旅游全景图,了解到这处景点范围也够大的。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早已在岁月的迁延中,枯败消亡,现存的是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新发的槐树枝叶繁茂,充满活力,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当年悲壮的移民史。迄今,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我们没进景区里面,大家就在景区门口的古槐雕塑前,左一张右一张与大槐树合影留念。想着回乡以后,也该有了向乡邻们炫耀的资本——我们与大槐树有过一回亲密的约会。

(7) 临汾的短暂逗留

到了临汾,天还大亮着,我们就近找了一家旅馆,三个房间,有卫生间,能洗个热水澡,好不惬意。安顿下了,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睡觉还显得早了点,大家就乘兴去市内游了一圈。

正值盛夏,炎热异常,街道上到处都是喧闹的人群,男人们大都光着膀子,女人们也穿得简简单单,要么坐在街边纳凉,要么就三五成群的坐在小吃摊前吃夜宵,好不美哉。我们就找了一处摊位,每人吃了一大碗酸汤面。出门在外,能够品尝到家乡口味的美食,心里真是痛快极了。吃饭间隙,老于和老袁还和邻座的人们攀谈起来,向他们打问清楚了去壶口的路径。

夜渐渐深了,吃饱了,凉痛快了,我们一路说说笑笑地往旅馆走去。老于一时兴起,光着上身,挥舞着背心,抬起嗓子唱起了山西民歌,声音夸张滑稽,惹得夫人急忙劝阻:“别唱了,叫人家临汾人还以为是个疯子呢。”老于还自顾自唱个不停,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回到旅馆,洗漱完毕,各自安寝,因为彼此没再受到打呼噜的困扰,所以自出门以来,今晚总算睡了一个安稳觉。

(8)壮观的壶口大瀑布

掐指算来,自28号中午出门,截止临汾一夜,已经是第五天了。壶口是我们山西旅游的最后一站,想着就要结束山西之旅,心里却蓦然有点遗憾。不游不知道,山西还有很多好去处,我们未能踏足,遗憾是必然的啊。

到达山西吉县壶口镇,只见黄河流至壶口一带,秦晋大峡谷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飞流直下,猛跌深槽,形成壮观的瀑布,如壶注水,故曰“壶口瀑布”。巨大的浪涛,在猛跌的河床上形成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团团浑黄的水雾烟云,吼声如雷,犹如千军万马一般奔腾而来,景色分外奇丽。

我们挤进如流的人群,冒着浑浊的水雾在河边观瀑,满目浩浩荡荡的洪流,仿佛把我们带进“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威武雄壮的旋律之中,那么振奋人心,那么激越昂扬,使人不由的也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快。身穿羊皮袄,头戴白羊肚手巾,蓄着山羊胡子的老汉,拉着毛驴,热情地招呼游客照相,他那经典的笑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位身穿红色衣裤,也同样头裹白毛巾的老大哥,在游客的一再鼓动下,一边吹着唢呐,一边声嘶力竭的高唱山西民歌,虽则歌声并不算悦耳动听,但是他那满腔的激情,却依然赢得了大批的观众热烈的掌声。一位戴着墨镜,风姿绰约的模特,手里扯着一条红纱巾,在摄影师的指点下,背对水雾弥漫的瀑布,不断地变幻着妖娆的身姿,在镜头里留下了一幅幅曼妙无比的倩影。

欣赏完壶口瀑布雄宏的气势,我们还造访了路边的民居。石头箍成的窑洞,低矮短浅,里面的摆设却显示出家的温馨与和谐。壶口地质博物馆门前,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飞越壶口纪念碑巍然屹立,昭示着他战胜自我,战胜自然的雄姿。

别了,可爱的山西,一路的梭巡,依旧没能饱览您博大而厚重的历史遗韵,是有点遗憾。然而足之所至,雁门关的古城墙,祁县古城的繁荣,大槐树的寻根,壶口瀑布的雄宏壮观,无不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相信,有朝一日我还会重回山西,接续旧梦。

四、延安之行

田效益

结束了山西吉县壶口之旅,跨过黄河大桥,我才知道黄河的西岸也叫壶口,不过属于延安市宜川县下辖的一个乡。到了延安,当然得怀着敬仰之情造访革命圣地了。

前几天,听说延安地区暴雨致大面积山体滑坡,还有人员伤亡,心里总有点担忧。以我的想法,出门在外,安全第一,还是不去的好。可老于说,我们高高兴兴转了这么一大圈,连延安这么有名的地方都没去,回去给人连个卖牌的资本都没有,多遗憾啊。想想也是,即使去过,那也是过往的印象,谁知道现在变啥样了,“将在外不由帅”,还是去吧。

主意已定,我们就顺着高速公路,经宜川,到富县,然后掉头往北直奔延安。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终于到达延安。一打问,哇!现在的延安城从南到北竟然有23公里之遥,建设速度可真是惊人。想当年也就围绕宝塔山不大的一片街区,而今满街道都是十几二十层的高楼大厦,街道上车水马龙,两旁店铺林立,恍然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只是街道依然那么狭窄,车流如注,却不得不走走停停。遇到滑坡还未清理干净的路段,得在交警的指挥下,下行的车走完腾开车道了,上行的车才能通行。还在街区狭窄,行车道还不像大城市里那么提心吊胆。不大会儿功夫,我们就来到延安火车站,就在那儿就近找了一家私人旅店住下。说是标准间,其实房子特小,简直像个窝似的。两位女士一间,同宿一张大床。我们三个大男人一间,却得两人挤一张大床,一人睡一张小床,可真够窝心的。可就是这样的居住条件,间间客房却都住得满满的,看来老板的生意一定非常的火爆了。

稍事安顿,我们就开上车,直奔杨家岭。到了宝塔山下,可能是滑坡阻路的缘故吧,也没多少游客。大家都站在山门前的广场上,怀着虔诚的心仰望着巍峨的宝塔,以宝塔山为背景,连照了几张合影,以表达对革命先驱的怀念之情。驱车到杨家岭,青砖青瓦构筑的中央大礼堂,庄严肃穆,寂然孤立,我们的耳边似乎又一次响起毛主席演讲《为人民服务》慷慨激昂的声音。枣园毛主席的驻地,周恩来故居和沿河两岸的很多民居一样,也遭受了洪灾,我们只得带着遗憾下山。好在原中共中央办公厅住地,没有遭受水灾,我们就隔着门窗参观了一回,里面的桌椅依然按原来的格局摆布着,办护照的牌子依然贴在墙上。虽然现在清静的有点寂寞,但是革命时期热火冲天的革命火种燃遍了全中国,终于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和祥的新生活。我们崇敬革命的先驱者们,我们将继承他们的遗志,将延安精神推向前进。

到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广场上,一群男女老幼腰里系着红绸带,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好不热闹。看来延安人民真是乐观,他们坚信毛主席说的:“人定胜天”的真理,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磨难,他们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敬佩。也许是这种精神的感染吧,老于及老袁两口子也兴致勃勃地插进队伍里扭了起来,我赶紧把这珍贵的画面摄进了相机。据说纪念馆里有很多只得瞻仰的革命遗迹,可惜没开放,我们也就只能面对高高的毛主席塑像,注目行礼。

吃过晚餐,我们回到宾馆,老于头刚挨着枕头,就打起了如雷的鼾声,身上淌下来的汗水把床单都湿了两大块。电扇扇的时间长了有点瘆,不扇吧又热的受不了,我就把门大开着,还稍微有点凉意。连热带吵,我根本没法入睡,就悄悄打开电视,关小声音欣赏了一会,只听见对面的房间里电扇发出“嗡嗡”的响声。有点困了,就关掉电视躺下。没想到刚刚迷迷瞪瞪地入睡,老于把他那粗的像二瓮缸缸一般的腿搭在我身上,好不容易掀开了,没奈何就掉转头和他一打一颠倒睡下,也是刚刚入睡,一个邻舍的人进来说:“你们三个人呢啊,我给你们把门关上吧。”想来是我们两的呼噜声搅扰的人家难以入睡,可又不好说,就有如此举动。

就这么闹腾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老袁把我们两叫了起来:“你们两楞了怂了啊,简直就不要人睡觉么。哪来那么大的呼噜声啊。”我们和老于相视一笑,也很是难为情。

起床后,光等着上厕所就排了很长时间的队,真是憋闷极了。洗漱完毕,去火车站小吃摊吃了早餐,我们就急急忙忙地走上回乡之路。看着沿街的高楼在我们身后一路疾速地后退,我的心中似有不舍。哦,革命圣地——延安!还有很多反映革命者艰苦创业,英勇斗争的故事和遗迹,我们没能来得及亲身感受,快要离开了,心里难免觉得遗憾啊。

别了,亲爱的延安!延安精神一定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扎根。

五、圆满回程

田效益

结束延安之行,我们踏上了回乡的旅程。回想起回家途中一路所受的作难,至今心中依然郁闷。

由于延安到庆阳的高速还没有通车,无奈我们只能从309国道经合水,然后取道西峰回家。车进入合水县境内,我们遭遇了旅游七天来最难走的一段路程。从太白镇到板桥乡,本来前段时间当地暴雨成灾,遭致309国道滑坡严重,道路泥泞不堪,到处是泥水坑。这时却又恰遇这条路正在翻砂重修,因此一路上行走得非常艰难。一路行来,老袁总是对自己的车况和驾驶技术满腹自信,事实上也确实非常顺利。万万没想到,在这段糟糕的路面上,他的技术和车况都遭受了严峻的考验。路面积水、泥泞,即使小心翼翼地驾车,却还是既跑不快又溅了车身一身泥,连机器上也糊满了泥巴。到了合水老城,经当地人指点,我们上了一条相对好走的柏油路。可是刚走到半山腰,车子却开始发烧,温度怎么也降不下来,无奈只能将车停在半坡上,打开引擎盖,等温度降到合适的度数,我们才重新上路。

连家砭,那是我们二十几年前在子午岭实习时的基地之一。四年林校生活,数次光临连家砭,对那里的山水草木,那里的人们,尤其是林场职工,确实有着深深地眷恋之情。这次路过连家砭林场阳湾苗圃,山还是那样的山,林还是那样的林,然而脑海里那吃狗肉,抓螃蟹的情景却只能成为深刻的记忆了。岁月蹉跎,人生轮回,不知不觉几十年就过去了,踏足故地,不知是否可以找回我们当年的足迹?

在板桥镇上,担忧车子在半路上还会发烧,我们专门清洗了车子,尤其是机器上的淤泥。再向洗车师傅打问去西峰的道路时,我们还按老习惯用普通话搭话,没想到师傅没听懂。我们这才醒过神来,到我们这一方热土了,该用乡音交流,这才显得亲切啊。还好师傅没笑我们那半生不熟的腔调,热情地给我们指点了道路。告别乡亲,欣然上路。

又是一路疾驰,终于到西峰了。因为急着回家,所以我也没顾上故地重游,拜访当年求学的母校,心中确实有点落寞。想到二十多年前,我们从甘肃各地齐聚西峰,同学习,共生活,成就了我们的成才梦。走上社会二十几年了,可我们的同学情却依然越久弥坚,这真得感谢母校这个乐园。

下了董志塬,在高速上又是一路疾奔,在泾川——我的故乡吃了一顿火锅,下午8点多的时候,终于回到家里。

回想七天之旅,在地图上看就是绕着祖国的心脏转了一圈,行程3180公里,途径宁夏、内蒙、山西、陕西、甘肃五省区,塞上江南,千里大草原,三晋风光,延安遗韵,庆阳一瞥,各地的风土人情都装进了我的心底,也算是一次圆满之旅吧。

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祝愿我们各地的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完)

——2013年8月26日于家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82190/

北行散记的评论 (共 4 条)

  • 梦之语
  • 婉约
  • 纤纤柳絮
  • 风语
    风语 审核通过并说 这是散文还是散集呀?何不分章发表哎?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