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石鹅仙谷觅寨城

2013-06-13 08:13 作者:刘水腾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石鹅仙谷觅寨城

作者/刘水腾

三板桥地处西陲,界连南楚。境内岗岭起伏,延袤皆山,势如仰釜,自成天险。向北眺望,视线被一架莽莽苍苍形似锦屏的大山捕住,那山就叫石鹅仙。山头峰峦攒簇,山间层林叠翠。一道100多米寨城墙遗址,隐藏在石鹅仙西南腹地的山谷中。周遭环境布局颇有军营风格,隐约可闻金戈铁马之声。这便是史上记载设于元末明初的新安寨城,虽今踪迹渐隐,但与其有关的各种传说却一直在民间流传,向世人诉说着那早已远去的峥嵘岁月和世事沧桑。

1362年7月,南征将军汤和统兵征讨永新,地方割据武装头目周安出降归附,诸寨始惧,益就衔勒。为强化军事防御力量,朱元璋设立“兵部—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巡检司”兵制,永新设“所—巡检司”军事防御体系。三板桥新安寨巡检司便是其中之一。

《永新县志》载: “1365年,设新安寨,西北八十里,内外砌以砖石,邑四寨城,新安寨为最,巡检苏瀛。驻兵50人。”三板桥为赣湘交界“三不管”地区,“盗贼”猖獗,地方不宁,卒难制驭,素称难治。故在此地设置巡检司,亦可见当年统治者之管理智慧。所谓“卫之隙置所、所之隙置巡检司”,“莫不因山堑谷、既勤垣墉,陈列兵士,以御非常”。

新安寨巡检司首任巡检为慈溪人氏苏瀛。苏详练有谋,强敏有志,在石鹅仙腹地择位选基,召以坚壮,修筑寨城。选址于此,可谓得天独厚:北有山峰寨、石鹅仙为天然屏障;南有珠岭坳群峰可作退却之地,前有西安溪可作防御之坎;东设烟墩台传递烟火;西有茶陵卫,东有永新所,东西遥相呼应,军事联络方便。设计非常切合古代兵法策略,兼具进攻、防守、退却各项军事条件。后新安寨城逐渐成为边防体系中核心堡垒。(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寨周围山势豪雄,青山逶迤。隆时节,群山失翠,此岭独秀。城以石鹅仙为背,西安溪为镜,梳妆山水之间,俯仰天地之际,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寨城既立,何以得名?恰守御千户所俞茂为徽州新安人氏,企愿新治安宁,且新安又有永新安定之意,故此寨城被命名为新安寨城。新安寨城为方形布局,坐北朝南,占地约10万平方米。内有水池及菜畦。正厅三间,后堂三间,鼓楼一间。东西廊库一所,监一所,烟墩三个,炮台一座。城台竖旗杆、建栅栏。若遇突发险情,则以烟火、锣鼓为号,远近响应,互相援助,构成严密的军事边防体系。

巡检司作为最基层的管理机构, 其长官称巡检, 所属差员称弓兵。新安寨巡检司驻守巡检一员,历任巡检有:苏瀛、李宪、余钦、余泉、王代等,年薪31两5钱,养廉银60两5钱。弓兵兵源由县署张贴告示按比例征调,或三丁抽一,或五丁抽二。一个男子入军兵籍,子孙一人须世袭为军,代代相传,不得脱籍。新安寨巡检司隶属永新,永新为“守御千户所”,直隶江西都指挥使司。在全省各驻所中,永新驻军级别最高,体现朝廷对赣西边陲极为重视,新安寨城正是当时军事管理格局的一个缩影。

在管理机制上,新安寨巡检司一改过去“止拘过名,不考功迹”做法,确定“巡检之职当以捕获逃军、逃囚、盗贼等项多者为称职”基本原则,分捕获200名、100名、30名等层次,参考有无过失加以升降奖惩。此外,“若有强贼及逃军聚众劫略,能擒获以除民害者”及“擒伪造宝钞及伪印者,具奏升陟”。考核标准全面具体,不仅核过,更重考功。巡检司职责如此细化,说明巡检司并不限于把守关津要道,查获逃军和逃囚,捕获强人盗贼,盘诘往来奸细,盘查贩卖私盐和无引之人,而且还和里甲制度、里老制度并行,直接参与地方社会控制,兼具军事和行政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

于万斯年,足食足兵。为保障后勤给养,新安寨巡检司实行寓兵于农、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暇则讲武的兵农合一制度。《永新县志》记: “新安寨屯田三处:文竹屯、潞江屯和龙田屯。”屯田军户由国家供耕牛、种子、农具等,收获为军官俸禄和军粮。正如朱元璋所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巡检司进入三板桥地区,带来新的农业耕作技术和农作物物种,从事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种植,极大地改变了赣西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面貌,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让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业、商业、交通事业的发展。

国家正规军队数量毕竟有限,卫所不可能遍布广大乡村。巡检司弥补了卫所制度之不及,成为国家实施军事控制的重要补充。赣西历为农民起义高发区,《永新县志》载: “镇西北之三年,威惠孚洽四方,诸寨以次削平。独有白符溪者,既服复叛,反复变诈百端,终不可化,乡民患之。”当地“山贼”首领白符溪,“窜匿山谷,辄行倡乱,相率从逆,抚之不从。”一天傍晚,当“山贼”煽乱之时,永新守御千户所俞茂遣新安寨巡检司苏瀛率兵在龙溪桥驻军,二更天秘密行动,天亮到白符溪村寨,官兵四面围困,施以火攻,大败“山贼”,擒获大小头目几十个。巡检司维护地方治安之功用,由此可见一斑。

符溪鏖战初战告捷,俞茂在马上口吟一首:“来一洗嚣尘,陡觉江山气象新。岩谷已平苍鼠穴,溪桥喜见古梅。挈壶欢迓民连野,策马归来满身。此地重过又三载,漫留诗句托青珉。”面对赤贫如洗的“山贼”,俞茂深怀怜悯之心,但身为朝廷命官,又只得大开杀戒。凭借新安寨城之依托,俞茂捣洗贼党,安定社会,赢得了当地居民一片赞颂之声。为表达对俞茂等人感激之情,元朝阁老李祁曾和诗曰:“溪桥石路不生尘,幕下初闻号令新。士卒衔枚冲夜雪,将军横槊赋阳春。已擒渠恶从枭首,未死么摩许乞身。德意已孚威力着,愧无椽笔纪苍珉。”

俞茂守御永新三年,戢兵民,兵民相安,地方受福,一个远离战乱的安宁生活环境悄然呈现。这对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来说,无疑就是世外桃源、风水宝地。三板桥这个边陲小地,一时间被诸多外籍人士视为乐土,绳绳相引,侨居而来,不久就竹树扩清,人烟稠密,风貌为之一变。《三板桥乡志》载曰:“明年间,江刘李颜陈谭罗曾钟俞王金等十多个姓氏世祖从四面八方分别迁居三板桥乡的山口垅、横岭背、荷花形、镇背、樟树山、桥头、荷树下、湖塘、院柏、棠墟、兰家屋、金家屋等十多个自然村。”由于惠政大力施行,老百姓日聚益众,寄居种植,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当时的桥头古街,街市日渐繁华,旅客络绎不绝,百姓夜不闭户。有俗谚云:“茶商木客盐贩子,纸栈麻庄堆如山”,生动描绘了当时的商贸盛景。

大量人口迁移对赣西地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赣西地区地方社会文化的内部差异性、多元性和复杂性,与赣西明早期不同来源的移民及其分布密切相关。直至今日,三板桥各村的民俗文化如语言、服饰、神灵崇拜、年节习俗等仍然体现着较大的差异性,地缘特征非常明显。

为教化乡里,俞茂采取戒奢靡、立乡约、兴社学、行教化等措施,使赣西地区“民素犷悍,械斗为常,互相残杀,冤结祸连”之风习,一改而为“知谈理道,习攻文辞,不耻奔竞,彬彬可观”之秩序。茂尊崇重视文化教育,与知州田盛合作修建学校,所需经费不遗余力。赣西民众都写诗称赞他,并把它写进史书。

在三板桥乡历代百姓间,流传着一个关于新安寨的动人传说。一次,俞茂征战返回,路过田南村,刘氏第十八世祖南循公宰牛置酒犒茂军士三天。茂说:你是个年长宽厚之人,可是只有富裕没有文化,我送你一经书,用以教育你的儿子,后辈定有显贵之人。刘氏感其教诲,欣然接受。后来,他的两个子孙果然荣登秀才,做了小官。刘氏家风逆转,完全得益于俞茂的启发和点拨。刘长者没有什么建树,只因和茂的知遇,被人们传扬至今。故事之真伪已无从考证,但是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人们对当时的管理是比较认可的,对俞公的为人也是由衷赞赏的,同时也从侧面佐证了新安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历史贡献。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岁月峥嵘向前,世事沧桑巨变。明宣宗后,政治日趋腐败,农民大批破产,军屯严重破坏,军士地位每况愈下,所司军士逃匿日多。新安寨巡检司也随之走向衰弱,再也听不到像俞茂这样建立功勋、张显武力之人。1657年,近三百年的新安寨巡检司被废。由于长年废弃,冷落荒烟,颓恒断壁,全寨湮没市井。月满丽谯添雉堞,雨深山寨长蓬蒿。当年盛景早已荡然无存,唯剩四面青山仍然默然相随。

乱石丛中寻寨址,断垣堆处认军门。虽然寂寞前朝事,兴废茫茫感慨存。数百年寨墙城池,如今已淹没于萋萋荒草。曾经雄姿屹立的新安寨城,与三板桥另一军事重地吴楚雄关遥相呼应,共同见证了这片边陲之地的广博深厚和非比寻常。功勋已喜传青史,何啻凌烟画彩毫,阅世成古,著迹惟贤。三板桥史载深刻,文教宏宣,万千精气,成此厚土,期待更多有识之士去挖掘她的神秘,探寻她的魅力,倾听她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476283/

石鹅仙谷觅寨城的评论 (共 7 条)

  • 萧俊杰
  • 今生依梦
  • 纤纤柳絮
  • 雪儿
  • 丫丫
  • 婉约
  • 笑看风云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