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屈原之死死得活该

2013-06-13 09:20 作者:茶海之心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屈原之死死得活该

傅伯勇

两千多年来,每到端午节,人们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吊念屈原。几年前,本人也曾写过一篇《端午感想》,追忆和吊念屈原。马上又到端午了,我却有了另外一种看法,觉得屈原之死,纯属活该!

也许有人会对这样一种看法瞠目结舌,甚至可能还会恼羞成怒。客官且慢,容我慢慢道来。

屈原为何而死,我们先来探讨这个问题。

屈平(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大大增强。后来,因政治斗争,屈原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由此可见,屈原之死,有这样几个因素:

一、抛弃群众路线。政治斗争的胜负,除了取决于真理,取决于潮流,更多的时候则取决于实力。屈原“屡遭排挤”,说明什么?应该是属于后者,是实力不足,是势单力薄。屈原同志的确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却缺乏统筹协调能力,缺乏与人斗争的艺术。所以,他就是掌握了真理,也不会让人产生共鸣,只能是无人问津,只能是束之高阁,根本不能变成千百万人的行动。作为一个政治家,你掌握真理,如果不能唤醒别人,不能变成千百万人的行动,则一切等于零;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不但唤不醒民众,反而会遭到别人的反对,甚至攻击,往往还会造成巨大的悲剧。这方面,屈原同志应该与毛泽东同志多交流,学学毛泽东同志的一招半式。我们看看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之前,他被王明、李德等排挤,虽然当了一个苏维埃主席,几乎被排挤得“无所事事”。尽管如此,他还是展开魅力攻势,在长征途中,他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反复给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人做工作,认真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客观分析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积极宣传自己的正确主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终于说服这些大腕级人物,终于迎来了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既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同时也挽救了他自己。屈原同志为什么不学毛泽东同志呢?为什么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呢?“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人心齐,泰山移”嘛。

二、过于罗曼蒂克。屈原既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但是,他更倾向于诗人,而且是浪漫主义诗人,是理想主义诗人。“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何其美哉!但是这只能是诗人,只能是浮想联翩的诗人!屈原提倡“美政”,这和当年提出的“超英赶美”有何区别?又和GDP增长速度16%或者20%有何区别?屈原不把希望寄托在人民身上,却偏偏寄托在楚怀王、楚襄王两父子身上,这两父子如果真是千古一帝尚可,但却偏偏不是,而是昏庸无能、鼠目寸光、卖“国”求荣之辈。这样的两父子,他却满怀激情、望穿秋水,那不是“愚忠”吗?而且,屈原性格耿直,以为世间除了“白”就是“黑”,就幼稚地黑白分明,这岂不荒唐吗?因为世间除了“黑白”,还有五颜六色呢。真正成功的政治家,无不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他们就像孙悟空,九八七十二变,变幻莫测,讳莫如深,但又始终围绕一个目标步步前进。像屈原那样刚正不阿的政治家,历史上有几人欤?怪谁呢?只能怪自己太浪漫,太天真,太傻冒,太二百五。

三、缺乏革命精神。你看,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遂揭竿而起;你看,程咬金“爷爷的奶奶的爷爷”,大怒之下,就将宣花斧劈了下去;你看,李逵听到“招安”,就不幻想,就大闹东京,还扯了御笔诏书。你再看,1927年,当蒋介石、汪精卫之流将屠刀架在共产党人头上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大起义狂风暴般爆发了。这些壮举,何其痛快!屈原呢?成天心怀天下,念念有词,但却忍而不发,毫无动静。当楚襄王听信谗言准备炒他鱿鱼的时候,他却甘为鱼肉,任其宰割,没有半点先炒楚襄王鱿鱼的意思。当楚国政权摇摇欲坠、当楚襄王昏庸无道时,他不敢替天行道,顺应潮流,振臂一呼,“取而代之”。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改变楚国的命运,吟几句诗改变得了吗?改变不了;写几篇文章改变得了吗?也改变不了。如果不能和风细雨地改革,何不疾风暴雨地革命?当时的楚国,必须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因为“枪杆子里出政权”嘛。即使败了,杀头也不要紧,大不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四、自暴自弃。“投汨罗江而死”,这是什么死法?我们这里对这种死叫“寻短见”,叫“凶死”,是特别没有志气的一种死法,人们常常不屑,常常嗤之以鼻。何苦?我突然记起《战国策》里《唐雎不辱使命》的句子。“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我就特别欣赏唐雎,欣赏他这种壮举。所以,在我看来,屈原如果真要死,上上之策应该是:如果能够遇到楚襄王,完全可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如果遇不到,就组织几个哥们,推翻这个没落的政权。而且,我还认为,屈原完全没有死的必要。为什么呢?他那么有才华,何不去教书,去“传道授业解惑”,去撒播革命的种子?他何不去调查研究,像毛泽东同志那样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篇章来,鼓舞一下民众?他何不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等到时机一到再杀一个回马枪?何不……唉,屈原毕竟是屈原,屈原也只有屈原的命。死很容易,而生更难;他没有生了的气概,所以只有选择死了,而且死法都特别可怜。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有人可能会忽悠你,说你的死,“重于泰山”;但是,我觉得,你的死,“轻于鸿毛”。不信你看,端午时,人们吃着粽子,赛着龙舟,名曰纪念你,但是我们时常看到的情形是欢天喜地、载歌载舞,一点没有悲哀的意思。屈原同志,你说,你冤不?你说,你活该不?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476475/

屈原之死死得活该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