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双溪镇

2013-08-17 11:42 作者:竹叶清清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双溪镇位于石门河(今缘之河)与登源河交汇处,今为绩溪县伏岭镇石门外、北村信用社一带,镇内有一条七百米左右的街道,并有龟山(又称株山)嵌入, 双溪镇由田舍下(今石门外)和株山下两个自然村组成, 田舍下由戴姓家族聚住而成, 株山下由黄姓家族聚住而成。

双溪镇的水口位于村西今北村道班一带,有杨树、槠树十几颗,并有石门河与登源河冲积而成的几十亩大的龙潭,有登源河最上游的水陆码头, 龙潭边有一块巨石称严子陵钓鱼台,但史上严子陵似乎不曾到过登源,只有张良在登源隐身修行,应该是张良在此钓过鱼,为“张良钓鱼台”。张良钓鱼台不远有藏龙洞, 据称藏龙洞通村北石门河中的观音潭。藏龙洞洞上便是炼江古道,古道上有石门一扇。水口上有三面茶亭一座,亭内墙壁上有一首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我有一首诗,天下无人知;有人来问我,连我也不知.〞(该诗写街1909年,见章衣萍《古庙集》)亭外有禁碑一块,上刻水口保护禁令,积善碑数块,上刻双溪桥以及古道修善揖款名单,并有五猖庙供人祭拜。

石门河水自观音潭始分一大一小两条河向下流,与登源河相汇。双溪桥(1483年?)原本是建一座九孔桥,因为桥西是山,桥东是田,按地理先生(风水先生)的说法是半座桥,对双溪镇居民相克,于是便在河水最深的河道建了座双孔桥, 双溪桥建成后第五年,歙县的一个寡妇因为捐钱修建了一座十六孔的石拱桥,犯了皇家不准民间建双数孔洞桥的大忌,钦遭剥皮,一个积善大事却成了悲剧,于是人们准备将双溪桥拆除,以免悲剧发生,后来一位落魄秀才提出在中间桥墩上方放一个直往一尺二的小孔,因之双溪桥才躲过一劫。为防止双溪桥被洪水冲跨,在离桥下游二十米地方建有拦沙坝。小河上建有单孔石板桥,因炼江古道在此处桥与路高低十分突出故称高低口,而双溪桥又称高低口桥。

双溪镇田舍下村北与湖村相连的石板路建有石门一扇,石门外面有太子庙一座,石门下有水堆房一座, 水堆房边是观音潭, 观音潭上是观音洞,洞口有观音庙。田舍下村北有社庙一座供汪公大帝,村内土地庙三座,老屋(支祠)二座为后居此地的章氏所建,名为景星堂和德敬堂;街道上店铺林立, 田舍下与株山下之间有妓院万楼,村内有幢占地面积达360平米的章氏家宅,内有三进,均按官厅规格建造,正厅中堂挂有皇帝御赐匾为“麦出双穗”;村中有望街楼。株山下村内有大子庙、土地庙各一处,村内繁华似锦,黄氏家族一度成为新安望族,但不知何因(兵劫?),株山下成为一片废墟,到处是坟冢,只留下的一脉入住在田舍下,而田舍下戴家也开始衰败,后由夫婿章氏支撑,至此章氏家族在田舍下发展,而双溪镇改名为石门外。

双溪镇村南、村西山中各有寺庙一座,香火旺盛.龟山顶上建有八角亭供人纳凉,村内有蒙童馆,由怀才不遇的秀才主持,如清末民初的章本福。

章本福字鸿模,人称本福先生,生于同治年间,没于民国二十八年,前清秀才,通晓天文地理,精通医学,擅长妇科,主持蒙童馆,使学生数量居登源之首,其间歙南流行病疫,无钱医治, 本福先生免费赠方,并亲自上山教会家属采集草药,一时间名扬歙南,尊称“本福先生一帖药”,由于本福先生看病不要钱受到村民戴, 本福先生出丧那天,前来送行村民上千人,从本福先生家中到墓地有三里地,送行的人领头的到了墓地后面的人还在家中未动身,沿途祭拜的人更是排队等候,可见本福先生在村民中的地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然而双溪镇作为一个古村落至今仍是一个迷,县志上没有记载,连石门外也没有,《瀛洲章氏族谱》有章氏迁居田舍下记录,比协济桥(水村桥)更早的双溪桥也是无记载, 至于双溪镇的戴氏和黄氏更是一个谜,难道是因为双溪桥是双拱桥惨遭屠戮而衰败,而原本能证实双溪镇存在的农具(上面写有双溪镇字样)因破旧在上世纪被遗弃,只留下人们的想象,但站在万春楼的废墟上,你不难想象当年双溪镇的繁华,然而当繁华散尽,尘埃落定,一切又回归自然时,历史成了朦胧的记忆,并在岁月中渐渐消失......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67151/

双溪镇的评论 (共 7 条)

  • 诗飏
  • 纤纤柳絮
  • 孤帆鸢影
  • 婉约
  • 谢年华
  • 语树
    语树 审核通过并说 恩。。。不错不错
  • 戴承民

    戴承民你知道双溪 基舆这个地方吗? 应该是在清乾隆时候有这个地名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