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老胡同里的京华烟云

2013-08-23 16:32 作者:苏丹卿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54】北京老胡同里的京华烟云

一直很想去北京,倒不是因为它是祖国的心脏,也并非是因为历史的故宫,或者说是闻名历史遗迹。偏偏,让我的灵魂像风一样飞去远外的北京,正是因为北京的老胡同。或许说是老北京的胡同更为贴切吧。

脑海里曾无数次出现着老胡同里的来来往往的北京地道的老爷们儿。或吆喝着冰糖葫芦,或踩着永久牌的自行车摁着车铃,在胡同里叮叮当当的穿梭着。又或者是遇见一个大爷叼着烟斗,坐在梧桐树下,不时的哼着小调儿。这种慢生活的老北京景象在快节奏时代的新北京大都市中,似乎是不多见了。

似乎,也只能真正去寻找还未被“同化”的老胡同,老北京四合院的生活,才能真正的体会到老北京的慢生活情调。

悠闲,闲趣,便坐着黄包车从大街小巷穿梭到各个胡同里头去。这种幽趣并非是江南巷,徽州的陋弄,而是属于地地道道的老北京风味的胡同味儿。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去北京不到长城,就等于没有来长城。关于这句话,我并没有多少争议。只是,遗憾的说,此次北京之行,我与擦肩而过,也算是有意为之吧。但又不遗憾的说,坐着黄包车,溜达在老北京的各大胡同里,穿来穿去,听着师傅用着正宗的北京调儿在跟你说着这家故事,那家祖籍,这实在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强有力的享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胡同的路口,巷子的街口,道路两旁中一排槐树,杨树,或者是柏树的。当然,从琼瑶老宅的那条胡同里出来,街道两旁种的全是槐树,隐隐约约间,还能嗅到丝丝淡淡的清香。不难揣测,这是落在地上的小百花所风中拂送过来的。朋友说,这是槐花。但我觉得,称呼它是小百花似乎更符合这胡同街口的味道。

停在路边上的一辆私家车似乎是放置了很久,车身上落满了小百花,但看起来又是特别的招人喜欢。我们从什刹海过来的时候,就走过这条长长的落着小百花的街道。街道两旁几乎都是四合院,古老而又新派的感觉让整个灵魂游走在其中,既不觉得沉重又不会缺乏古味。宁静,且人不多的街道上,几乎零零散散就看到三五人的身影。然则,便是小轿车在来往的穿梭中了,但也不多,整体给人的感觉便真的就是宁静,和谐,还有股淡香。

其间,我们又遇着一个蹬着自行车的大爷,车铃叮叮的声音,教人尤其熟悉,尤其亲切。似乎话不必多说,光是看着,便也能感受到这老北京的闲暇生活的乐趣了。

当我们快走到某条胡同路口的时候,我忍不住摸了摸这朱红色高墙。看上去像是新的,但摸上去的触觉又是斑驳的,想着,这必是被刷新了。但仔细瞅瞅,一面墙上,有旧砖,也有新砖。像是新旧交替,从过去到现在,似乎从不曾被遗忘。也难怪,在我们抬头仰望这高墙里探出的一棵高大的绿色的树的时候,不禁惊呼——古老的树干长出了这个时代的叶子。

于是,对老北京的胡同更是膨胀了欲望的探幽。

进去胡同的时候,我跟北京的沙客是坐着黄包车(其实,称是人力车更为贴切。因为北京的老师傅都是脚踩着的,更中国其他许多古镇出现的“黄包车”都是一样的。)进去的。总觉得,以往的北平生活,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寻常百姓,总能看到他们坐着黄包车在街道中穿梭的身影。当然,这是荧幕上的返古生活。但这种感觉,又总是给人无尽的怀旧的遐想,也给沉淀的岁月有着无数的雕琢。

踩着黄包车的师傅是个六十多的消瘦的老大爷,他很高大,但因为消瘦而有些驼背。这使得我们一开始都在犹豫要不要坐这老师傅的黄包车。只是,老师傅的嗓门大,一口正宗的北京腔调子,这让我十分欢喜。于是,在最后的纠结下,毫不犹豫的坐上了老师傅的黄包车。在老北京的旧胡同里,坐着黄包车,似乎是特别的有味道。只是,时下季节不对,否则在吃着一串糖葫芦,就真的是不枉此行了。

一边胡同转悠着,听着老师傅讲述的那些胡同里的故事的时候,我总在寻思着,哪里可以买到一串糖葫芦。但北京沙客告诉我,这个时候是买不到你想吃的那种糖葫芦,除非说去南锣鼓巷,哪里有的卖的,但又不是老北京的糖葫芦的味儿。

这让我有些死心了。也只好安下心来,听着老师傅的胡同故事了。

依稀记得,老师傅带我们转悠了好几条大大小小的胡同,有的是残破的,有的是被翻新的。但不知是见着胡同里的老人家的生活,还是嗅着小百花的香气,这样的情调让我一直很怀念,哪怕我离开北京还不到半个月。

路过琼瑶老宅的时候,她家还在翻修中,但的确是个地道的四合院,但看朱红色的门窗,还有墙柱,又有些当年紫薇格格入住尔康府中的味道。尽管,院子里尽是沙土,门前尽是钢筋之类的东西,却依旧是令人多么怀念的往事。本想拍下留一张作纪念的,但想着琼瑶家的四合院有些“毁容”,便也作罢。

这也正好也给自己有着下一次来北京的借口了。

老师傅对每个胡同的路线都是那么的娴熟,我在黄包车上是看得混乱,总觉得是被七拐八拐。直到我们在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的府上门前下车,才知道准确的地理位置。但此时,这位置也变得不重要了。丰绅殷德的府邸似乎挺派气的。但门槛,以及大门在岁月的磨蚀中也显得几分萧瑟了。若不是有老师傅讲解的所谓门楣,门槛,大门开小门,以及进有财气,出有福气之说辞,还真不知道这古代的达官贵人的生活是这么的讲究,且富足一方啊。

当然,这也得感谢感谢他老和珅在人前人后的撑腰了。

只可惜的是,我们也只能在丰绅殷德府上的大门口瞻望瞻望了。想要深入其中,还真不是寻常百姓人家可以随意进出的。这也算是后人给足了和珅这一家的面子了。

这般寻思着,我们又在胡同里转悠转悠了。

听着老师傅给讲的那些故事,这胡同里住着的还真不是一般人物,古今入住的都是各种达官贵人。寻常百姓家却是很少,只能说,当年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在北平租的一间小陋舍至今还在,且主人家的后代子嗣也没有因此搬走。但就这样的一个寻常百姓家也变得不寻常了,能同其他达官贵人入住其中,也算是个贵人了。

当然,这并不是每条巷子都是被特殊化的。

寻常百姓家也是有入住的,只是说,这条巷子与那条巷子不在同一个胡同里罢了。但以我的性情,我还是比较喜欢一些残旧的,破的,地道老北京人所生活的胡同。看着一棵棵高大粗壮的杨树或柏树的叶子落得满地都是,哪怕是庭院里,街道上,以及屋檐下和瓦檐上。被风卷起的落叶只有那么一些,或者说是当自行车压过叶子的时候,它便在尾后舞动起来。这看起来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令人欢喜。

北京的胡同很多,也是比较相对性的集中。

老师傅带着我们转悠了很久,背后的衣服上都渗了汗,湿了一大块。但他老人家依旧是乐此不疲的说着胡同里的故事,恍如身为北京人,说着北京胡同里的故事,对他而言,是一件骄傲且自豪的事情。当然,我承认,这的确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再路过当年李莲英这个老太监的府邸的时候,不由得感叹一句:实在是奢华过度。比起丰绅殷德的老宅子,这慈禧太后身边的老太监实在是过得富足又奢侈。这也难怪,晚清王朝会毁在慈禧的手里,想必和这个老太监是脱不了干系的。不过,也不得不佩服他是一个十分能干的大宦官。其拍马屁和小聪明的智慧还真能跟和珅有得一比,只是两人生在不同时代,否则联手谋财的话,当可买下一个江山了。

当然,这纯属我个人的无稽之谈。也正是在李莲英老宅子门前,听到他人琐谈,才会有这么一个滑稽,暗讽的想法。

车子在停下的时候,就听到旁人在议论纷纷了——“李莲英不是皇帝的情人吗?”

“李莲英是慈禧的老情人。”

“听说李莲英和慈禧有一腿…”

这样的琐谈,使得我和北京沙客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不过,这李莲英当年再风光,与慈禧之间的故事再神秘,死后也不过是一方尘土,随风即逝。作为后人,虽不能瞻仰他,但所幸瞻望瞻望这个老宅子还是可以的。就念在,当年他作为一个奴才对主子的忠心吧。

胡同里的故事,似乎很多,一个下午过去,似乎也是听不完的。

不管是有名气的,还是没名气的,老北京的胡同里总藏着太多的京都风云人和事了。哪怕在路过一个名叫妞妞巷的胡同路口,老师傅都说这里的故事也挺多。何谓妞妞巷,顾名思义也就是当年造姑娘的地方。不由得,我联想起了北京八大胡同。当然,是很久以前的八大胡同。

只是,如今的八大胡同,在有限的时间里,并没有都能走过。

遗憾的是,只走了一个南锣鼓巷;所幸的是,还走了一个南锣鼓巷。

于是,当老师傅送我们去南锣鼓巷的时候,我忍不住又怀念了下刚刚所穿过的七七八八的大大小小的各种胡同巷子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70207/

北京老胡同里的京华烟云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