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先辈们2--父辈的情义

2013-07-01 11:26 作者:紫山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长兄如父。

作为家中长子的大伯父,是最辛劳的、操心最多的。爷爷临终前对大伯的嘱咐是:帮助祖母照看家人,撑起这个家,别让这个家散了。大伯长于父亲约20岁,有两女一子,或许因为是长子的缘故,受曾祖影响较多,我听到的关于曾祖的故事全来自大伯。在所有嫡系叔父辈中,大伯文凭最高,他一手毛笔字如行云流水,每到节,帮助乡邻写春节对联,时间长达月余。大伯是50年代的中学生,已属于凤毛麟角,稀有程度堪比现在的研究生,哪像现在泛滥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若非顾及祖父之托和兄弟之情,以大伯当时的文化水平,早已出人头地。加之当时时局之限,大伯最终选择留在家乡以方便照顾兄弟们,他甘愿当一个农民,劳作于田间。

大伯非常注重对后辈们的文化教育。他将大堂兄和二伯之子一起,远送至一个远房姑姑那接受更好的教育。大伯曾对大堂兄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真正成为一个文人,完成他的夙愿,传承家族对文化的尊重。虽然大堂兄天资聪颖,但因种种原因,他名落孙山,大伯的希望最终还是落空。这件事对大伯,以及对大堂兄精神上的影响都着实不小,为后来家道中落埋下隐患。在我刚识字的时候,大伯也曾将我带到他家接受启蒙教育,时间虽短,但其间的经历,足以让我受益终生。大伯积劳成疾,于2002年去世,享年70。

但同是那个时代的父亲,所承受的体肤之磨,也非常人可以想象。父亲年少之时要为一日三餐而愁,不及双十便远离家乡而自谋生路,而立之年才沿续香火,半百之年总为子孙而谋,处处举债,即便如今早已年过花甲,仍需辛苦劳作。想象父亲那孱弱的身躯辛苦劳作于田间,一阵酸楚不禁冲出双眼。

桌上教育,父亲叮嘱我和弟弟,什么是兄弟情。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饥荒频发,饿殍遍野,若非大伯不顾自家子女衣食之忧,全力接济他的几个年幼的弟弟,估计父亲和叔父们很有可能性命不保,哪谈如今的光景。父亲对此一直不曾忘记。事随境迁,大伯病故后,大堂哥屡犯脑疾,大伯母因病常年卧床,08年回老家看望她老人家,她骨瘦如柴,心中不禁一阵酸楚。可以想象当年大伯为了兄弟父母,牺牲之大。如今家道败落,父亲和叔伯们竭尽全力相扶,虽不能根除,但衣食无忧。父亲唯一内疚的是大伯的孙辈,因为大堂哥脑疾的缘故,少了人生价值观上的教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每次谈及此事,父亲总是愧疚。

父亲结婚之时,身无分文。大伯不辞劳苦,从遥远的老家运来粮米油盐,一手张罗父亲的婚事。虽然这些我未曾经历,但从父亲的言语之中听得出,若非大伯的扶助,肯定没有我们现在这个家,我和弟弟的现今也就无从谈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四十岁之前,父亲一共修过三次房子。第一次,父亲那时还是单身,全凭一己之力,白天为大集体劳动,晚上在油灯之下,为自己修筑栖身之所,听得有路人经过,马上吹灭油灯,等别人走远了,才又点上灯,继续修筑。因霜冻,未及完工,辛辛苦苦垒起的土墙一之间垮踏。父亲每每谈及此事,眼里充满了无尽的辛酸。第二次因质量不好,没过几年就得重新修筑,那时我还隐约记得小姨帮着推倒旧墙时的情境,那也是对旧宅唯一的记忆。第三次是在伯父们的帮助下修建的,大伯总管营造,二伯带上他的一帮子女和小伯一起充当人手,三伯负责煅烧砖瓦。直到现在已过去25载,家里的老宅经历经历风,08年遭受8级汶川地震和大大小小无数次的余震,无数房屋在那时末日般的灾难中被毁,而家中老宅至今仍毅力不倒。那个年代没有钢筋水泥,作为土墙结构的房子能经历如此风雨和天灾,不能不说建筑质量之高。

想想现在的工薪层,虽无衣食之忧,但一辈子套在这栖身之宅上,房贷还清估计已近花甲之年,如果命践,活过95岁,无奈一花辈子积攒买下的住所产权只有70年,又成无家可归,这一辈人的压力也可想而之。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广大的劳苦大众,终身套在这栖身之所上。官二代富二代是古来有之,他们自然不会为这些事操心,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将手中积压的房产炒高价位,然后再倒卖出去,多赚一笔。

1985年,全国农村推行包产到户不久,对于很多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温饱仍是首要问题,如果遇上洪涝干旱什么的,缺食短粮常有发生。

那年,我5岁左右,家中不顺,常有青黄不济之时。老家遂宁稍微好些,能有温饱。那年的天很冷,大伯将我带回遂宁老家,下车时已是深夜,之后有很长一段山路。怕我冻着,他脱了大衣,把我包在里面,一路抱着我,还记得里面很暖和,我在里面睡得很香。那两年,我一直呆在老家,并在老家上了幼儿园。那个年纪,正是调皮捣蛋的黄金年龄,我没几乎让老家的亲人闲着,总能找点事出来,无处不是我捣蛋的身影,将鱼放进素食祖母的水缸里、偷偷拿钱去买瓜子吃、水平很臭却纠缠着和二伯下棋。一次我病重,三伯挑了一百多斤红薯去集市买,以几分钱的价格,凑得十几元给我看病。80年代的十几元,其购买力足抵现在的好几千元,一百多斤红薯是一家人几个月的口粮。

那些日子,当然少不了大伯的教诲,如果不是大伯当年及时打消我的一些不良苗头,现在的我肯定是另一翻模样。如今,大伯已去逝整整十年,回忆起那些点滴,竟然无以为报。大伯去逝前的两年,远在外地求学,错过了很多次与他见面的机会。

心存愧疚与感激,作以此文,以表怀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43647/

我的先辈们2--父辈的情义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