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笔诗不是谜

2012-02-22 17:08 作者:白甫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诗不是谜

众所周知,历来写诗都是主张含蓄,忌直白的。吟诗犹如品茶,味之清新蕴含丰富者为上品。直白的诗好似一杯白开水,无论如何你也品不出什么味道来的。那么好诗便恰如特等的龙井茶,清新上口而耐品嚼。这便是诗贵含蓄的由来。

所谓的含蓄,恰象浩瀚的大海、广邈的太空,又好似清澈的深潭、幽幽的玉兰。每当我们吟咏起这样的好诗便情不自禁地为其所倾倒,享受到愉悦、激奋的同时,进尔拓展了胸怀、提升了思想境界。这时吟咏者与诗人无形地达到了一种默契,不期然产生了一种共鸣。因此,当你读到一首好诗,就好象逢到一处绝佳的圣地,必然会是受益终生。(也正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诗人总免不了怀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情。)所以,大家无不盼望着能读到这样的好诗。

其实,我们从唐诗、宋词、元曲以及“五四”以后的新诗中,随时都会读到这样的好诗的。只是近些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诗中我们很难读到了。(虽然曾一度新诗的创作几乎达到了泛滥的程度。记得曾有人这样说过:你在大街上随便扔个砖头,就会砸到一个诗人。从这句话里,便可看到写诗的人是多么的多了。按说写新诗的人这么多,好诗一定也是多多的了。可事实却相反。当你不管走进哪家新华书店,却极少看到书架上有新诗集出售。即使有,也极少见到有人问津便是例证。而且连各种诗刊的不景气也更能说明这点。)新诗达到这样尴尬的境地,是很值得深思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究其原因,当是多方面的。那么,就我个人看来:诗的质量问题当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本人是一个诗歌好者(也可说是一个痴迷者。)平时无疑是最爱读诗的。但近些年每当我饶有兴趣地捧读新诗时,几乎总是大失所望。要么,有的诗便如白开水,读来索然无味;要么,有些诗恰似艰涩的谜语,任你怎样读都读不懂。因而便出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怪现象:写诗的人不读诗。洞穿了这个事实,我们也就清楚了新诗何以几近走到了死胡同的症结所在。

我觉得:读如白开水的诗,是诗人的水平问题;而读如艰涩谜语般的诗,当是诗人的故意为之。讲到读如艰涩谜语般的诗,恐怕不少人马上就会想到“朦胧”诗。(朦胧诗的一度风行于世,当是特定环境下的非正常现象。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费劲的。我不想以此来浪费笔墨。我只想就朦胧诗的写作手法来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大家应该知道:朦胧诗实质上不过是西方的泊来品。就朦胧一词的含意来讲,它应与我们所说的含蓄当是近似的。基本上同是运用隐喻、联想的技巧来抒发诗人对某种事物的感受。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实质上的不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先拿含蓄来讲。所谓的含蓄,既不是故作高深,也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玩弄花样。它本是大海一样蓄积的必然。这便是诗人具备了这等的涵养后方达得到的境界。

当我们读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读着“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读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读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时,你便会深深感受得到。

从朦胧诗里你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到这样的诗句的。朦胧一词所表示的是不明朗、不清晰,犹如云遮雾掩。而朦胧诗的用意基本上就是让人读不明白。我甚至感觉到诗人在写诗时到底要表达什么恐怕他自己也不清楚,大体上不过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任意地发挥罢了。因此诗中的联想、隐喻以及转喻等大都是牵强附会、故弄玄虚。所以让你读来读去,读了半天也弄不懂其所云。却有人美其名曰:越是读不懂的诗才是好诗。可这样的好诗恐怕诗人自己也不会欣赏的。其结果只能使读者对这样的诗不得不“敬而远之”。

诗人写诗,你含蓄也好,你朦胧也罢,如果象某些诗人所说,仅供自己消遣,自我把玩,倒无可厚非。但要是作为供给读者以精神食粮的东西时,那当另作别论了。既是写给人家看的,我认为首先就要注意到读者是否能读得懂、能欣赏得了。不然,读者何以能与你产生共鸣、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呢?

似乎我们的时髦诗人是很少顾及到这些的。因而也使得我们的新诗处于一种与大众绝缘的境地。

总而言之,诗是艺术的,也是供人品嚼与欣赏的。诗既能给人以娱乐,也能给人以启迪;它能净化人的心灵,亦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作为诗人者,不能玩时髦,不能玩花样。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背负着的一种神圣责任永远引领着世人走向纯真

注:有感于《新国风》中朱子庆与指纹文字之争而作。(《新国风》2004年9月联合月刊总第三者42期)2004年11月9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0270/

随笔诗不是谜的评论 (共 5 条)

  • 剑客
  • 浅笔抒写
  • /ws金山/ws
  • 叶落萧萧
  • 在乎你渴望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